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17.自然灾害必备知识梳理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2-0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形成

(2)分布影响因素
①气候因素: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②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
①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②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③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名师提醒
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不会形成洪涝灾害,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
2.干旱灾害
(1)形成

(2)危害
①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②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③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④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⑤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主要分布
①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②我国分布
东部季风区
3.台风灾害
(1)台风

 (2)台风危害

(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4寒潮灾害
(1)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地区与时间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3)危害
(4)对我国影响: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1)定义: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概念及基本构造

①震级、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②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3)地震的危害
①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分布
①世界易发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名师提醒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反映,震级越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其破坏力越强。烈度是地震发生后,反映不同地区具体破坏程度的指标,受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防震性等多个因素影响,烈度越大,则当地受地震破坏越严重。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③发生区域: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④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产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③发生区域:山区沟谷。
④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造成人员伤亡。
名师提醒
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重力作用下在斜坡上的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2)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三、防灾减灾
1.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2.自救与互救
(1)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自救互救
(2)自救和互救
①灾前准备:关注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②灾中救助: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③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本文标题:17.自然灾害必备知识梳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379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379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