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5.2地下水类型(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0-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自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形成潜水流。如遇大面积的不透水底板呈下凹状态,潜水面坡度近于零,潜水几乎静止不动,可形成潜水湖.潜水与承压水相比较,呈现以下两大基本特点:

  第一,由于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潜水面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而且一般情况下,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第二,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深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动态变化比较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潜水补给充足,贮量增加,潜水面上升,厚度增大,埋深变浅,水质冲淡,矿化度降低;枯水季节,补给量减少,潜水位下降,埋深加大,水中含盐量浓度增大,矿化度提高。

  (二)潜水面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1.潜水面的形状 它是潜水外在的表征,它一方面反映外界因素对潜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反映潜水本身的流向,水力坡度以及含水层厚度等一系列特性。潜水面虽然是一个自由水面,但由于受到埋藏地区的地形、岩性等因素的制约,可以呈现倾斜、抛物线形和水平等多种形状。总体上说,潜水自补给区向排泄区汇集的过程中,其潜水面随地形条件变化,上下起伏,形成向排泄区斜倾的曲面,但曲面的坡度比地面起伏要平缓得多。此外含水层的岩性、厚度、隔水层底板的形状以及人工抽水等均会影响到潜水面的形状.一般规律是若岩性颗粒变粗,则含水层透水性增强,潜水面坡度趋向平缓,当含水层沿潜水流向增厚,潜水面坡度也变缓,反之则变陡。如隔水底板向下凹陷,潜水汇集可形成前述之潜水湖,此时潜水面基本上呈水平状;在人工大规模抽水的条件下,一旦潜水补给速度低于抽水速度,潜水位逐步下降可使潜水面形成一个以抽水井为中心的漏斗状曲面。

  2.潜水面表示方法 一般采用如下两种:一是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即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代表性剖面线,再将剖面线上各点的有关资料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图上,并将岩性相同的地层和各点的同一时期的潜水位相连,就可得潜水面的形状。另一种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表示,即绘制等水位线图。绘制方法类似于绘制地形图。它先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而后按一定的水位间隔,将某一时间潜水位相同的各点联成等水位线。为了全面了解潜水面的变化特点和规律,通常在同一地区应分别绘制出高水位期和低水位期两种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

  确定潜水流向 垂直于等水位线,并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的流向;

  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沿水流方向取任意两点的水位差,除以两点间投影在平面上的直线距离,即可得出水力坡度。

  此外在等水位线图上还可查取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推断含水层的岩性与厚度变化,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以及研究和布设引水、排水工程的位置等。

  (三)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靠近江河、湖(库)等地表水体的地区,地下潜水常以潜水流的形式向这些水体汇集,成为地表径流的重要补给水源。特别在枯水季节,降水稀少,许多河流全赖地下潜水的补给,以至河川径流过程,成为地下潜水的出流过程。但在洪水期,江河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时,潜水流的水力坡度形成倒比降,于是河水向两岸松散沉积物中渗透,补给地下潜水。汛期一过,江河水位低落,贮存在河床两岸的地下水,重又回归河流。上述现象称为地表径流的河岸调节,此种调节过程往往经历整个汛期,并具有周期性规律,通常距离河流愈近,潜水位的变幅愈大,河岸调节作用愈明显。在平原地区,这种调节作用影响的范围可向两岸延伸1—2公里。

  本文标题:5.2地下水类型(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63/1273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63/12736.html

标签:地下水类型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地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