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黄河水文特征及下游河道变迁(4)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2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三)对黄河三角洲建造的影响
  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径流量464×108m3,为长江的1/20,而多年输沙量达13×108t,却约为长江的3倍,其中约3×108t泥沙淤积在河道中,10×108t泥沙通过下游河道输送到河口及滨海区,为三角洲的建造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及善徙,特别是在5次大改道中,黄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入海口:

  (1)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至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的1730年中,黄河下游河道都在现行河道以北流入渤海。该时期,黄河三次大改道的范围是以河南浚县、滑县之间为顶点,西以漳水为界,东以大清河为界。黄骅、无棣、青县分别是三次大改道的入海点。

  (2)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至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下游河道改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河入黄海。以河南武陡为顶点,河势由北向南发展,约行河727年。

  (3)自公元1855年至今,为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是入海最短的流路。自河南兰考至利津入海河口一段河道,除花园口扒口历时9年,暂走淮河入黄海外,实际行水127年。

  不同历史时期内,黄河在三次不同的入海点先后建造了三个三角洲,即天津附近的老黄河三角洲、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和山东的现代黄河三角洲。

  黄河河口是一个弱潮强堆积性河口,海域水深小,海洋动力弱,黄河泥沙来量大。按利津水文站1950—1987年资料统计,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4×108m3,输沙量为10.0×108t,但年际变化大。河口的来沙量,除与黄河流域供沙量(花园口站)有关外,还受到黄河下游河床调整的影响,1954、1958、1964及1967年的年均输沙量均在20×108t左右,但这些年份花园口站沙量却相差较大,大小之间相差近1.7倍。反之,在花园口站来沙量相近的1964及1967年,利津站的沙量却相差约1倍。在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的1961年,花园口站沙量仅为4.43×108t,而利津

  站沙量却有8.99×108t。这说明即使黄河来沙量少,流入下游河道的水流含沙量低,但河道被冲刷,进入河口的泥沙仍较多。除非下游来水来沙均小,并有下游大量引水灌溉,则河口泥沙可有所减少。例如 1987年利津站年径流是 109 ×108m3,仅为多年平均的27%,年沙量是0.96×108t,仅为多年平均的10%。

  黄河平均每年输入河口的  10 ×108t泥沙中,除少量输往外海域外,大部分泥沙在河海交界区,因水流挟沙能力骤减,落淤而成拦门沙,并快速向海延伸,填海造陆。据黄委会计算*,1954—1984年间,平均每年输入河口的泥沙是 10.5×108t,其中平均有23%(2.4×108t)泥沙淤积在大沽零米线以上河口和三角洲陆上部分,44%(4·62×108t)泥沙淤积在三角洲海域,形成巨大沙咀,仅有33%(3.5 ×108t)泥沙扩散淤积到外海海域。河口淤积延伸,尾闾河道比降变缓,溯源淤积抬高下游和尾闾河道,使尾闾河道泄洪排沙能力减弱。当尾闾延伸到一定长度后,不能适应泄洪排沙时,尾闾河道就出汉摆动改道;接着河口尾闾又按淤积一延伸一摆动改道顺序发展;使入海口不断更迭,海岸线向海域推进,建造成辽阔的三角洲。

  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共改造11次。1855—1953年间改道8次,建造了以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北起套儿河口,南至支脉沟口,

  1953年后的3次改道,建造了以鱼洼为顶点的最新三角洲,两者合计面积共5450km2。 1855—1954年共造陆 1510km2。按河口区实际行水64年计,平均每年造23.6km2,海岸线长128km,岸线推进11.8km,平均每年推进0.18km;1954—1982年的29年中共造陆1000km2,平均每年造陆34.5km2,岸线长80km,向海推进12.5km,平均每年推进0.43km。后一时期建成的最新三角洲,因范围小,岸线推进速度由此加快。

  在现行黄河入海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同时,在废弃河口,由于沙源补给停止,沙咀、岸滩均有不等量的蚀退。特别是河口被废弃之初,蚀退作用更为明显。1964—1976年,黄河入海流路走钓口河时期,神仙沟口岸段蚀退达166km2,相当于同期钓口河口造陆面积500km2的1/3。随着停止行河时期增长,蚀退速度逐渐减小。总之,黄河三角洲在因尾闾河道周期性淤积、延伸、出汊改道不断向海推进过程中,停止行河入海口及附近地区,海岸蚀退、淤进和蚀退同时出现在三角洲不同部位,但蚀退速率小于淤进速率,故总体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仍不断增加。

  本文标题:黄河水文特征及下游河道变迁(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6/611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6/611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