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西南区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1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十五章 西南区

  西南区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五省(市、自治区)组成。本区位于北纬20°54′~34°19′和东经97°21′~112°04′之间,平面形态略呈方形,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均在1300km上下。西端点在四川石渠与青海玉树交界处,北端点在四川若尔盖县境之白龙江与洮河分水岭,东端点在广西贺县南乡,而南端点在广西北海斜阳岛。本区西邻青藏、北连甘陕,东接鄂湘粤,南濒北部湾,并拥有近1600km大陆海岸和 600km岛屿海岸线,西南部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这一地理位置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占据了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2)所在纬度较低,使本区的热量有充分的保证。3)离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较近,使它可以得到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降水,同时又可凭借北海、防城两港发展对外贸易。4)紧邻中南半岛诸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全区面积137.69×104km2,占全国14.34%,人口 2.42亿(1997年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5%,人口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多达 40余个,也是一个特征。

  第一节 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一、地质环境

  西南区属于亚欧板块内中国板块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之复杂为国内罕见。早在8.5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就奠定了区内三个构造单元的基础,这三个构造单元是:

  1.西部中生界褶皱带。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金沙江早中生界板块俯冲带—元江板块缝合线以西,包括川西北、川西、滇西北、滇西和滇南一部,实际上是青藏高原多个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带如秦岭褶皱带、松潘—甘孜褶皱带、三江褶皱带的东延部分,以早中生代印支褶皱为主,但高黎贡山以西的腾冲一带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晚古生代褶皱即燕山褶皱。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在印支运动前,小部分在燕山运动前,是古特提斯海的边缘海,印支和燕山期发生板块俯冲,才成为褶皱带。最大的板块俯冲带呈北西西走向穿过若尔盖北部、相当于岷山主脉位置的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甘孜—理塘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滇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等。喜马拉雅运动中,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及青藏高原强烈地大面积隆起,川西、滇西等地形成一系列高山深谷,川西北参与整体隆升,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新构造运动中属强烈上升区,新老断裂活跃,地震既频繁又强烈,常造成灾害。

  2.扬子地块。龙门山—金沙江—元江线以东,包括四川东半壁、重庆市、滇黔两省大部和广西西半部,属于扬子地块的一部分。扬子地块的演化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代,但其形成应在晚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海侵后,扬子地块基底上形成了两套沉积盖层。第一套沉积盖层广泛分布于全区,为震旦系至志留系,其中的震旦系至奥陶系主要是浅海相碳酸盐建造。第二套沉积盖层为泥盆系至中三叠统,其中的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等,都有岩相稳定且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建造,成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印支运动造成龙门山强烈褶皱、逆掩。三叠纪末川中、滇中成为陆相沉积盆地,其侏罗系、白垩系均为红色建造。燕山运动中整个地块的盖层普遍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中,地台西部全面褶皱、隆起,东半部则剧烈沉陷。

  3.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位于哀牢山南段元江至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一线之东南,包括滇东南、黔南一隅、桂东、桂南地区。地槽型建造主要由震旦系—志留系组成,加里东运动后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地块合并,海西期广西境内发生大规模海侵,造成泥盆系—中三叠统沉积盖层特别发育,碳酸盐建造分布极广。其中,泥盆系—下石炭统显著厚于扬子地块,印支运动导致盖层全面褶皱,燕山期多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小断陷盆地则堆积了巨厚的含膏盐建造。喜马拉雅运动中继续隆起。作为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块之过渡带的右江印支褶皱带,在晚古生代本已成为中国地台的一部分,但在三叠纪活化而沉入古特提斯海,直到晚三叠世经印支运动成为褶皱带。

二、地貌特征

  西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占有我国三大地阶梯各一部,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以高原面为例,实际情况是雅砻江源区及沙鲁里山原约为4500~4700m,向南到德钦、中甸一带降到3400~3700m,到大理降到2100~2500m,到景洪以南就在1000m以下了。东经103°~107°之间,云贵高原北部向北倾斜,最终没入四川盆地,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是一个例外。地势自西向东阶状下降的特点同样显著,从横断山经云南高原、贵州高原而至桂南平原,海拔由4500m降到不足100m。南盘江、右江总体上向东流和元江流向东南也是一个佐证。

  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本区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m,而重庆—湖北交界的长江江面、云南河口元江江面以及桂南滨海平原海拔均不足100m,两者相差近 7 500m。近距离内的岭谷高差也颇悬殊,常常达2000~3000m,有些地方甚至超过4000m。

  本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可概括为:

  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 本区各基本地貌类型和较大的地貌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构造背景,尤其是燕山运动以来的构造背景,从而使地貌单元与构造单元在平面轮廓上表现出某种相互吻合的特点,或者山脉、谷地走向与构造线走向的一致性。例如,若尔盖高原是以松潘—甘孜褶皱带为其构造背景,横断山地是以甘孜—理塘、金沙江、滇西等若干板块俯冲带为其构造背景,四川盆地是以扬子地块内坳陷为其构造背景的,而贵州高原与上扬子台褶、广西盆地与华南褶皱带内的小型拗陷,同样有成因联系。

  由于褶皱带分布很广,而扬子地块并不十分稳定,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四川省和重庆市山地与高原共占78.82%面积,丘陵占18.64%,平原只占2.54%。云南省山地与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4%。贵州省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虽不免失之夸张,毕竟表明山地、高原居绝对优势。实际上这个省的山地、高原占87%,平原(坝子)只不过3%,余为丘陵。位置偏东的广西,山地也占60.24%。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并造成了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的深远后果 坚硬的岩浆岩、变质岩在经过强烈褶皱或断裂形成高大山体后,由于其抵抗风化和侵蚀能力均较强,可以长期保持其雄伟、陡峻的外貌特点,谷地切割极深的情况下,侧向侵蚀也比松软岩层缓慢,因而显得狭窄幽深、谷坡陡峭。横断山地的高山峡谷、长江三峡等的形成,都与岩性有关。比较松软的红色建造,在近期隆升幅度不大、局部侵蚀基准面不至太低的情况下,形成相对高度不大、坡度亦较和缓的红色丘陵。意义最深远的是碳酸盐岩石在本区湿热气候条件下侵蚀溶蚀并举,形成大面积的典型喀斯特地貌。

  古生界的大规模海侵和中生界的局部沉陷,使黔、桂两省(区)大部、云南东部和川渝两省市边缘区沉积了质纯层厚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贵州省面积的73%,广西区面积的51%和滇东地区被厚层碳酸盐岩占据,重庆市北、东和东南部、川黔、川陕边界也有碳酸盐岩广泛出露。

  这类岩石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被含有大量溶解CO2,并能不断从土壤中补充CO2的水强烈溶蚀和侵蚀,形成了小至溶痕、石芽、落水洞、漏斗、竖井、溶蚀洼地,大至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石林、甚至广大的喀斯特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以及溶洞、地下河、暗湖等地下形态。

  本文标题:西南区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97/872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97/8725.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