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洱海(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0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苍山洱海不但景色绮丽,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摇篮。早在新石器时期,苍山半坡的台地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到公元前二世纪,苍洱地区生活着一些较大的部族,《史记》中说:“西良师同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崔、昆明。”汉武帝时,曾派使臣来寻求西去印度的道路,受到了“滇”人的友好接待。其后,汉土朝在大理设置郡县。唐宋之际,这一带曾经是臣属唐宋土朝的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的中心,经济、文化均有较大发展,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苍洱的山山水水之间,处处闪耀着文明的光泽,处处留下了历史文化的痕迹。

  大理古有妙香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佛教盛行,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寺。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说:“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明代张含在《写韵楼歌》里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足见当时的佛教之盛。在众多的寺庵中,最负盛名的是感通寺。寺在苍山圣应峰麓。峰峦环顾,林壑幽深,寺前满坡茶园,清香扑鼻,在苍松古柏间,梵宇一片,殿阁轩昂。感通寺相传为东汉时建,又说创建于唐,扩建于元,而盛于明。明初该寺高僧法天无极禅师入京朝见太祖朱元璋,太祖赐诗十八章,并救令建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让无极主持大理的佛教。这在云南佛教史上,是空前辉煌的篇章。嘉靖年间,杨慎被贬斥到云南,曾居寺内厢楼,著音韵学书《转注古音略》。明末清初,诗憎担当因慕杨慎品学,重修杨慎旧居写韵楼为自己住所。担当为感通寺撰联云:“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感通寺是苍洱佛教文化的代表,而“名士高僧共一楼”的佳话亦流传古今。

  洱海之滨的崇圣寺三塔,自古以来就是苍洱间的著名胜景。雪峦万初的点苍山峙其后,碧波森森的洱海横于前,三塔像巨鼎的三足拔地而起,又如玉柱标空,挺秀而壮丽。清代大理十六景之一“塔峙金茎”,即指三塔高入云表,犹如金茎柱天。三塔原是规模宏伟的崇圣寺的一部分,寺内殿庞楼宇,金碧交辉。徐霞客游大理,曾漫步三塔之下欣赏苍山洱海的美景,并在他的游记中详尽地记述了寺内建筑、佛像以及三塔,留下了他滇游口记中美好的一页。“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庄严而幽远的境地历来为人所乐道。三塔的主塔名千寻塔,高69。 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是我国古塔中偶数层数最多者。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丰裕时期(公元823一859年)。塔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典型的唐塔风格。它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大理白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塔心中空,原有楼梯供攀登。元明时期,有不少文人登塔赋诗题字。自塔顶东眺,洱海烟波蓄黛,风帆点点,湖中岛屿如银梭,正编织着一匹碧绿的锦缎。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处,是南北两座小塔,各高42。 19米,为八角形10层砖塔,塔身有佛像、莲花等浮雕。三塔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千余年来,三塔饱经风霜,经受了历史上多次强烈的地震而安然无恙。1978年,在维修千寻塔时,于塔顶和塔基内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重1000余克的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迎牟尼坐像、壤金塔模,以及骨、牙、木、瓷、漆质的工艺品和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翡翠等珠宝。最为珍贵的是发现了纸质、绢质的写本佛经和丝质随长卷绘画,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次发现。

  “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壮画图”。玉洱银苍是真正的高原明珠,令人倾慕。

  本文标题:洱海(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62/637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62/6378.html

标签:洱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