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作业10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3-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选择题
(2023·江西省名校联考)下图中甲、乙纬度相同,海拔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辐射量的大小( B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可知,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故图中①>②,③>④,A、D错误;甲、乙纬度相同,海拔不同,结合图可知,甲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于乙,①>③,B正确;由于甲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小于乙,②<④,C错误。
2.一天中④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C )
A.与③同步                                                  B.超前于③
C.滞后于③                                                  D.与③无关
解析: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2时左右,大气逆辐射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4时左右,④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③,C正确。
(2022·广东省梅州市二模)下垫面与大气之间通过对流(包括乱流)完成输送的热量被称之为“感热通量”。当地温高于气温,热量由地面传送给近地面较冷的空气并促其增热,感热通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而下垫面由于水汽蒸发(蒸腾)而向大气传输的热量则被称为“潜热通量”。下图示意1979—2014年青藏高原平均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值迅速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 B )
A.太阳辐射减弱                                           B.积雪融化
C.地表风速减小                                           D.云量增加
解析:当地温高于气温,热量由地面传送给近地面较冷的空气并促其增热,感热通量为正值,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值迅速增加是由于地温升高,最直接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后,地表覆盖的积雪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温上升,B正确;太阳辐射减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温下降,A错误;地表风速减小、云量增加主要影响气温,利于气温上升,感热通量值下降,C、D错误。
4.推测下列青藏高原的区域中夏季潜热通量最大的是( A )
A.藏南灌丛草原区
B.柴达木盆地荒漠区
C.羌塘高原高寒草原区
D.昆仑高寒荒漠区
解析:羌塘高原高寒草原区气候寒冷,蒸发弱,与藏南灌丛草原区相比,夏季潜热通量小,A正确,C错误;下垫面由于水汽蒸发(蒸腾)而向大气传输的热量则被称为“潜热通量”,草原区比荒漠区蒸腾量大,荒漠区比草原区干旱,水汽蒸发量少,B、D错误。
(2022·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模)2018年7月31日至9月4日,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在( B )
A.7~9 km                                                    B.9~11 km
C.11~13 km                                                D.13~15 km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7~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A错误;9~10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10~11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即将进入平流层,B正确;11~13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C错误;13~1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D错误。
6.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D )
A.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C.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
解析: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不是很旺盛,A错误;由图可知,13~2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所以降低幅度并不是很大,B错误;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为10米每秒到20米每秒,变化趋势不稳定,C错误;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D正确。
(2023·江西省赣抚吉十一校联盟联考)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最多年份达148天,故有“雾都”之称。图1为重庆市月均温和浓雾发生频率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对图1中两条曲线的意义及理由,解释正确的是( A )
A.实线表示气温曲线 重庆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较低
B.虚线表示气温曲线 重庆夏季降水多,浓雾多,气温偏低
