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防震减灾知识之三-地震活动有哪些特点?(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0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在一定范围里,强震活动具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替的特点,是大多数地震预报专家们公认的,但对于在一个具体时空范围具体划分活跃期与平静期时,却又常常会有一些差异。这是因为,至今划分活跃期与平静期用的还是以统计为基础的经验性方法。而可用的统计样本又总是不够大。甚至,对于中国大陆1895年以来的第5活跃期是否结束与什么时间结束?地震预报专家意见也并不一致,有一种意见认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已进入地震活动平静期。
  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里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问题,一般用的地震也小一点。例如,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鲜水河地震带,长约360千米,宽约50千米,一般用5级以上地震资料讨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由于这些地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呈很窄的带状分布,可像图3-6那样,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纬度,每发生1次地震,按时间和北纬找到位置,用圆圈大小表示震级大小,把它画到图上。


图3-6 鲜水河地震带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

  从这样的图像,既可根据地震在时间轴上的疏密相间的情况划分活跃期与平静期,还可看到,这些地震发生在断裂带的那一段。很明显,1725~1816年和1893~1982年,鲜水河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频繁,且有多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应属地震活跃期。而1817~1892年,历史地震目录上1次5级以上地震也没有,应属平静期。如果用鲜水河地震带后一个地震活跃期的资料,将时间尺度放大,还可进一步划出下一层次的活跃时段与平静时段。
  3.3 大小地震的比例
  无论全球、全国,还是国内某一个地区,甚至一条具体的地震带,在一段时间里,大小地震的次数总会有一定的比例。简单地说,总是震级高的地震少,震级低的地震多。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地震学家古登堡和里克特研究全球地震活动性时,发现各震级段的地震频次N的对数与震级M呈线性关系。具体的表达式为:
  LogN=a-bM
  公式中的b值反映了不同震级的地震次数的比例关系。如b值等于1,则震级每减小1级,地震频次增加10倍。
  图3-7以中国及邻区1900年至2003年8月5级以上地震资料为例,绘出了震级—频次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震级越高,频次越少,而且地震频次的对数与震级呈线性统计关系。
   LogN=8.44-0.94M


图3-7 中国及邻区震级—频次关系(1900~2003.08)

  图3-8和图3-9分别给出川滇地区和鲜水河地震带的震级—频次关系图。说明在大小不同的各种范围里,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料,上述统计关系都能成立。也就是说,在各种不同的范围里统计,总是大地震少,小地震多。


图3-8 川滇地区震级-频次关系(1900~2001)

图3-9 鲜水河地震带震级-频次关系(1900~2003)

   3.4 余震的普遍性与地震序列的多样性
  发生1次较强的地震前后,震中及其附近往往会接连发生一系列地震。地震学家把这一系列地震称为一个地震序列。在多数情况下,先发生的那个地震最大,称为主震。后面跟着发生的那些较小的地震,叫做余震。而且,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频次有起伏地逐渐减少,震级也有起伏地逐渐减小。积累的震例多了,研究得细致了,发现,也有另外的情况:先发生的地震不一定是最大的。人们还是把这一系列地震中最大的称为主震,而把主震前发生的地震叫做前震;也有最大的两个或几个地震的震级差不多的情况。这时,把有两个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的地震序列叫做双震型地震序列;如果震级接近的最大地震有三个或更多,则把它们称为震群型地震序列。还有一个较强地震前后,几乎没有什么别的地震,这种情况称为孤立型地震。这样说来,地震序列是有不同类型的。中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不仅明确了划分这些类型的定量标准,而且用1966~1996年我国大陆地区丰富的地震序列资料,统计了各类序列所占的比例。
  本文标题:防震减灾知识之三-地震活动有哪些特点?(3)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zaihai/296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zaihai/2963.html

标签:地震防震减灾知识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