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观点探究类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0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重点梳理】   
1.答题思路
(1)仔细审题,明确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2)仔细阅读材料,寻找题目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
(3)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具体分析,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若赞同,则从当地的优势条件分析;若不赞同,则要考虑当地的劣势。
(4)组织答案。答案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规范。注意:理由不能和观点相矛盾。
2.答题规范
问题 赞同理由 反对理由
是否赞成在某区域大力发展某农作物种植 自然条件好(如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适合某农作物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国家政策支持等) 当地自然条件差(如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贫瘠等,大力发展会加剧水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差(距市场较远,与另一地竞争处于劣势等)
社会意义:能够增加就业,有利于摆脱贫困,促进民族团结等。经济意义: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方面:若是外来物种,容易导致生物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等
有人建议在某地引进某种外来物种,是否可行 两地自然环境具有相似性;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经济效益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大等 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种植经验不足;加工技术较落后;破坏生态环境;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物种带来灭顶之灾,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是否赞同某地发展或引进某种工业 有利自然条件(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等);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充足,能源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国际市场广阔;技术力量强,国家政策支持等) 不利自然条件(如水资源、能源资源不足);不利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较远;技术水平低;该工业附加值较低等)
经济意义:发展某工业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意义:可以拉动就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 生态方面:发展某工业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是否赞成在某河段建水电站 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当地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水能开发程度低;该河段距离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较近;能源需求量较大;可有效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该地人口稀少,库区淹没范围小,移民数量少 在该河段修建水电站会破坏生态环境;可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能和太阳能替代水能;距经济中心远,输电投资大;当地经济落后,耗电量不大;修建水电站的环境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大坝阻断河道,切断鱼类的洄游线路,破坏生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是否赞成某区域发展风力发电 风力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能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环境效益好;技术相对成熟;当地资金雄厚;国家政策支持等 风力资源有间歇性,发电量不稳定;占地面积大;破坏生态环境
有人提出在某地附近建核电站,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地区适应性强,安全高效等;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相比,核电能量巨大,环境污染小 该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或人口少),耗能相对较少;该地区附近有梯级开发的水电供应;核电站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等

 

                                       
【对点训练】
1.(2022·重庆·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富角位于加拿大最南端,是陆地伸向伊利潮的岬角。霹雳角半岛西侧沙丘沿湖分布,南北长约9kmn是濒危动物五行蜥竭的主要栖息空间。自1959年起,车高角沙丘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了清沙、沙滩车沙滩浴场等项目,并在沙丘背凤坡护除部分沙丘修建停车场。为美化环境,景区在沙丘上种植耐平灌木,随后在沙丘背离伊利潮一倒出现红杉、白杨等乔木入侵。21世纪以来,当地人还渐意识到沙丘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试图保护.恢复沙丘。2006年,占据沙丘的停车场被拆除。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伊利湖湖面里上升趋势。专家认为,短时期内霹需角沙丘难以自然恢复,需要采取人为措施加以干预。下圈示意霹常角沙丘的位置。

