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北京市旅游名胜_东城区(8)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8-2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皇史宬】又名表章库。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东边。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建,隆庆二年(1568年)和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均有修茸。全力砖石结构,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正殿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九间,黄琉璃筒瓦庞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门设两重,室内有高大的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一百五十二十。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其结构具有防人,防潮等特点,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明代除储存各朝的”实录”、“圣训”、“玉牒”之外,还收藏《永乐大典》副本和其他重要档案,清代除收藏“实录”外,《大清会典》、《朔汉方略》内阁副本以至将军印信也部曾入藏。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也是研究“金匾石室”的典型建筑。
  【钟楼】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干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楼内原悬有永乐年问铸的大铁钟,后改悬有永乐年题款厚约27厘米的铜钟,铁钟换置鼓楼后,至今尚存钟、鼓二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与西侧什刹海遥相呼应。互为借景,是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重要实物。
  【鲁化寺】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建,初为家庙,后敕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精忠伺”,塑像祭祀。大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于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藏殿内尚存转轮藏一具。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上层四壁遍设小型木制佛龛九千多个,称万佛阁,佛像保存完好。阎内明间顶上原有雕饰精美的斗八藻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美国人盗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璃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茸,梁架、斗洪、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征。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遒劲雄朴,艺术高超。
  【普渡寺】在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南口东。旧址为元代的大乙神坛,明时是南城的洪庆宫。清顺治初为睿亲王(多尔衷)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次年改称今名。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九间。前出厦五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飞北京市(13)椽共三层,为建筑法式中少见。
  【鼓楼】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下为高约4米的城台,台前后各有券门三道,左右各一道。楼面阔五间,重檐重楼灰瓦歇山顶。鼓楼是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1924年一度改为“明耻楼”,陈列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有关国耻的实物,现存楼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为八国联军所砍。
  【雍和宫】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官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枢,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后奉雍正帝影像于永佑殿,并改名神御殿。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字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丽,院落五进,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碑亭、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平面呈十字形,殿内供铜质宗喀巴大师像,像后有五百罗汉山;黄琉璃瓦顶上设五个小阁,阁上各有小型喇嘛培一座,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风格。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本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匀称,体态雄伟。阁左右井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字脊纵横,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本文标题:北京市旅游名胜_东城区(8)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1/1104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1/11042.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