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的海洋--海洋生物资源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富饶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摇篮,地球上许多生物就是从海洋中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80%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在动、植物界的63 个纲中,海洋中竟有51 个纲。海洋生物约有20 多万种,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海洋植物、海洋动物和海洋微生物。依其生物习惯又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尽管很多,但构成海洋生物的主体仍是鱼类,因此,我们首先从海洋鱼类资源谈起。

1.海洋鱼类

  中国的海洋鱼类,在区系性质上大多数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性,寒带性的很少。就鱼种而言,大约有2000 种左右(渤、黄海约有300 种,东海约600种,南海约1000 种),约为世界海洋鱼类种数的1/8。其中经济鱼类约300种,常见而产量较高的约70~80 种。在这些经济鱼种中,有栖居于底部移动较小的木叶鲽、条鳎和孔鳐,有栖息于中下层并进行近距离洄游的带鱼、大黄鱼、银鲳、真鲷等,有生活在中上层作中程洄游的鳓鱼、鲐鱼、太平洋鲱等,有适应在上层作远程洄游的青干金枪鱼,有习惯上溯江河的鲥鱼、凤鲚等,有喜欢降河入海的鳗鲡,有寒带性的鳕鱼,有温带性的小黄鱼、日本方头鱼,还有热带性的黄鲱鲤、紫鱼、长颌䲠鲹等。重要的经济鱼类中,多数年产量在1~5 万吨,少数可达年产量10 万吨以上,一般在1 万吨以下。北方海域鱼类种数少于南方,而高产鱼种南方又少于北方。

  中国近海气候多种多样,沿岸有沿岸流、上升流外海有暖流,水温条件适宜,海水水质肥沃,生长着茂盛的海藻和大量浮游生物,这些均为各种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海分布着许多渔场。就浅海渔场来说,面积约15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1/4 左右,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主要海洋经济鱼类,多数在春季从越冬场结群向产卵场进行生殖洄游。此时,水温逐渐上升,性腺也逐渐成熟,到达产卵场后,汇集成群,排卵放精进行生殖,直至初夏。这一时期,形成年内第一个渔汛——春汛或春夏汛。鱼群生殖结束时,正值水温最高、饵料丰盛的夏季,它们通常分散索饵直到秋季。随着水温下降,鱼群又集群洄游到越冬场,这样,又形成捕捞生产上的另一个渔汛——秋汛或秋冬汛。

  渤、黄海是中国海洋渔业的重要作业区。大部分渔场为近海渔场,主要有辽东湾渔场、渤海湾渔场、莱州湾渔场、海洋岛渔场、烟威渔场、石岛渔场、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等。主要经济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太平洋鲱、鲐鱼、银鲳、蓝点马鲛,鳓鱼、鳕鱼、鳀鱼、黄姑鱼、叫姑鱼、白姑鱼、虫蚊东方鲀、短鳍红娘鱼、牙鲆、扁头哈那鲨和孔鳐等40 种,另外,还有对虾、墨鱼、毛虾、梭子蟹等无脊椎动物。年产量万吨以上的有10 种,10万吨以上的有小黄鱼、太平洋鲱和毛虾3 种。渔汛一年两次,3~6 月为春汛,9~11 月为秋汛。

  东海经济鱼类资源比渤、黄海要丰富,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鲀、鲐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银鲳、鳓鱼等。还有较重要的捕捞对象,如􏲦鱼、海鳗、鲥鱼、凤鲚、鲻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鱼、乌鲳、棘黄姑鱼、白姑鱼、黄鲷、蓝点马鲛、短鳍红娘鱼、鲬鱼、姥鲨、白点星鲨、许氏犁头鳐、孔鳐等。该海区渔场广阔,近海、外海渔场面积都较大,是中国传统的“四大渔业”主要作业区。

  近海渔场主要有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鱼山渔场、温台渔场、闽东渔场、台北渔场、闽南渔场等。其中: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有中国“天然鱼仓”之称,也是世界闻名的渔场之一。那里有暖流与沿岸流交汇形成的锋面,饵料丰富,温、盐、流、底质条件均适宜各种鱼类的洄游、栖息、索饵和产卵,终年聚集着100 多种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渔汛四季皆有,春季小黄鱼、鲐鱼、马鲛鱼,夏季有大黄鱼、墨鱼、鲷,秋季为海蟹、海蜇等,冬季为带鱼、鲨和鳗等。

