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3.6湖水的运动与调蓄(7)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0-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由于湖区不同部位动力特性的差异,泥沙在湖区的沉积有明显的分选性。粗粒沉积分布在河流入湖河口附近,较细的沉积在口前湖滨,更细的随湖流至湖中部沉积。泥沙在湖底沉积过程中,也会发生交合作用,即发生理化与生化两种复杂的过程。在交合过程中,水底生物及河底上层土壤中的细菌起着重要的过滤、搅拌、分解作用,随着湖底沉积过程的发展,湖底起伏逐渐变平,当湖泊变浅时,深水部分产生的淤泥往往被浅水沉积物重新覆盖。

  湖泊沉积物经过交合作用形成的淤泥,包括有机和无机的微粒。深水湖沉积无机质组成比重较大,浅水湖沉积则有机质比重较大,尤其是在湖水很浅、水色混浊、流动性小,水生生物多的富营养型湖泊中,最适于有机淤泥的沉积。有机淤泥又分腐泥与泥炭泥两类,前者也称骸泥,因其中含有不少植物遗体组成的有机残骸;后者含有丰富的、由极稳定的腐殖质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二)湖水的演化

  湖水的演化是指湖水化学性质的改变。引起化学性质改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在自然情况下,湖水性质的改变往往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或盐分平衡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例如,气候不断变干,蒸发加强,盐分不断浓缩,碳酸盐型水可转化为硫酸盐型水,硫酸盐型水可转化为氯化物型水。当水的矿化度不断增加,水量不断减少,各种盐类均可析出而沉积于湖底。相反如果气候变湿,氯化物型水也可转化为硫酸盐型水,硫酸盐型水又可转化为碳酸盐型水。当然,湖水的这种转化过程是长期的,非常缓慢的。

  人类活动因素主要是指工业废水、农田灌溉用水的排入,也会引起湖水性质的改变、演化。

  (三)湖中生物的演化

  湖泊水生物可分浮游生物、漂浮生物、自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不同的水生生物要求着不同的湖泊环境。湖盆的演化、湖水水质的变化,必然使湖泊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的种类、个数也相应发生变化。

  随着湖盆为沉积物所充填的程度,环生的草丛从四周向湖心扩展,而使湖心开阔的水面逐渐缩小,当湖泊水深减到一定程度,植物就沿着全湖面从湖底露出水面。生物残骸与泥沙的沉积日积月累,最终湖泊消亡成为沼泽。

  五、沼泽

  沼泽是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②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③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

  全球沼泽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0.8%。我国的沼泽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等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15%。

  (一)沼泽的形成

  沼泽地段的自然条件一般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组成物质粘重不易渗透。故主要分布在冷温或温湿地带。其形成大致可分两种情况:

  1.水体沼泽化 水体沼泽化主要是指海滨沼泽化、湖泊沼泽化和河流沼泽化。最常见的是湖泊沼泽化,它又可分浅湖沼泽化和深湖沼泽化两类。

  浅湖沼泽化过程是由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生长与死亡,沉入湖底的植物残体在缺氧的条件下,未经充分分解便堆积于湖底,变成了泥炭,再加上泥沙的淤积,使湖面逐渐缩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不断地从湖岸向湖心发展,最后整个湖泊就变成了沼泽。

  深湖沼泽化过程是由于水中生长长根茎的漂浮植物,其根茎交织在一起形成“浮毯”,浮毯可与湖岸相连。由风或水流带入湖中的植物种子便在浮毯上生长起来。以后由于植物的不断生长与死亡,其残体便累积在浮毯上形成泥炭,当浮毯层发展到一定厚度时,其下部的植物残体渐渐沉入湖底,形成下部泥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上、下部泥炭层的扩大和加厚,以及湖底的填高,净水层渐渐减小,以致两者相连,湖泊就全部转化为沼泽。

  本文标题:3.6湖水的运动与调蓄(7)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63/1274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63/12744.html

标签:运动湖水调蓄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地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