(1)分析旅游开发对霹雳角沙丘的不利影响。
(2)拆除停车场对沙丘恢复的效果不佳,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专家认为,短时期内霹房角沙丘难以自然恢复,试为专家的观点找出理由。
(4)请为修复霹房角沙丘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滑沙等项目加剧沙丘的踩踏,降低了沙丘的高度;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修筑占据了沙丘扩展的空间,沙丘面积减小;种植灌木固定了沙丘,抑制了沙丘规模扩大。
(2)拆除的停车场地表裸露,缺乏沙源;位于沙丘东侧,受西侧风力影响较小,沙丘运动弱;周边植被覆盖率较高,沙丘难以蔓延到原停车场处。
(3)湖面上升,淹没部分湖滩,沙源减少;湖面上升,地下水位抬高,沙粒更加湿润,起沙难度增大,沙丘难以扩展恢复;植被覆盖度较高,固沙效果强。
(4)从附近地区人工补充沙源;铲除入侵的乔木;划定保护区,限制游客进入沙丘活动。
【解析】(1)阅读材料,清沙、沙滩车沙滩浴场等项目,加剧了沙丘的踩踏,降低了沙丘的高度;在沙丘背凤坡护除部分沙丘修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限制了沙丘的拓展空间,使得沙丘面积减小;且为美化环境,景区在沙丘上种植耐平灌木,固定了沙丘,却抑制了沙丘规模的扩大。
(2)阅读材料,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停车场在沙丘的东侧方向,受到西侧风力影响较小,沙丘运动较弱,很难到达;且周边的③植被覆盖较高,有固沙防风的效果,沙丘难以蔓延到停车场的位置;且拆除停车场,导致地表裸露,缺乏沙源。
(3)阅读图文材料,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伊利湖湖面呈上升趋势。导致沿岸淹没湖滩增多,沙源逐渐减少;湖面的上升同时也导致地下水位的上升,浅层沙土也较为湿润,风起沙也较为难起,因此沙丘难以扩展恢复;且地下水位的上升,植被生长可能更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固沙能力更强。
(4)根据题意,结合材料中专家指出,短时期内霹需角沙丘难以自然恢复,需要采取人为措施加以干预。因此可以使用人工跨位置取沙填补;拆除一部分的乔木,使之能循环且逐渐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划定保护区域,限定游客的活动范围,或者显示游客的数量等,减少对沙丘的破坏。
2.(2022·四川凉山·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径流式水电站是指对天然径流无调节能力(无调节水库)的水电站。发电量仅依靠天然来水决定,受气候(降水)影响较大。下图是径流式水电站示意图。

(1)与我国西部山区高坝水电站相比,说明建设径流式发电站的主要优势。
(2)请分析巴西发展径流式水电站的优势自然条件。
(3)巴西是否大力发展径流式水电站,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1)建设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可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水坝低,上游蓄水较少,大大减少土地的淹没面积;减少移民数量;减少对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巴西有大面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可建水电站的地方多。
(3)赞成。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广、支流多,径流量大且稳定,修建径流发电站自然条件优越;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巴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径流式水电站既满足能源的需求同时又实现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赞成。径流水电站主要是建在雨林区,该地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雨林区人口少,能源需求小;距巴西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地区远,输电成本高;修电站会破坏雨林和河流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1)由材料可知,径流式发电是指没有水库或者水库库容很小,直接利用径流带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一种方式。与我国西部山区高坝水电站相比,建设径流式发电站不需要建设高坝,建设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可以节省投资,同时缩短工期;由于没有高坝,水坝低,使得水电站上游蓄水较少,大大减少了土地的淹没面积,减少了农田和土地的占用;减少了移民数量;由于对径流没有进行较多干预,减少对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结合径流式发电的特点和巴西的自然特点可知,巴西有大面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降水丰富,河流受到的补给多,径流量大,符合水力发电水量大的条件;该地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时间长,降水时间长,降水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使得发电量较稳定;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水量大,可建水电站的地方多。
(3)发展径流式水电站需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巴西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表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赞成,这主要从优势自然条件和建设水电站的好处进行表述:巴西适合建立径流式水电站的地方集中在亚马孙河流域,该地区降水丰富,亚马孙河流域广、支流多,径流量大且稳定,修建径流发电站的自然条件优越;修建水电站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巴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巴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径流式水电站既满足能源的需求同时又实现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若不赞成,则主要从生态保护和与雨林区建设难度大等角度阐述:径流水电站主要是建在雨林区,雨林区人口分布较少,且该地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雨林区人口少,能源需求小;距巴西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地区远,距离市场远会使得后期输电成本高;雨林生态脆弱,修电站会破坏雨林和河流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2022·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密歇根湖(左图)东岸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畔沙丘,该沙丘由两列平行的,窄沙丘组成,其发育受湖泊水位、沙源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型风暴侵袭可以改变沙丘内部沙粒的位置,进而影响沙丘形态。距今约5500年前,前排沙丘开始发育;距今2500~4000年前,后排沙丘发育,并逐步增长到30米高;距今2000~2500年前,后排沙丘保持稳定;距今1000年左右,后排沙丘再次迅速生长,直到高40米左右。右图示意密歇根湖水位波动情况。

