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这条路单程约20 公里。从山麓的玉泉院出发,南行进华山峪,沿溪流逶迤曲折而上,过五里关经石门到莎罗坪。向前谷底已无路,转登一个坡积物上,左盘右折,绕行18 次,这就是华山上有名的十八盘。最后一盘的尽头,便是云门。再经青柯坪到回心石。从此向上,便要攀登华山上有名的险途——千尺幢和百尺峡。再过二仙桥,经群仙观,爬老君犁沟,便可直上北峰。下北峰过擦耳崖,爬上天梯,经过华山又一险途——苍龙岭,进金锁关,到达华山主峰。向东经中峰,上东峰,转南峰,再过西峰,回转金锁关;向西则反转,先上西峰,转南峰,上东峰,再经中峰到金锁关⋯⋯

  其实,华山这条崎岖山路,也不是一开始就畅通无阻的,而是经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中国古籍中最早提到华山的,当为《尚书·尧典》“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和《尚书·禹贡》“西倾朱■、鸟鼠,至于太华”的记载了。但是唐尧和夏禹是否真的到过华山,也还值得怀疑。历史上最早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秦始皇,在五岳中仅到过泰山,此后汉武帝、汉光武、武则天、唐玄宗和宋真宗等都登山封禅,但他们都没有登过华山。最早登上华山的记载,是秦昭王时让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北周保定三年(563),陕西大旱,同州刺史达奚武率僚属上华山求雨,因华山千仞壁立,岩路险绝,他们只能“攀藤援枝,然后得上”。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的记载。这说明南北朝时华山尚未开拓山路。到了唐代,华山才有了一条茅径。大约到了五代以后,在华山的一些险处,如千尺幢和百尺峡等处才安装了铁索链。但在明代以前,上华山的大多为道士和樵夫,专门游览者极为罕见。明、清时期,游览华山的逐渐增多,“自古华山一条路”也就形成了。徐霞客曾于明嘉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 年)春,沿着现今这条路登上华山。他的《游太华山日记》,对华山进行了形象逼真的描绘。对华山山路作重要修葺的是清康熙年间的陕西巡抚鄂海。他在《修西岳华山记》中详细记叙了开拓道路的过程:“千尺幢,百尺峡,皆上下陡直,并无阶级;旧惟穿石受履,用铁索牵换而上,一失足即有颠仆之恐。余命工凿石为级,并造木梯佐之。⋯⋯苍龙岭耸立天际,两旁悬崖万丈,无可依傍。人过此若从鱼背上行,⋯⋯余命工重为修理,阑干状伟,阶级分明,人始无心惊目弦之患。”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对名胜古迹的保护非常重视,对华山的道路也作过较多的修整。由于华山的险峻,在施工时,工匠们必须身缚绳索,面壁登崖,甚至如猿倒挂,半悬空际,一锤一凿艰难地操作,他们付出的血汗代价可以想见。自古华山一条路,正是用这种极大的代价换来的。

  华山之险,以几处有名的险境最为突出。千尺幢向来被称为华山的第一险境。在攀登千尺幢之前,就会见到“回心石”三个镌刻在迎面石崖上的醒目大字。它提醒登山者,在此还可以回心转意,知难而退,转身下山。从回心石上望千尺幢,只见山形壁立,中间是一条仅可容身的槽状裂缝,状如刀刻锯截。两边悬垂着铁索链斜挂岸顶,凿出的石级共有370 余级,坡度达70多度。举目仰望,真似一架天梯直上一线蓝天。攀登者必须手攀铁索,脚踩石级,手脚配合,级级而上。在攀登到最后一级处,有个仅容一个人的方形石洞,名叫“天井”。从上俯视,如临深井。原先井上有一小阁,井口有一铁盖可启闭。如盖上铁盖,路就断绝,别说人就连一只飞鸟也无法从中飞上来。天井近旁的危崖上刻有“太华咽喉”四个大字,真可谓名副其实的点睛之笔。下千尺幢更险,令人心惊目眩,一旦手脚配合不好,就有滚落的危险。而且一人失足就有可能撞倒几人一起滚下。千尺幢确实令人望而生畏。百尺峡是华山的第二险境。百尺峡又名“百丈崖”,悬崖壁立千仞。峡中有一巨石,状如鱼脊,夹在两壁间,三面临空,无依无靠,形势之险,可以想见。游人攀铁索而上,两壁更狭,似欲合拢,幸被一块巨石撑挡。游人至此,无不心惊肉跳,因而巨石上刻有“惊心石”三个大字。过了巨石,石背上则刻有“平心石”三字,表示山无绝人之路,游人至此心绪坦然。明代末年,顾咸正写下《百尺峡》诗一首:“幢去峡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本文标题: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28/496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28/496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