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三地理微专题:瀑布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3-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其形成原因可概述为:水流对河底软硬岩石的差別侵蚀的结果,因软的岩石侵蚀較快,故使河床出現明显的落差。

  一种地质地貌,其形成原因往往是内外力共同起作用的。瀑布也是一样,从大范围来看,水往低处流,地势的高低走势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但流水经过岩层松软处,松软岩层较容易被侵蚀,水流处逐渐出现落差,形成瀑布形态景观,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作用。在考试中,瀑布知识常与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有算瀑布高差的,有直接考查外力作用的。

瀑布的形成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瀑布正是“水往低处流”的最直观表现。一条河流翻过一个悬崖峭壁,就形成了一个瀑布。瀑布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地区的瀑布其成因并不相同。

瀑布成因简图

1. 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被河水严重冲击侵蚀形成陡坎,坚硬的岩石则相对悬垂起来,河水流经此处飞泻而下形成瀑布。例如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瀑布其河床上有一块斑驳的白云石顶板岩石,压在一连串较软的页岩和沙岩之上。尼亚加拉河水翻过白云石的岩壁,直落入下面的一个大水池里,翻滚流飞的水流不休止地浸蚀页岩,淘空了白云岩的岩洞,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使得悬崖永远陡峭。这样就形成了尼亚加拉瀑布。

2. 在古代有一大块熔化了的岩石从下面挤上来(火山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慢慢地硬化了,后来就在河道中形成了一堵墙; 火山喷发的岩浆堵河成湖,湖水壅高溢出也会形成瀑布;还有 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形成瀑布。例如白头山的瀑布即是如此形成的。

3. 古代的冰川切入山谷之中,使两侧形成悬崖峭壁,后来这些冰川“U”形谷又被河流所占据,水流在深浅差异相当大的谷地交接处流过,瀑布由此生成。此外,地球表面的运动使高原进一步加高,而河流就在它的边缘地带,这样就形成了高原上的瀑布。 加利福尼亚州一座由冰川作用凿出的约塞米蒂瀑布便从436米高度的一个悬谷跌落下来。

其它的还有:

1. 瀑布也可能是由河流的袭夺造成的 。所谓河流袭夺指的是处于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其中侵蚀力较强、侵蚀较深的河流进行下切侵蚀,最终将另一侧的河流的一部分袭夺过来,使之成为袭夺河流的支流。由于袭夺河的下切程度大,河床高于被袭夺河流的河床,因此在被袭夺河流汇入袭夺河时,往往产生跌水,形成袭夺瀑布,或称悬河瀑布。

2. 地壳运动造成陡坡形成瀑布。一般情况下,随着山区地形的坡度加大,瀑布的数量也就增多。

3. 在石灰岩地区常常会有地下暗河,在暗河流过的地方,假如地势高低陡然变化,或者是暗河从陡峻的山崖涌出,这样也会形成瀑布。

4. 在河流注入海洋处的一些海岸边,因为猛烈的海浪经常拍击海岸,从而迫使海岸“后退”,河流也就“缩短”了。假如海岸被破坏的速度相当快的话,那么原来高出海面的河底也会“倒置”在海岸上,河流在入海处就会形成瀑布。

  如果河流的水量很大,就会形成壮观的大瀑布,轰隆隆的水声可以传至几千米远,飞溅的水花在空气中形成大片白雾,场面非常壮观。在一些山区,溪水或泉水也能形成瀑布,虽然水量不大,但是水滴从高高的悬崖上坠落,如丝如缕,也有独特的美感。

  水流落差越大,蕴含的势能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发电。所以很多地方会专门利用天然瀑布的地势修建水电站。而水电站建成后,泄水闸口也可以形成瀑布,成为人造景观。

瀑布会销声匿迹吗?

  瀑布的水源源不断,时刻不停地往下跌落,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有人不禁想问,瀑布会不会流完?瀑布有没有消失的一天?

  想知道瀑布是否会流完,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瀑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只要瀑布上游的河流有水,水流到这里就会因为落差而形成瀑布,除非河流断流,不然瀑布的水不会枯竭。第二,瀑布的落差是否会消失?即使河流依然有水,但是如果地势变得平坦了,瀑布也就消失,无所谓是否“流完”了。

  瀑布,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由于受瀑布的落差、水量、岩石的种类和结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它最终会消失。有瀑布的地方,河流总是会向上游方向侵蚀,力图把高处削平,让河道趋于平缓。滴水也能穿石,水的侵蚀力非常强,可以瓦解坚硬无比的岩层。河水流速越快,对河道、河岸的侵蚀力也就越强。河流不断瓦解瀑布的上部,让岩层破碎、跌落,于是瀑布的位置就逐渐向上游方向退缩,瀑布的落差也随之减小了。在一些情况下,瀑布的位置会因为悬崖或者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侵蚀作用又倾向于向下深切,并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在起作用,瀑布就会逐渐消失。

实际上,地球很多大瀑布都有明显的“后退”趋势。比如尼亚加拉大瀑布,如今的落差大约为50米,根据岩层推断,以前的位置在下游处,落差可能有100米。现在,该瀑布每年向上游退后1米多,落差在减小。按这个速度,再过5万年,尼亚加拉大瀑布将会彻底消失。

虽然所有瀑布都会消亡,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会有新的瀑布诞生。地球的地质运动,让高山、台地隆起,地层断裂和错位,这些都为新瀑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瀑布,这种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并不会从地球上销声匿迹。

