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上海市(2)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2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长江流经市郊北部,接纳黄浦江后,东流入 海。江口呈喇叭形向外展宽,最宽处达 80 公里。黄浦江至吴淞口汇入长江, 深度一般为 7~9 米,1~2 万吨级船舶可直达上海港内各深水泊位。吴淞江 为黄浦江主要支流,是上海同内地联系重要水运航道。淀山湖为市郊最大淡 水湖泊,有水产、灌溉、交通之利。 土壤市境江湖密布,江海冲积作用旺盛,冲积土发育广泛。由于地势低 下,江、河、湖、海水位较高,地下水埋深很浅,土地处于高度渍水状态。 土壤以渍潜型和淋溶—淀积型的水成和半水成系列土壤为主。前者主要是由 沼泽土发育而成的青紫泥,集中分布于西部淀泖低洼地区;后者主要为草甸 土起源的黄泥土、沟干泥、夹沙泥、潮沙泥及沙泥与滨海盐渍土等,其分布 以东部碟缘高地和河口沙洲地区为主。一般土层较厚,结构较好。除青紫泥、 沟干泥质地略较粘重外,其他质地均较适中,耕性较好。
  发展简史
  上海经历了从海滨渔村到现代大城市的漫长发展过程。据已发掘的青 浦、金山、上海、松江、奉贤等县的多处古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五六千年 前,已有人类在上海地区劳动、生息。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岗身以西从事狩猎、 渔牧活动,尔后逐渐耕垦务农,形成聚落。此类聚落随三角洲新涨滩地的拓 伸而向东发展,大都具有海滨渔村特色。 战国时期,今上海地区属楚,为春申君黄歇封地。相传黄歇疏凿黄浦江, 故黄浦江又称春申江,上海亦别称“春申”、“申”。古代上海一带为滨海 渔村,其时渔民在江河中栽插名为扈的竹编捕鱼工具,以捕捉鱼蟹;松江(今 吴淞江)下游一带,有“扈渎”之称,后“扈”演变为“滬”,是为上海简 称“沪”的由来。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和煮盐等作坊。隋唐时期, 随江南地区经济的勃兴,上海一带生产也开始发展。唐开元初年(8 世纪 20 年代),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土地随之进一步开垦,渐 发展为重要产粮区。此后,市境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中唐以 后,上海同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有所扩大。唐天宝五年(746)所设的青 龙镇(今青浦县东北),已发展为贸易港口。后因岸线东移,距海日远,其 地位遂为北宋熙宁年间兴起的上海所取代。南宋咸淳三年(1267),设上海 镇治,属华亭县管辖。自此,上海成为新的贸易港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上海镇设市舶司,并建崇明州,继而又设都 漕运万户府。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至元二十九年(1292) 设上海县,植棉业日趋兴盛,手工纺织亦渐渐兴起。乌泥泾(今龙华以南华 泾镇)人黄道婆,从海南岛传入纺织工具与技术,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 展。至明中叶,松江地区(包括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棉织业中心,有“木 绵文绫,衣被天下”之称。 明中叶以后,为防备倭寇侵扰,上海开始筑城。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 倭患平息,上海重获发展。
  本文标题:上海市(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02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029.html

标签:上海市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