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自然地理坐标曲线图的判读与训练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3-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备考观点

  ①自然地理统计图表的常考题型有坐标统计图、表格数据分析题等。这是髙考地理的必考题型。该种题型是对某些地理要素的量的统计,直接运用数学方法反映这些地理要素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变化关系、变化特征和变化原因。此类试题比较抽象,其解读要求是准确和全面。

  ②深刻理解地理基础概念,熟练调动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基础。强化解读坐标图表信息的训练,以及强化地理逻缉思维训练,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③地理统计图表的解读思路

  a读图名和坐标项目,不忘记读单位。

  b读变化趋势;(总趋势增大或减小;或波动增减;或持续增减;或随时间空间分段变化。)

  c读变化幅度;(如气温是较差或气温年较差;流量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降水量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某要素的量距平值及变化。注意斜率大变幅大,同一时间或空间段要素的量差值大则变幅大。)

  d读最大或最值;

  e读正负值、零值或比值含义;

  f分析相关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结合所考区域地理特征分析问题,理清影响的主导因素或特殊因素(人类干扰或突发自然灾害。)

  g选择题要透过文字、图象信息排除错项;综合题用“看图写话”和归纳推理的方法解题,注意多角度的描述和论证。

二、例题分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异常茂密,对林下土壤保温、保湿作用明显。2015年1月9-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雪深约为50厘米,对森林破坏严重,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示意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

 

图片

 

(1)据图描述正常年份森林内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差异。

(2)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三、参考答案

(1)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春夏季差异大,秋冬季差异小;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林内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极端降雪是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大;积雪覆盖地面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烈;融雪吸收了大量土壤和大气中的热量;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使土壤降温。

四、试题分析

       本题以 林内林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统计曲线为材抖,考查学生解读坐标曲线信息的能力。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下垫面的状况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总趋势:由土壤温度曲线图可知,林外土壤温度常年高于林内土壤温度;读变化幅度:春夏季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距离远,说明温度差异大,秋冬季时林外、林内土壤温度曲线距离近,说明温度差异小。林外没有森林保温作用,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大;而林内因为有森林保温作用,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小。读最值:因为没有森林的削弱作用使林外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早于林内。

(2)多角度论述问题:

①极端降雪事件是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强烈,导致土壤温度下降;

②大量降雪覆盖了地面和林冠,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下降;

③融雪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土壤和空气中的热量,导致地温难以升高。融化的雪水渗入土壤,使土壤降温。这些都是降雪后的几天里,林内土壤温度大幅下降的原因。

五、选题练习

       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特有的植被类型。中新世后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原有森林大幅消退,数量稀少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存活并繁衍,成为该地区优势植被。川滇高山栎是其建群种,从河谷至雪线均有分布,极低温下仍终年常绿。图示意川滇高山栎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其东南边缘的优势植被最可能为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影响海拔3200m以下地区川滇高山栎植株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A.人类干扰

B.热量条件

C.河谷风速

D.水分条件

【答案】

1.C 2.A

【1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青藏高原未大规模隆起抬升时,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地形落差较小,青藏高原隆起抬升后,这些地区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候较原先冷干,原有森林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衰退,意味着原来的建群种不耐寒耐旱,结合以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经纬度位置,该地纬度不高,且受季风的影响较强,水热条件较高,可推测东南边缘的优势种群应为常绿阔叶林,C正确。在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应较其东南边缘纬度更高,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读图,3.2km处为高山栎平均植株高度最高处,3.2km以下植株高度快速下降,3.1km处植株最低。植被的性状会因环境的胁迫而变化,根据材料,高山栎分布最低临近河谷,说明并非因为热量不足、水分不足而导致植株矮小,BD错误;低海拔的河谷地带虽然可能因为狭管效应出现风力较大的情况,但由于山谷地形阻挡,大风日数与风速不如高海拔地区,但图中高海拔地区的植株仍高于3.1km处,说明风力并非主要因素,C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类聚落多选择分布于温暖的低海拔地带,同时因取暖生活需要,樵采行为重,人类樵采极大阻碍了植株的生长,导致植株高度剧烈下降,A正确,故选A。

      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市内海拔高度落差近3000m,受不同地形的影响,雾日(能见度<1km)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图6示意1961—2018年乌鲁木齐四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形区的月平均雾日天数变化。据此回答3~4题。