(1)距今2000~2500年前,后排沙丘保持稳定,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说明距今1000年左右,导致后排沙丘高度增长的沙源。
(3)专家预测该地沙丘难以继续大规模增长,试为该观点提供依据。
【答案】(1)湖泊水位较低,水沙难以输送到后排沙丘;前排沙丘的生长,对后排沙丘起到阻挡作用,减少了流水对后排沙丘的堆积;有植被覆盖,起沙阻力较大。
(2)该时期湖泊水位较高,流水对湖岸侵蚀增强,沙源增加;前排沙丘低矮处被淹没,为后排沙丘提供沙源;(大型风暴频率可能增加,)后排沙丘附近区域沙粒裸露,(被偏西风搬运到沙丘顶部)成为沙源。
(3)五大湖地区距海较近,降水量较大,风沙活动时间有限;湖岸可蚀物质多数已被侵蚀,沙源有限;水位波动,沙丘难以稳定增长。
【解析】(1)读图可知,距今2000~2500年前,湖泊水位低于平均水位,所以沙难以向后排沙丘运输;前排沙丘的生长对后排沙丘起到阻挡作用,减少了流水对后排沙丘的堆积。再加上有植被覆盖,起沙阻力较大,因此后排沙丘保持稳定。
(2)由图可知,距今1000年左右,该时期的湖泊水位较高,此时流水对湖岸侵蚀增强,沙源增加;前排沙丘较低矮处被淹没,可以为后排沙丘提供更多的沙源。根据材料“大型风暴侵袭可以改变沙丘内部沙粒的位置,进而影响沙丘形态”可知,该时期的大型风暴的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导致后排沙丘附近区域沙粒裸露,在西风的影响下搬运到沙丘顶部,成为沙源。
(3)根据材料“发育受湖泊水位、沙源等多重因素影响”可知,沙丘发育的条件需要有风沙活动和沙源,该沙丘位于五大湖附近,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较大,风沙活动的时间有限;沙丘位于密歇根湖东岸,湖岸可侵蚀物质多数已被侵蚀,沙源有限;通过水位波动情况可知,该湖泊水位波动较大,沙丘难以稳定增长。
4.(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植被碳密度(计算方法为区域森林碳储量除以区域森林面积)一般用于衡量森林生物量的分布密度和碳汇功能。长江流域或某省级行政区境内地貌复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都有分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春易遭受雨雪冻害。自1983年到2009年进行了4次森林清查。下图示意4次清查时期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植被碳密度和面积变化。

(1)根据材料,分析清查时期该省级行政区中森林碳储量的变化。
(2)2008年初,该省级行政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冻害。根据图中信息,对比人工林和天然林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
(3)针对清查统计数据状况,为增加该省级行政区森林碳储量,有研究人员认为应以保育天然林为主,有研究人员认为应以培育人工林为主,你赞成哪个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森林碳储量是森林碳密度与森林面积的乘积;该省级行政区总森林碳储量是人工林碳储量和天然林碳储量之和;清查时期该省级行政区总森林碳储量一直在上升。
(2)2009年人工林面积和碳密度都明显下降,受灾害影响大,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弱;2009年天然林面积和碳密度都上升,受灾害影响小,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强。
(3)以保育天然林为主。理由:天然林碳密度高;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强。
或以培育人工林为主。理由:人工林原有碳密度低,增长潜力大;人工林扩种速度快。
【解析】(1)由材料“森林植被碳密度(计算方法为区域森林碳储量除以区域森林面积)”可知,森林碳储量是森林碳密度与森林面积的乘积;该省级行政区总森林碳储量是人工林碳储量和天然林碳储量之和;在前3次清查中,人工林的碳密度与森林面积都是增加的,第4次清查中,人工林的碳密度与森林面积有下降;天然林中前3次碳密度上升,森林面积变化不大;在第4次清查中,天然林碳密度和森林面积都是有较大幅度上升。因此清查时期该省级行政区总森林碳储量一直在上升。
(2)读图并结合材料“长江流域或某省级行政区境内地貌复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都有分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春易遭受雨雪冻害”可知,2009年人工林面积和碳密度都明显下降,2008年初,该省级行政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冻害,可见人工林受灾害影响大,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弱;2009年天然林面积和碳密度都上升,受灾害影响小,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强。
(3)开放性试题,如果以保育天然林为主。读图可知,天然林的碳密度高,在2008年初,该省级行政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冻害的情况下,天然林的森林面积和碳密度仍然在上升,森林碳邻里一直在上升,说明抵御雨雪冻害的能力强。如果以培育人工林为主。理由可能是人工林原有碳密度低,增长潜力大;人工林的森林面积增长迅速,人工林扩种速度快。
5.(2021·山东淄博·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民勤县(下图左)多大风且主导风向显著,历史上深受风沙危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勤县开始在绿洲边缘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防沙治沙。60多年来,在取得显著防风治沙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流沙积沙带(也称积沙带,图右)。民勤县的积沙带沿重点农田防护林分布,高4.8-18.6m,宽30.4-461.4m。

