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雕琢喀斯特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9-1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这个词源自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乍看之下,这个名称令人联想到水源缺乏、寸草不生的景象。但事实上,降水及其形成的水流,正是一手造就喀斯特地貌的“工匠”。

  桂林山水,或许已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因为在20元人民币的背面,就印制着清澈的漓江与两岸的喀斯特峰林。桂林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案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朱学稳教授甚至认为,用桂林称呼这种地形,比用喀斯特更准确,他说,“喀斯特这个词,不如改为‘桂林’。用‘桂林山水’来代表地表上‘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的侵蚀和再沉积造成的地上地下的各种形态’,更形象,更准确,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年均降水量达1901.3毫米,有“雨桂林”之说。充沛的雨水,提供了雕琢石灰岩的巨大动力。

  而构成桂林喀斯特“地基”的,是厚达3000米的石灰岩层,岩层如同一块璞玉,被包裹在盆状的非可溶岩石中间。这种相对易溶、易被侵蚀的岩石,正是雕琢喀斯特地貌的最佳素材。

  漓江流域北、东、西三面的山不是喀斯特岩山,据桂林市气象台台长李向红介绍,桂林北面越城岭的主峰猫儿山年降水量达到2500毫米,是那一带的暴雨中心,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漓江流域有三分之二的区域是非喀斯特区,在这三分之二区域汇集的降水,流到了面积仅占流域三分之一的桂林盆地。这就让水流最大限度地作用在了石灰岩地貌上,孜孜不倦地创造着奇观。

  而水流作用方式的不同,则造就了桂林峰丛与峰林两种各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以我们所熟悉的峰林为例,这种地貌又称“流水型喀斯特”。天上的降水,对其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与此同时,流经此地的河流,还对满布裂隙的石峰进行水平方向的溶蚀,这种“挖墙脚”的行为,使石峰的外缘边坡不断平行后退,最后一个个石峰越离越远,好像伫立在平原上的巨石。峰林地区犹如江南水乡,但水间却又摆上了一些错落有致的翠绿挺拔的山峰。

  而在峰丛地区,地壳处于抬升阶段,地下水位低,所以地面的水会垂直下渗,形成了峰丛洼地,发育成熟的峰丛地区最后会在地下深处形成地下河水系。为人们所熟知的溶洞,正是由地下河演化而来。

  本文标题:雕琢喀斯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ziran/1116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ziran/11165.html

    标签:喀斯特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