C.实线表示气温曲线 重庆地处盆地内,不易散热,全年高温
D.虚线表示气温曲线 重庆地处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温度整体较低
解析:图中横坐标代表月份,重庆在北半球,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因此可知,实线表示气温曲线,A正确。
8.下列关于浓雾出现频率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及理由,正确的是( B )
A.浓雾频率最高在7月份 夏季降水多,空气中水汽含量多
B.浓雾频率最高在12月份 冬季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C.浓雾频率最低在1月份 冬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难以形成雾
D.浓雾频率最低在8月份 8月份受副高控制,正值伏旱,空气中水汽含量少
解析:实线表示气温曲线,则虚线表示浓雾频率。由图可知,浓雾出现频率最高在12月,最低在8月,A、C错误;冬季尽管水汽含量较夏季少,但因为冬季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容易凝结,从而形成浓雾,B正确;8月副高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重庆也有影响,但重庆8月浓雾频率低主要是因为8月气温高,水汽不易凝结,D错误。
9.浓雾对图2中各热量传递过程产生的影响是( C )
A.增加a太阳辐射,增加b地面辐射
B.增加a太阳辐射,增加d大气逆辐射
C.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d大气逆辐射
D.增加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
解析:浓雾对a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进而导致b地面辐射减弱,A、B、D错误;浓雾的存在使得c大气吸收增强,进而导致d大气逆辐射增强,C正确。
(2023·云南省昆明市联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下图为不同海拔下,大气气压、温度分布特征。据此完成10~11题。

10.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过程中,其外部气温、气压变化正确的是( C )
A.气温、气压逐渐升高
B.气压先降低后升高、气温先上升后下降
C.气温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
D.气压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
解析:飞船发射时,先后经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读图可知,气温是先降低,然后升高,再降低,气压不断下降,C正确。
11.神舟飞船返回时,在距离近地面40千米处与周边大气摩擦而出现燃烧现象,所在的大气圈层是( A )
A.平流层                                                      B.高层大气
C.近地面                                                      D.对流层
解析:在距离近地面40千米处发生燃烧现象,而距离近地面40千米处属于平流层,平流层位于距离近地面12~55千米高度处,A正确。
(2022·江西省九江市质量检测)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辐射、可见光辐射和红外线辐射三个波段,其辐射强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河北省石家庄市入夏后紫外线辐射强度稍有下降,下图示意石家庄市紫外线日极大值的月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信息显示,石家庄市紫外线日极大值辐射强度( A )
A.秋季变化幅度最大
B.春季变化幅度最小
C.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
D.年内变化呈单峰抛物线分布
解析:读图可知,石家庄市紫外线日极大值辐射强度秋季变化幅度最大,夏季变化幅度最小,年内变化呈“弓”字形分布,与月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A正确。
13.石家庄市入夏后紫外线辐射强度稍有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D )
A.温差变大                                                  B.台风频发
C.风速增大                                                  D.湿度增大
解析:石家庄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入夏后,降水增多,温差变小,风速减小,湿度增大,云量偏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紫外线辐射强度稍有下降,D正确。
(2022·重庆市模拟)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震颤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1 000米,强颠簸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千米以内。下图为2006年我国某航空公司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 A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青藏高原纬度和海拔较高,对流较弱,飞机颠簸概率较小;云贵高原纬度和海拔较低,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对流较强且逐渐增强,飞机颠簸概率较大。因此,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逐渐增大。故选A。
15.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C )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
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
