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城市的水源(5)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从昆明池东出之水,《水经注》称为昆明故渠。昆明故渠流经今河池寨北,又东北横绝潏水,又东北经汉明堂(今大土门)南,又东流而北屈,在安门(南墙中门)之东注入王渠。在霸城门(东墙南门)之南,又从王渠东出,与潏水支渠会。昆明故渠又东北至今张家堡西北与漕渠相会而东。笔者实地调查,昆明故渠与王渠相会,再东出王渠与漕渠相会的渠道历历在目,纠正了《水经注》记载的错误。长安城南部地势较高,把渠道布设在东南和西南十分得当,有利于自流供水。

  昆明池选址得当,闸坝设置和渠道布设也恰到好处,为长安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石闼堰、堨水陂、飞渠的设置,都可以称为奇迹。汉长安城把开辟水源与储备水源,把城市供水与风景区的建设,把供水干渠与运输渠道相结合,对今天的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隋唐长安城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远远胜过了周丰镐、秦阿房宫和汉长安城,因此,水源十分丰富,城市供水渠道密如蛛网。隋唐长安城恰好东距灞、浐,西距潏、沣,南距洨河等均不甚远,为开辟更多的水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把开辟水源与储备水源相结合,湖泊星罗棋布,水域十分广阔,使长安城的水源更加充沛。唐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兴庆宫的龙池、大明宫的太液池、东内苑的龙首池、太极宫中的东、西、南、北四大海和山水池、东西市放生池、永崇坊放生池、永宁坊池、宣义坊池、安业坊池、大荐福寺放生池、兴化坊池、崇仁坊池、修德坊万花池等等,大都与引水诸渠相通,起着调蓄水库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唐长安城的水源所以充沛,是同开辟更多的源流和大量滞蓄有密切关系。

  隋唐长安城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可以从东西两面同时引水,而且地形有利,向北自流供水势若建瓴。同时还充分利用低地布设渠道,使供水诸渠密如蛛网。主要供水渠道有龙首渠、黄渠、清明渠、永安渠和漕河。

  龙首渠是从今秦沟村堰浐水入渠,亦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583年)开凿。这是解决城东半部以北和兴庆、大明,以及皇城、宫城东部用水的主要渠道。龙首渠北流至长东坡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绕城的东北角折向西流,入东内苑龙首池,再出池东北流,绕过龙首原头,再西北注入大明宫太液池;西渠曲而西南流(应为西北),经通化门南(应为北)入城,又分为三支:一支南流入兴庆宫龙池;一支西南流入皇城,又曲而北流入宫城,注为山水池和东海;一支西北流入大宁坊太清宫。

  黄渠是从大峪引潏水经少陵原北流,至戎店分为二支:一支西北流,经大兆、曹村、鲍陂、东五村、五殿陂(即五典坡),至春临村西北入曲江:一支北流经新庄、三兆、缪家寨至黄渠头又分为二支:一支西入曲江,一支继续北流。黄盛璋先生认为北流的黄渠未见于记载,以地望度之,恐非黄渠故道。出曲江之黄渠,一支西北流入晋昌坊慈恩寺;一支东北流入升道坊龙华尼寺。流入慈恩寺的一支还可能继续北伸,一直到永宁坊,与永崇、永宁坊池相通。黄渠主要是为增加曲江池的水源,同时也供给城东南部用水。唐长安城东南部地势较高,如果不抬高曲江水位,从曲江池引水入城,城东南一带的供水就会发生困难。

  永安渠亦名洨渠,隋开皇三年(583年)开凿。它是从今香积寺西南引洨水经赤兰桥、第五桥,由丈八沟西北东流入城。入城地点已经探明,是从南山门口村东南角以30度斜度入城,向北流去。它流经大安、大通、敦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六坊之西,又经西市之东,又北流经布政、颁政、辅兴、修德四坊之西,然后北流入苑,注入渭河。渠水丰沛,两岸垂柳依依,是长安城西半部南北向的供水干渠。“宫松叶叶墙头出,渠柳条条水面齐”,就是反映“渠水皆在城西”的情况。

  清明渠也是隋开皇初年引潏水西北流,屈而东流入城。其引水地点在今朱坡东南,循坡而西,经牛头寺(今杨虎城将军陵园)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至渠北村(地点不详),西北流入京城。《唐两京城坊考》和嘉庆《长安县志》等书,都认为清明渠至丈八沟后,才折东入城。经黄盛璋先生考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清明渠在永安渠之东,丈八沟又在永安渠之西,历史上没有二渠入城前相交叉的记载。今韦曲以南的 河,实际上也就是清明渠的故道。清明渠的入城地点在今北三门口村以东200米处,正好是唐长安城安化门的紧西。清明渠入城以后经大安坊东南,又屈而经安乐坊之西,又北经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诸坊之西,又北经布政坊之东,屈而东南流入皇城,经大社北(皇城西南角)、将作监内侍省东(皇城西北角),从永安门(宫城南墙西门)入宫城,注入南海、西海和北海。清明渠除供给城内西部用水外,还供给皇城、宫城西部用水。

  漕渠是唐天宝二年(743年),京兆尹韩朝宗从今韦曲西南引潏水西北流,再北流东折入金光门。以运输南山木材而开凿的。永泰二年(766年),黎干又把漕渠从西市向东伸延,经光德、通义、通化、开化、崇义诸坊,北至务本坊国子监东,由皇城东南角折北逾景风、延喜门入苑。渠阔八尺,水深一丈。漕渠亦称漕水、漕河,也就是今天的 河,漕、 音近而转。所不同的是唐代的漕渠从丈八沟向北去,至金光门折东入城,而今天的 河则从丈八沟折向西北去,然后北注于渭。漕渠虽然是为运输薪炭而开凿的,但与永安、清明、龙首诸渠相通,实际上是长安城内横贯东西的供水干渠。

  唐长安城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网,使西安地区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为解决西安城市发展中的供水问题,奠定了东、西两个方向供水的格局。

  洛阳 

  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又是隋、唐等朝代的陪都,城市供水历来受到重视。

  东周的王城位于谷(即涧水)、瀍二水之间,距离谷水最近,当以谷水为主要水源。

  东汉、魏晋的洛阳城,位于瀍水之东,是东周下都城的延续和发展。它北倚邙山,南临洛水。为了解决漕运和城市供水问题,建武五年(29年),王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也就是说,引谷水东流,经过洛阳城下,在今巩县附近东注于洛。这条渠道历史上称为阳渠。阳渠的开凿,本来可以解决洛阳的供水和漕运问题,由于水源不足和坡降太小,未能成功。建武二十四年(48年),张纯重开阳渠,从洛阳西南堰洛水东北流,横绝谷水,流经洛阳城南,又东南流,在今偃师县南再会注洛水。由于增加了水源和增大了坡降,漕运畅通,公私称便。由此可见,阳渠是东汉洛阳的主要供水渠道和漕运的必由之路,也是洛阳的护城河。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水源(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6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68.html

标签:城市中国水源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