图片

3.图中序号与其所代表的地形区相匹配的是

A.①—谷地

B.②—平原

C.③一中山带

D.④—高山带

4.③地形区全年少雾的主要原因是A.受狹管效应影响,风速大

B.海拔较低,冬季气温高于0℃

C.大气中尘埃少,缺凝结核

D.全球变暖,近地面相对湿度低

试题分析

3.D,读图6可知,①雾日数多,且集中在冬季,应为多辐射雾的平原地形;②夏季出现较少的雾日,应为中山带;③全年少雾,应为谷地;④夏季雾日最多,应为海拔更高的高山带,由于夏季气温低,易形成雾。因此D选项正确。

4.A,③为谷地,冬季干燥的偏北风进入谷地,并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大,不利于雾的形成;夏季谷地海拔较低,气温高,也不易形成雾。因此A选项正确。

不同的植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不同。植被覆盖度对水分的变化较为敏感。图为秦岭陕西段某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随海拔变化范围,该区域内最高峰海拔为3767.2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5.据图可知,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

A.海拔700m以下最高

B.海拔900~1200m最低

C.总体随海拔变化先增后减

D.海拔2500m以上波动上升

6.秦岭南坡,北坡海拔500m以下植被受干湿度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耐旱

B.蒸发量小

C.降水变率小

D.人类干扰强

7.研究区域北坡3500m以上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高山草甸

B.积雪冰川带

C.高山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5.C  6.D  7.A

试题分析

5.由材料可知,秦岭南坡海拔700m以下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持续降低,A错误;秦岭南坡海拔900~1200m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较高,B错误;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总体随海拔呈先增后减的趋势,C正确;秦岭南坡海拔2500m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大致呈波动下降,D错误。故选C。

6.由材料可知,秦岭南、北坡海拔500以下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的相关性非常小。秦岭以北为渭河平原,以南为汉水谷地,为农业生产区,植被为人工植被,受农业生产排灌影响,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适当水平,干湿度变化不大,因此植被生长对大环境下的干湿度变化不敏感,D正确;植被是否耐旱与植被对干湿度是否敏感无关,A错误;海拔低,气温高,蒸发量大,B错误;秦岭南、北两坡均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C错误。故选D。

7.从图中可知,海拔3500m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干湿度相关性小,主要植被为高山草甸,草类植被对水分需求小,且该处海拔高,气温低,干湿度变化小,因此两者相关性小,A正确。秦岭纬度不高,图中秦岭最高海拔为3767.2m,不可能有积雪带,B错误;从秦岭南北坡来看,山麓地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因此海拔3500m以上不可能为落叶阔叶林,D错误;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落叶阔叶林带以上为针叶林,因此海拔3500以上不可能为针叶林,C错误;故选A。

8.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图片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参考答案

8.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试题分析

①该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效洞口密度呈单峰变化,由此可以三个方面来进行答题:密度过小、密度过大、密度适宜。

②先注意审题,该问题包括两个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再提出对策。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当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达到760后,高原鼠兔密度继续增加后,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始下降。即密度过大时,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③根据上面结论:合适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高原鼠兔过多过少都不行。在合适范围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刚好能够维系土壤肥力。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图3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4示意该河道流量超过15000m³/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9-10题。

 

图片图片

9.由图3可知,当流量从14278m³/s降至6888m³/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0.根据图4,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参考答案

9A 10A

     河流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之间的差值一般称为冲淤量(为正值,代表淤积大于冲刷;为负值,代表冲刷大于淤积)。下图示意长江口不同水深、不同时间段冲淤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2002~2010年,长江口冲淤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

B.入海径流量大幅减少

C.枯水期输沙能力减弱

D.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

12.以5m的水深为界,长江口河段

A.近岸侵蚀,远岸侵蚀

B.近岸堆积,远岸堆积

C.近岸堆积,远岸侵蚀

D.近岸侵蚀,远岸堆积

13.未来,-5m的水深线可能会A.向陆地方向移动B.向南岸方向移动C.向海洋方向移动D.向北岸方向移动

【答案】11.D  12.C   13.A

【解析】11.流域内植被覆盖减少,那么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更多,冲淤量会更大,入海径流量减少会使得河流携带进入海洋的泥沙量减少,冲淤量减少,但是2002-2010年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气候改变,入海径流量不有会大幅度的减少,题中所问的是2002-2010年间不是单单是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区别,三峡等库坝拦蓄泥沙使入海泥沙量减少,正确,故选D。

12.从图中可知,小于五米的水深冲淤量为正值,大于五米的水深,冲淤量为负值,所以结论是近岸堆积,远岸侵蚀,故选C。

 

13.未来由于5米以下水深的地方淤积,五米以上水深的地方侵蚀,导致近岸堆积,远岸侵蚀,所以近海的水变浅了,远岸的水变深了,会使得5米的等深线向陆地移动,故选A。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坐标曲线图的判读与训练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2414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4140.html

    标签:自然地理坐标曲线图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