解析:若飞行中前方出现强颠簸区,飞行员可通过迅速爬升几百米高度或暂时偏离航线几十千米来脱离颠簸区。在低空飞行发生颠簸时,应向上迅速爬升脱离,切不可俯冲向下脱离(因为低空对流或湍流更强烈,更易发生飞机颠簸)。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22·江苏省扬州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很好地反映地区植被覆盖程度,已被广泛用于研究植物时空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NDVI与地表温度和大气水汽含量关系密切。下表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附近绿洲(林地、草地、耕地)的NDVI、地表温度和水汽含量年均统计表。
地区指标 沙漠 绿洲
NDVI 0.05 0.33
地表温度/℃ 白天 31.32 20.00
夜晚 4.02 4.91
水汽含量/mm 白天 9.47 10.62
夜晚 10.46 10.36
(1)与绿洲相比,描述沙漠昼夜地表温度的特征。
(2)分别说明绿洲地表昼、夜温度与NDVI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沙漠夜间水汽含量略高于绿洲的原因。
答案:(1)沙漠白天地表温度明显高于绿洲;夜晚地表温度低于绿洲;昼夜温差大。
(2)白天:NDVI越高,地表温度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原因:绿洲植被的蒸腾作用能够抑制地表温度的升高。
夜晚:NDVI越高,地表温度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原因:绿洲植被能抑制地表热量的散失。
(3)夜晚,沙漠因NDVI低,地表降温速度快,水汽凝结;(大气逆温现象显著,)大气稳定,水汽交换弱。
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沙漠白天温度可达31.32 ℃,夜晚却只有4.02 ℃,昼夜温差大;而绿洲白天温度是20 ℃,夜晚温度是4.91 ℃。相比之下,沙漠白天的地表气温高于绿洲,但夜晚的地表气温低于绿洲,且沙漠昼夜温差较绿洲更大。第(2)题,观察表中信息可知,植被覆盖程度高的绿洲,白天受到植被蒸腾作用的影响,抑制了绿洲所在地表的温度升高,相比沙漠来说温度较低,证明NDVI越高,则白天地表温度越低,呈负相关的关系;夜晚时,NDVI高的绿洲可以阻挡一部分热量的散失,导致地表温度不至于太低,反观沙漠区域由于植被覆盖程度太低,夜晚温度较低,证明NDVI越高,夜晚地表气温越高,呈正相关关系。第(3)题,沙漠中植被稀少,NDVI很低,无任何阻碍热量的流失,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不易流失,大气逆温现象逐渐显著,大气稳定,水汽交换能力较弱。
17.(2022·山西省吕梁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永康市是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冻害是永康市柑橘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若能摸清山地逆温层(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充分利用“逆温效应”这一廉价的气候资源,将为柑橘安全越冬获得稳定产量开拓新前景,为合理布局柑橘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岩镇独松村和象珠镇黄岗村,代表着永康市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表1为独松村和黄岗村的地形数据统计表,表2为某年冬季独松村和黄岗村逆温层分布特征差异比较表。
表1
地名 地貌类型 坡脚海拔/m 坡顶海拔/m 坡脚至坡顶相对高度/m
独松村 峡谷陡坡 180 380 200
黄岗村 高丘缓坡 120 250 130
表2
地名 逆温层厚度/m 逆温层下限/m 逆温层上限/m 逆温层强度/℃ 最强逆温层/m
独松村 50~80 260 340 0.8~1.6 300~320
黄岗村 40~50 150 200 0.8~1.2 170~180
(1)分析冬季独松村和黄岗村逆温层形成的自然原因。
(2)比较独松村和黄岗村逆温层特征,并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3)独松村和黄岗村都将柑橘园布局在逆温层的下部而非上部,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冬季夜晚山坡降温快,山谷降温慢,同海拔相比,山坡气温偏低,山谷气温偏高,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给山谷带来大量冷空气。原来较暖的空气受挤压抬升,形成了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的逆温层。
(2)特征比较:独松村逆温层厚度大,分布海拔高、强度大;黄岗村逆温层厚度小,分布海拔低、强度小。
原因:独松村峡谷闭塞,山与谷的相对高度较大,山坡陡峻,逆温效应较强;黄岗村地势比较开阔,山与谷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坡较缓,逆温效应较弱。
(3)逆温层上部虽然气温条件较好,但因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土壤发育比较浅薄,且距离村落较远,管理不便,故而两村庄将柑橘园布局在逆温层的下部。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独松村和黄岗村均位于丘陵地区的谷地中,逆温的成因可以从山谷风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由表2可知,与黄岗村相比,独松村的逆温层厚度更大,分布高度更高,强度更大。而题目要求从地形角度进行解释,首先要找出两村的地形特征的差异。由表1可知,独松村的地貌类型为峡谷陡坡,海拔较高,坡脚至坡顶的相对高度更大;黄岗村的地貌类型为高丘缓坡,海拔较低,坡脚至坡顶的相对高度较小。即独松村地形较为闭塞,逆温效应更强;黄岗村地形较为开阔,逆温效应较弱。第(3)题,逆温层的下部比上部热量条件差,但是两村却将柑橘园布局在逆温层下部,说明考虑的并不是热量因素。逆温层上部位于山坡上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水土流失较强,土壤侵蚀更严重,且远离村落,不便于管理。
  本文标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作业10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408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408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