(1)从图左中找出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2)说明积沙带的形成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民勤县积沙带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积沙带可以对绿洲形成稳定的保护屏障。
观点B∶积沙带会对绿洲形成新的风沙威胁。
【答案】(1)如图所示

(2)西北风风力强劲,从沙漠携带大量沙粒(或西北风带来大量沙粒);风沙遇到防护林,风力减弱(或携沙能力减弱);沙粒不断沉积
(3)观点A:高大的积沙带可以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或积沙带可以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可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积);积沙带会有比较长的稳定期(或积沙带还会不断增长/或者通过营造防护林(或沙障),可保持积沙带的稳定(或增长))。
观点B:高大积沙带形成了丰富的沙源;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原因使积沙带活化(或向绿洲推进/产生流动/不稳定),会对下风向绿洲形成严重的风沙威胁。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甘肃省民勤县,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所以,防护体系应该建在区域的西北方位,如图所示: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积沙带是由于防护林体系产生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甘肃省民勤县,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冬季西北风风力强劲,会从西北部的沙漠带来大量沙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勤县开始在绿洲边缘营造农田防护林,风沙在前移的过程中,遇到防护林阻挡,风速降低,风携带沙粒的能力减小,沙粒在防护林前沉积下来,形成积沙带。
(3)观点A,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积沙带形成于防护林的前方,可以起到降低近地面风速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促进沙粒的进一步沉积;积沙带会随着风沙的沉积进一步发育,积沙带会不断增高,防风固沙的能力不断增大;积沙带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在积沙带上种植防护体系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其防风固沙的能力。
观点B,积沙带靠近绿洲地区,大量的积沙会提供大量的沙源,导致绿洲地区风沙活动增强;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的影响,导致积沙带变得不稳定,或者活化,会导致积沙带向绿洲方向推移,对绿洲的影响加剧等。
6.(2022·山东·高三开学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下图)是在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牧交错区界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野外调查的界定方法、基于气候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和基于综合指标的界定方法。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后来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措施,环境质量有较大好转,但有专家发现草场完全禁牧和人工林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生态修复措施的建议。

