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3)

作者:韦志榕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2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认识,是选择地理核心素养的思想基础,同时考虑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它们指向学生地理方面的能力和品格,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它们是多功能的,能够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它们是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方面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它们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地理教育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经过研究,修订组确定了四个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也凸显了地理课程的特色,如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学习方法,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地理,已经成为地理课程的特色。

  对四个地理核心素养的表述,落脚点是地理的基本价值观、初高中地理网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品格和能力。例如,“综合思维”,其内涵表述为: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每一个地理核心素养,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表现,这对选择具体的地理课程内容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例如,“综合思维”的学科表现是:能够从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综合思维”看似一个比较跨学科的素养,但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的内涵使其又很具有地理性。

  思考三:地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地理教学改革重点

  最近看到两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文章,引起思考。一篇是发表在2016 年第2 期的“论学生课程履历及其规约”(郭元祥、李炎清)一文。文章摘要指出:课程履历是指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是一种过程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任务性、过程性、规约性的成长经历。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需要明确学生的课程履历规约。另一篇是发表在2016 年第3 期的“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张良)一文。文章摘要指出:具身认知理论的学术信条在于批判传统认知理论身体与心智、心智与世界以及知识与行动相割裂的一系列“离身”特征的二元论,并重建了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以及生成性等维度。并无意讨论两篇文章中的学术观点,只是文章中对“学习经历”、“学习情境”的关注,与现在强调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此贴近。

  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因此,地理课程要为学生创造这种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过程属性是课程的内在属性,如果忽视了课程的这一属性,对课程的理解就只能是“课程即知识”、“课程即教学内容或教材”,这是片面的。然而,学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从具身认知理论对知识观重建的论述,可以找到一些理论支撑。初高中地理网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知识来自认知主体与它所处的环境之间发生的有机性、创造性、生成性的交互作用。这样看来,地理课程应强调课程知识的情境性和生成性,处理好知识与情境、知识与行动的关系,而地理核心素养就在学生面对不同的生活情境、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到底什么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是值得广大地理教师共同讨论的问题。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改革的重点一定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

  本文标题: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3)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922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9221.html

标签:核心素养地理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