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3.蚕桑业 长江三角洲蚕桑生产有悠久的历史,东晋后渐兴,明起大盛,“天下丝绸之供,皆在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掠夺也刺激了蚕桑生产。解放后,本区蚕桑生产也几经起伏,但已具相当规模。1985年统计,太湖地区有桑园125.9万亩(尚小于1952—1960年),蚕茧产量8.5万吨,较50年代增加近2倍。

长江三角洲是全国3大蚕茧商品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基地(四川盆地中部、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丝质好,接近上海、苏州、杭州等加工地和消费市场为优势,加以地势多低洼地和高地,皆宜栽桑,并与水田种稻,低塘养鱼形成合理组合。因此,蚕桑业有发展前途。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蚕桑和其他产业(如花木、菜、果、水产)比较利益的差别,最近蚕桑布局已呈现向北(苏北)、向西转移的趋势。江苏北部徐州、淮阴、盐城都已形成新的蚕桑区;在长江三角洲西部的溧阳、金坛、丹阳等也已形成新的蚕桑区。最近苏北的东台已成为江苏省产蚕茧最多的县份,1992年产量可达25万担,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中,仅次于浙江的余杭。

蚕桑业的发展需要加强规划:①重点开发沿海新基地,如南通的如东、海安、如皋及邻近的大丰、东台等,这也是江苏省的重点发展区;②开发溧阳、金坛、丹阳等丘陵地区;③发展嘉兴、湖州郊区及南部德清、桐乡等丘陵地区。同时,应在利益均等的原则下,和丝绸工业基地组成协作,以保证本地区丝绸工业的发展。

4.茶叶  长江三角洲是一个老茶区,尤其是宜兴和长兴一带。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太湖茶区。太湖地区以得天独厚的宜茶条件和悠久的制茶技术,成为我国著名的茶乡和名茶产区,如西湖龙井,苏州洞庭的碧螺春等均全国著名。

建国后,茶叶生产虽曾一度遭到破坏,毁茶种粮,但80年代后又有较快的发展。

太湖地区主要茶区为①天目山茶区,浙江安吉、余杭两县,1985年约占全区茶园面积36.7%;②莫干山茶区,德清、湖州两地,面积占9.2%;③西湖龙井茶区,主要分布于杭州市郊西湖区,茶园占全区7.5%,为名茶产区;④太华山茶区,包括宜兴、长兴、溧阳三县,为我国老茶区之一,茶园面积占全区33.6%;⑤茅山茶区,金坛、丹阳两县,为建国后新发展的茶区,占茶园面积8.2%;⑥太湖洞庭茶区,包括吴县、无锡、常熟、武进4县市,面积占4.8%。在洞庭东西山,以果茶组合方式产茶,为名茶产区。苏州为我国5大花茶产地之一。

太湖地区茶叶生产尚可进一步发展,但需要提高茶叶档次,改善加工技术,开拓茶制品新的领域,以充分利用地利,发展生产。

5.水产养殖  长江三角洲水面广阔,河湖密布,近河近海,有着发展水产业的优厚条件,以太湖地区的湖荡计,0.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荡即有571个(其中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有9个),总面积503.4万亩,占地区水域面积54.4%;还有河道319万亩,水库144个,山塘数以千计,但目前水面的利用率不高,湖荡利用率35%,河道仅1.5%,还有近海更低。

本区还有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和许多珍贵鱼种,如长江的鳗鱼、刀鱼、鲥鱼,太湖的银鱼、阳澄湖的蟹等等。

长江三角洲水产养殖业总产量为92.3万吨,(1990),人均20公斤,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水产养殖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主要部分是湖区,包括太湖及其他主要湖泊、占全区水产养殖总量的90%以上;其次是近海滩涂及内地水塘。

本区水产业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充分利用水面的基础上,由自然捕捞转向人工养殖,提高精养比例(目前约有40万亩),争取2000年达到80万亩;②加强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提高海产品的比重;③建立淡水鱼基地,特别是名贵鱼种;④开展综合利用,例如珍珠养殖,发展水生植物;⑤加强水体保护,防止污染。

(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实行联产承包制,长江三角洲农业经营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据研究,长江三角洲农业经营形式,大致可以分为5种类型:

1.户户经营型  是按“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猪分饲料田”的三田制原则,平均分配土地,分户经营的形式,经营规模小,这种形式面广量大,目前仍占主要,一般占农户80—95%;

2.大户经营式  在口粮田自种的基础上,责任田适当集中,由种田能手承包,这是本区农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较普遍的形式。

家庭农场也属大户经营型的一种,但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装备,规模更大。昆山县陆杨镇已有家庭农场62个,户均经营耕地55亩,最高124亩。

3.联户经营型  由几家农户自愿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又称“粮农联合体”。1987年苏州市有粮农联合体17个,1988年上海有109个,平均每个联合体经营55亩。

与此类似的还有“合作农场”,只是有较高的农业机械装备,1988年上海有73个,每个经营土地144亩。

4.企业经营型  农业与乡村企业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形式,把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劳动力作为乡村企业的一部分,也称“农工一体化”。

5.村直属经营型  原生产队集体经营土地未分配到户,而交村属农业专业队或村办农场承包经营。

此外,还有统一的农业服务系统(供水、电、机械、种子和植保、农业技术)和分散的农户经营相结合。这种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社会化的方式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形式,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萌芽。1986年以来,常州的金坛、武进等地农村开始推行农田“丰产方”方式,至1989年常州的水稻丰产方已发展到282个,面积38万亩,参加的农户18700多家,其中9个方的面积均超过5000亩。被誉为:“江苏第一方”的金坛岸头乡,一方面积达11463亩,占全乡水稻总面积82%,参加农户3566家,平均亩产601.4公斤,较1988年每亩增116.4公斤。丰产方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以较为齐全的农业服务体系为支撑。实现了劳动者与土地、技术、装备在更大范围上的合理组合,大面积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苏南地区各种适度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据统计,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民年收入普遍比务工农民高出50%到1倍。

  本文标题:长江三角洲农业和土地利用(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10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108.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