(1)指出影响农牧交错区分布的主要气候要素,并说明图示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农区分布限制性气候因素的差异。
(2)与基于气候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相比较,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在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结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请具体说明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界定法的比较优势。
(3)请从专家关于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的两个建议中选择其一,为其合理性提供论据。
观点①∶在完全禁牧的草场适度放牧。观点②∶人工林建设和自然恢复相结合。
【答案】(1)降水、气温(或积温/≥10℃积温)、水热组合。东北部农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气温(或积温/≥10℃积温),西南部农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
(2)可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3)①;减缓草地硬化;减少枯草覆盖;牲畜产生粪便,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草场的的生长(或返青)。②∶人工林建设可提高生态修复的速度;自然恢复的林地树种(或群落)结构丰富,稳定性强。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以及水热组合;区域东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气温;西南部农区深居内陆,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
(2)基于土地利用要素指标界定法,可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土地利用状况,从而提高效率;得到的结论相较于气候要素指标的界定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3)选择观点①∶在完全禁牧的草场适度放牧。动物在草场活动吃草可以减缓草地硬化;牲畜能够食用一部分草,可以减少枯草覆盖;牲畜产生粪便,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牲畜食用部分草,有利于草场的生长。选择观点②∶人工林建设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林建设,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可提高生态修复的速度;自然恢复的林地树种结构丰富,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稳定性强。
7.(2021·湖北孝感·高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西部的草海(下图所示)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水域面积约46.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约2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70万年来,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地形抬升,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不断变化。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期气候末期。下图为草海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1)据图说明草海浅湖盆形成的地质过程。
(2)研究显示,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请分析原因。
(3)有专家认为草海湖泊未来终将消失,请为该观点提供论据。
【答案】(1)早期褶皱隆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洼地);后期地壳不断下沉;谷地(洼地)內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浅湖盆。
(2)现代草海处气候干凉期,湖泊面积较小;水温低,动物生长较慢,适宜生存的动物种类较少;藻类、微生物和植物等生长缓慢,动物食物较少。
(3)(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不断抬升,湖体向东萎缩,由于东南(东)面地势高,湖体向东南(东)方向迁移受到限制,(按草海湿地演化趋势)其在未来将持续萎缩,直至消失。
【解析】(1)分析草海浅湖盆形成的地质过程,主要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根据图示灰岩的走向可知,该地早期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作用,裂隙比较发育,遭受侵蚀,形成谷地;后期地壳下沉,谷地下沉形成为湖泊,湖相沉积物在此沉积,形成浅湖盆。
(2)根据材料中“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气候末期”可知,现在草海流域正处于干凉期,气温较低,气候较干旱,湖泊面积较小。藻类、微生物和植物等生长缓慢,动物食物较少;气温低,造成动物生长繁殖较慢,并且适宜低温环境的动物种类较少。故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
(3)具体理由应该是随着板块运动的继续进行,青藏高原持续抬升,使得草海湿地西部不断抬升,湖泊面积萎缩,并向东侧移动,但是由于东侧地势较高,向东移动过程收到抑制,湖泊不能向东流动,使得湖盆面积减小,并逐步消失。
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尔代夫群岛由自然环礁组成。据考证,最初马尔代夫海平面以每千年15m的速度上升;距今7000~600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每千年2m;距今6000年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每千年25cm,从此时开始马尔代夫海域出现珊瑚岛礁。形成珊瑚岛礁的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适宜温度为22~32℃。有人提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马尔代夫群岛在近100年内可能会消失。下左图示意马尔代夫地理位置,下右图示意马尔代夫近1万年以来的气温变化。

(1)据材料说明近1万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
(2)分析冰期结束后的前期气温上升并不明显,而海平面上涨幅度大的原因。
(3)就材料中马尔代夫群岛消亡论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气温波动变化;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
(2)冰川分布范围广,低纬度地区增温明显,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大洋总面积小,冰雪融水注入时,海平面上升快;冰川融化形成洪水,搬运能力强,泥沙入海量大,海洋淤积快(导致海平面升高)。
(3)不会消亡。理由:气温升高,更有利于珊瑚虫的生长、繁殖和遗体沉积;海水上涨幅度缓慢﹐珊瑚沉积的速度比海水上涨速度快。
或消亡。理由: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的同时,海水酸性增强,影响珊瑚虫的生长、繁殖,不利于生物沉积;岛礁增长的速度比海水上涨的速度慢;人类盗采珊瑚,对岛礁破坏作用强,加剧其消失。
【解析】(1)读图可知:近1万年来全球气温波动变化;出现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且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
(2)海平面上涨幅度大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对积雪、冰川、海平面的影响思考,同时也还要考虑入海泥沙量。根据所学知识冰期时陆地被大规模冰川覆盖的时期,虽冰期结束后的前期气温上升并不明显,但低纬度地区增温明显,冰川、高山冰雪融水量大;低纬度海平面受热,也会膨胀上升;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大洋总面积小,冰雪融水注入时,海平面上升快;冰川融化形成洪水,洪水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入海量大,致使海洋淤积快,导致海平面升高。
(3)不会消亡。主要从该岛的成因思考,理由:形成珊瑚岛礁的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适宜温度为22~32℃。由于气温升高,海水温度适宜珊瑚虫的生长、繁殖和遗体沉积;气温上升较小,海水上涨幅度缓慢﹐而珊瑚沉积的速度比海水上涨速度快。或消亡。主要从海平面上升,人类对岛礁破坏等方面思考。理由: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膨胀上升;两极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同时人类活动影响珊瑚虫的生长、繁殖,不利于生物沉积,可能导致岛礁增长的速度比海水上涨的速度慢;再加上某些区域人类盗采珊瑚,对岛礁破坏作用强,会加剧其消失。
9.(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兹巴赫冰川湖位于天山山脉腹地,伊利尔切克冰川南北两支的交汇处,是典型的冰川阻塞湖。该湖受南伊利尔切克冰川阻塞影响形成“上下双湖”,上、下湖间的坝体较低且厚度较大,“上湖”湖盆较浅,“下湖”与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间的坝体较高且厚度较小,湖盆较深,上下湖由狭长的水道相连(图1)。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天山地区大多冰湖呈现扩张趋势,但麦兹巴赫冰川湖却有不同(图2)。