  闽东渔场是福建三大渔场中最大的一个经济鱼虾产卵场,不仅有亚热带性鱼种,还有温带性鱼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鲳鱼、海鳗、􏲦鱼、鲨等以及毛虾、海蜇、梭子蟹等经济无脊椎动物。由于闽东渔场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所以一年四季鱼汛连续交替,为福建海洋捕捞量最多的渔场。

  闽南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捕捞对象主要是亚热带和热带性鱼种。春汛有带鱼、大黄鱼、蓝圆鲹、鲣舵、鲐鱼、墨鱼、马鲛、鳓鱼、鲨、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和文昌鱼等,夏汛有鳀鱼、鱿鱼、青鳞鱼、鳓鱼、鲨、乌鲳和对虾等,秋汛有大黄鱼、海鲶、蛇鲻、鲷、对􏲦鱼、鲨和文昌鱼等,冬汛有鳗鱼、带鱼、鲷、鲨、墨鱼、梭子蟹、毛虾等。

  台湾东岸和南岸沿海多热带性鱼种,主要有鳁类、遮目鱼、黄鱼、鲣鱼、鲭鱼、鲷、墨鱼、金枪鱼等。

  东海外海渔场的上层鱼类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是鱼种繁杂,潜力很大,但非食用鱼的比例较大。

  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金色沙丁鱼、白腹小沙丁鱼、独角鲀、绿鳍马面鲀、马六甲鲱鲤、条尾鲱鲤、长条蛇鲻、金线鱼、红鳍笛鲷、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石鲈、大黄鱼、大白姑鱼、带鱼、银鲳、点带石斑鱼、刺鲳、鲐鱼、海鳗、乌鲳、海鲶、鳓鱼、神仙青鳞鱼、尖吻小公鱼、康氏小公鱼、中华小公鱼、斑点马鲛、青干金枪鱼、圆舵鲣、白卜鲔、鲨、鳐等。南海的渔场很多,当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一些近海渔场,而大片的外海渔场尚待开发利用。近海渔场有粤东渔场、粤西渔场、北部湾渔场、清澜渔场、西沙渔场等,其中北部湾渔场是以涠洲岛为中心的大渔场,终年均可捕捞。

  中国的海产鱼类中,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素有中国“家鱼”之称。带鱼为中下层鱼类,属暖水性鱼种。分布很广,渤、黄、东、南海皆产。喜微光、畏强光,因此,一般夜间上升至表层,白天下降至深处。有集群洄游的习性。在东、黄海的群体通常于初春结群北上进行生殖洄游,陆续产卵至夏季,生殖完毕后在近海索饵,冬季冷空气南下、水温降低时,又集群返回越冬场越冬。带鱼寿命较短,但生长迅速,补充群体数量多,恢复能力强。产量高,年产约50 万吨,居中国海产经济鱼类首位。

  大黄鱼是亚热带暖水性鱼种,为一般栖息在60 米左右的中上层鱼类。分布在东、南海及黄海南部,为东海和南海的重要经济鱼类。大致以舟山群岛为界,可把大黄鱼分成南北两大种群:北称北洋大黄鱼,体大,鱼龄大,渔场广,资源量多;南称南洋大黄鱼,以体小,鱼龄小,渔期早和资源量少为其特点。大黄鱼是结群性发声鱼类,尤以生殖季节会在水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每年春季洄游到江苏、浙江和福建沿岸产卵,冬季又到东海外海越冬,从而在渔业生产上形成两个旺季——春汛和秋汛。东海以春汛为主,南海则以秋汛为主。主要渔场有吕四、舟山、温州、三都澳和汕头等。

  小黄鱼是温水性鱼种,一般栖息在泥质或泥沙质海区,水深不超过100米。生活的海域比大黄鱼偏北些,分布在渤、黄、东海,约北起辽东湾,南到台湾海峡。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上升,黎明下沉,白天栖息在底层或近底层。产卵期间也发出“喀喀”、“沙沙”的声音。通常,小黄鱼的洄游种群有三:一是在黄海南部济州岛以西越冬,春季北上进入渤海湾、辽东湾及鸭绿江口附近产卵;二是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主要在江苏吕四洋产卵;三是分布在东海,在浙江温州外海域越冬,于长江口外佘山东北海域产卵。

  本文标题:中国的海洋--海洋生物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4/783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4/7836.html

标签:海洋生物资源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