试题链接

1. 下图是我国东南海滨某地略图,该地地形复杂,适合漂流运动,且瀑布较多,成为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图中三个瀑布中,甲落差最大,丙落差最小,丙瀑布落差为35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乙瀑布的落差与a等高线数值的差值绝对值可能是

A. 35米 B. 47米 C. 50米 D. 65米

(2)图示漂流河段平均流速由快到慢的排序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 B

【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0,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河流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图中0m等高线应为海岸 线,其右侧为海域,a为闭合等高线,应为海域上突出的一个小岛,所以a为该小岛的岸线,其数值也应为0,由材料可知丙地瀑布落差最小,甲瀑布落差最大,丙落差最小,丙瀑布落差为35米,所以乙瀑布的落差应大于35,但由于甲、乙瀑布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所以两个瀑布高差的和小于100,所以乙瀑布的高差一定小于50,否则乙瀑布的高差将大于甲,不符合题意,所以乙瀑布的落差与a等高线数值的差值绝对值可能是47米,B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D

【解析】①②③三段河流都是自100m等高线高度流入河流,其中①和②注入河段偏上游,因此①②河段高差小于注入下游河段③,故③高差最大,流速最快;①河段等高线较②河段稀疏,而且距离比②河段长,可知①河段流速慢于②河段。故平均流速由快到慢的排序是③②①,D正确,ABC错。故选D。

2. 裂点型瀑布额的形成于构造运动及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裂点(河床纵剖面上缓坡段的转折点,是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作用方向向河源延伸)有关。下图为某瀑布形成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为瀑布形成过程中的四个裂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裂点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包括

  A. 地壳抬升 B. 向下侵蚀C. 溯源侵蚀 D. 风力侵蚀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裂点是“河床纵剖面上缓坡段与陡坡段的转折点”,可以推知裂点是河流在山谷流动过程中,由于地壳抬升,流水在一些岩石岩性较软处下蚀而形成的。裂点形成后,河流会沿此裂点不断产生溯源侵蚀,使基岩不断后退。图中四个裂点中距河流源头最远的裂点是①,距河流源头最近的裂点是④,所以图中四个裂点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是①②③④,因此裂点①②③④中形成最早的是①,故选A。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瀑布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受侵蚀作用产生裂点,裂点产生后导致河流不断溯源侵蚀和下蚀,使瀑布落差增大,并不断后退而形成;地壳抬升会增强流水的侵蚀作用,瀑布是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包括地壳抬升、向下侵蚀及溯源侵蚀,故ABC不合题意;风力侵蚀往往形成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地貌,故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包括风力侵蚀,D符合题意。故选D。

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流位于我国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区,为嘉陵江的支流,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型谷”、“U型谷”、瀑布的地貌,其中“V型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U型谷”是类似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两岸陡直的谷地,该河段河床砂岩(岩性较硬)盖顶于泥岩(岩性较软)之上,形成“砂岩在上,泥岩在下”的岩层分布;瀑布高38m,丰水期的水落高度可达30m以上,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和深度超过3m的水潭,水潭周围堆积着大量的崩塌巨石。下图示意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

(1)分析该河上游河段形成U型河谷,而下游河段形成V型河谷的原因。

(2)指出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推测未来瀑布的位置变化,并分析其落差变化。

【答案与解析】本题主要涉及河流地貌的发育与演化、外力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答案】下游河段水位高,流速较快,下切作用强,紫色土、泥岩发育,抗侵蚀能力差,溯源侵蚀速度快,深切成V形。上游河段泥岩与砂岩相间分布,下层抗侵蚀能力弱,先被侵蚀,上层砂岩垂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两岸垂直的U型河谷。

【解析】由图可知,该支流下游河段水位高,河流径流量大,水动力强,下蚀能力强,根据材料:其中“V型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发育。可知下游河段岩石抗侵蚀能力差,下蚀和溯源侵蚀速度快,快速向上游推进,深切形成V型谷。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游河段泥岩和砂岩相间分布,且上层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泥岩抗侵蚀能力弱,下层先被侵蚀而掏空,上层砂岩形成底部悬空的垂体,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而形成两岸垂直的U型河谷。

【答案】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增大瀑布相对高度。流速加快,河水动能增强,提高下蚀能力;河水搬运能力强,搬运泥沙和砾石多、对河床有较强的掏蚀作用。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要考虑河流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多,河流的径流量丰富,水位高,增大了瀑布落差,加剧了下蚀,同时,河流的径流量大导致水动力更强,下蚀能力也加强。水动力的增强导致河流的搬运能力增强,泥沙、砾石等物质搬运增多,这些物质在搬运过程中会加大对河床的掏蚀,增强下切作用。

【答案】位置向该河上游移动(或远离该河与嘉陵江交汇处)。上游地区海拔较高,瀑布向上游后退,使瀑布高差增大,流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增强,进一步增大高差。

【解析】该地区上游的海拔较高,瀑布所在位置下层为泥岩,岩性较松软,易被侵蚀,上层为砂岩,岩性相对坚硬,差异侵蚀导致下部被侵蚀掏空,上部砂岩悬空,受重力崩塌,瀑布向上游后退,这又使得瀑布高差增大,落差的增大导致流水下泄能力增强,下蚀能力进一步加强,瀑布高差增大,从而重复上述过程,最终使得瀑布的位置向该河上游移动,或者说远离该河与嘉陵江交汇处。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微专题:瀑布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zhuanti/2408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zhuanti/24084.html

    标签:瀑布高三地理微专题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