(1)描述1998——2017年麦兹巴赫冰川湖面积变化特征。
(2)解释1998——2017年麦兹巴赫冰川上、下湖面积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麦兹巴赫冰川湖总面积的变化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麦兹巴赫冰川湖总面积会持续萎缩。
观点B:麦兹巴赫冰川湖总面积会萎缩后扩大。
【答案】(1)麦兹巴赫冰川湖“上湖”面积呈现较为稳定的扩张趋势;“下湖”和总面积呈现萎缩的趋势,波动较大。
(2)“上湖”面积较小湖泊面积较小,湖盆较浅,全球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加导致“上湖”面积增大;上下湖间的坝体较低且厚度较大,且上下湖由狭长的水道相连,“上湖”涨水后不易溃坝,面积持续增加;“下湖”面积大、湖盆深,面积不易扩大;“下湖”与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间的坝体较高且厚度较小,蓄水后易溃坝造成湖水外泄,面积萎缩。
(3)观点A:全球变暖造成冰川面积萎缩,冰川融水量减少;蒸发加剧;冰川阻塞湖冰坝不稳定,溃坝事件导致湖水外泄。
观点B:面积萎缩后可能扩张,全球变暖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水循环加快,山地降水量增多:“上湖”坝体较为稳定,湖水浅对坝体造成的压力小,且与“下湖”联系的水道可排洪,溃坝可能性小;冰川萎缩后为上湖面积扩大提供空间:“上湖”面积不断扩张最终使得湖泊总面积扩大。
【解析(1)结合图例,从图2中可读出,麦兹巴赫冰川湖上湖面积波动上升,呈现较为稳定的扩张趋势;下湖面积波动下降,和总面积呈现萎缩的趋势;上湖面积波动幅度较小,下湖面积波动幅度较大。
(2)从图中可读出,上湖面积波动增加,下湖面积波动减小;由材料可知上湖湖盆较浅,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导致“上湖”面积增加;由材料可知上下湖之间有厚坝相隔,不易溃坝;且连接上下湖的水道狭长,上湖涨水后不易流到下湖,面积会持续增加;由材料可知下湖面积大,湖盆深,面积不易扩大,且与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间的坝体较高且厚度较小,易溃坝造成湖水外泄,面积萎缩。
(3)观点A,由于全球变暖,从长时间看,冰川面积减少,冰川融水量减少,蒸发加剧,导致湖面积萎缩;另外冰坝不稳定,溃坝会导致湖水外泄,湖泊面积萎缩。观点B:从图中看上湖面积增加,下湖水面积减少,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水增加,上湖水面积持续增加;“上湖”坝体较为稳定,湖水浅对坝体造成的压力小,且与“下湖”联系的水道可排洪,溃坝可能性小;冰川萎缩后为上湖面积扩大提供空间,上湖面积不断扩张,使得湖泊总面积扩大。
1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黑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最终汇入尾闾湖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地区。黑河下游地区地形闭塞,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自20世纪60年代,由于黑河中游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东居延海水量逐渐减少,湖泊萎缩以致干涸。2002年以后启动了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区统一调度,调水入湖,东居延海恢复常年蓄水,生态环境改善。左图示意东居延海的位置,右图示意东居延海湖面面积、湖面年蒸发量、年地表入湖水量的变化情况。

(1)概括图示时段东居延海湖面蒸发量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对于是否进一步加大黑河调水入湖量,有赞成与反对两种观点。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2002—2007年迅速增加,2007年之后趋于稳定。
原因∶2002年调水入湖,湖面面积增长明显,蒸发面积增加,蒸发量迅速增加;2007年后,湖面面积趋于稳定,蒸发量也趋于稳定。
(2)赞成∶加大调水入湖量,扩大湖泊水面面积,可进一步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可增强对周边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抑制周边地区荒漠化的扩展;有利于促进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
反对∶黑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有限;更多的水调入下游,中游可用水量减少,可能使得中游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更多地调水入湖,湖泊因水面面积增加,蒸发量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解析】(1)首先读右图可以发现,图中表示了东居延海蒸发量、地表入湖水量、湖面面积三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观察蒸发量曲线变化特点,可以看出在2007年前是增长非常迅速,2007年之后蒸发量保持相对高位,变化较小。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如下:首先,由于20世纪60年代黑河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用水增加,导致河流下泄水量逐渐减少,使得湖泊萎缩,至2002年湖泊面积仅为5km2,因此蒸发量也很小,仅为0.2亿m3。其次,由于2002年调水入湖,湖面面积增长明显,水体蒸发面积迅速增加,蒸发量也因此迅速增加;至2007年时,湖泊面积增长到约35km2 ,增长了约6倍,而蒸发量达到1.05亿m3,增长了约4倍多。第三,2007年后,入湖保持相对稳定,湖面面积趋于稳定,蒸发量也就因此趋于稳定。
(2)关于是否进一步加大调水量,无论哪种态度,都应该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综合全面地分析。若赞成加大调水量,首先会进一步使湖泊面积增加,改善东居延海的生态环境,增加地下水量,保持湖中生物多样性。其次对周边气候环境调节作用会增强,温差变小,空气湿度增加。第三,可能使周边生态用水增加,植被因此成活率增加,数量有所增加,从而抵制周边荒漠化的发展。第四,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利于促进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若不赞成,理由可能是:①从水资源总量来看,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保证往一个地区调水。②从全局来考虑,如果调水到下游太多,可能使中游地区因水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发生恶化,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③从水量平衡来看,更多地调水入湖,湖泊因此水面面积增加,但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加,可能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需要考虑是否得不偿失。
1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00万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曾经是一片灌满了微咸水的古湖,随着古湖两侧山脉的加速隆起和一系列的地质作用,象泉河流域的札达盆地(位置见左图)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土林,即土质的丛林。右图为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景观图。

(1)由于板块的运动,古湖两侧山脉加速隆起,简述这对古湖区的气候产生的影响。
(2)推测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3)小华结合当地的条件,认为札达土林会留存较长时间,试为小华的观点提供论据。
【答案】(1)象泉河流域两侧山脉加速隆起,山脉阻挡水汽的进入(形成雨影区);大湖区域的气候变得干旱少雨。
(2)周边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在湖底,形成(巨厚)沉积层;山脉的加速抬升,(湖区变干,加上湖水外泄)湖泊干涸,湖底出露,形成札达盆地;象泉河水及短促夏季降水,冲刷土层,平坦高原湖盆沉积层被切割成土林。
(3)札达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流水侵蚀作用总体较弱;盆地及其周边植被不发育,土林很少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坏;地处干旱区,人类活动较少;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土林的保护。
【解析】(1)古湖两侧山脉加速隆起,使得古湖地区与外界的水汽交换减少,山脉阻挡了水汽的进入,古湖地区处于西南暖湿气流的雨影区,降水变少,大湖区域气候变得干旱少雨。
(2)地质过程注意从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土林的形成。土林为土质的丛林,要思考沉积土层的形成过程以及巨厚沉积土层形成土林的过程。500万年前,象泉河流域曾经是一片灌满了微咸水的古湖,周边河流注入携带大量泥沙在古湖沉积,形成巨厚的沉积层;之后由于板块运动,山脉加速抬升,水汽难以进入,湖区气候变干,加之湖水外泄,湖泊逐渐干涸,湖底巨厚的沉积土层出露地表;结合图示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景观图可知,巨厚沉积层接受象泉河水的侵蚀切割以及夏季短暂雨水的侵蚀冲刷,平坦高原湖盆沉积层被切割,形成土林景观。
(3)札达土林会留存较长时间,表明受外力侵蚀较弱或受人类主观保护。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札达盆地水汽难以进入,气候干燥,降水少,流水侵蚀较弱,土林不易被流水侵蚀;由于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盆地及其周边植被稀少,植物根劈作用较弱,对土林的破坏较少;同时,该区域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土林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注意材料信息“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所以区域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受人类破坏小。
  本文标题: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能力专题突破--观点探究类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857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857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