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德国-第三代大师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1-0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德国第二代地理学大师在二十年代晚期相继退休。彭克、赫特纳、施吕 特尔和另一些人都是如此。纳粹大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于是,产生 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些人是大致从 1933—1945 年间的第三代的领袖人物呢? 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战争中战死:如汉斯·德里斯(明斯特)和汉斯·施雷普 费(维尔茨堡),前者是格廷根大学迈纳杜斯的学生。但是,这个时期有三 位学者具有强烈的影响,即奥斯卡·施米德、莱奥·魏贝尔和威廉·克雷德 纳。诺·克雷布斯似乎也该放在这里,因为他是彭克在维也纳的早期学生, 最后又是彭克在柏林的继任人。
  诺尔贝特·克雷布斯
  诺尔贝特·克雷布斯(1876—1947)是奥地利人,他在维也纳大学得到 当时最伟大的三位欧洲学者——彭克(地理学)、休斯(地质学)和哈恩(气 候学)的指导。他在 1903 年写出第一篇论文: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1907 年他以关于伊斯特利亚半岛的一篇论文取得大学教师的资格。克雷布斯先在 的里雅斯特教了几年中学,1909 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的讲师。彭克离开维也纳 到柏林之后,他和爱·布吕克纳和奥伊根·奥伯洪默尔一起工作。1913 年, 他出版了关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重要区域地理著作;该书后来经过增 补,并以 《东阿尔卑斯山和今日奥地利》 (DieOstalpenunddasheutigeOsterreich)为名重新出版(1928)。 不久,克雷布斯应聘去德国,并在那里终老。1917 年他接受邀请去维尔 茨堡,接着去法兰克福,不久又去弗赖堡,他在这里度过七个年头。1926 年 他继彭克在柏林大学任教。他的三卷关于德国西南部的著作,反映了他曾在 那个地区住过一段很长的时期。在柏林,他还进行有关德国领土统一的研究 (人们感到,他之所以作这项研究,不但是由于他出生于奥地利,而且是受 了他老师彭克的影响)。他的 《德国和德国边界》 (DeutschlandundDeutschla-ndsGrenzen)一书在 1929 年问世;在三十年 代,他编绘并促成 《德国在中欧的生存空间》 (DeutschesLebensrauminMitteleuropa)这一精美地图集的出版,这也是由 彭克倡导的一项计划。1931—1932 年克雷布斯到印度游历,从而产生了常被 人们认为他的最优秀著作《前印度和锡兰》(VorderindienundCeylon),该 书出版于大战爆发的前夕。克雷布斯在 1943 年退休,由于躲避轰炸而离开了 家乡,暂时隐居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村庄,1946 年回到柏林,不久即逝世。 莱奥·魏贝尔 莱奥·魏贝尔(1888—1951)①被一位德国同事戈特夫里德·普法费尔推崇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魏贝尔在海德尔堡受 A.赫特 纳的培育,另外,也曾在巴塞尔跟非洲专家 F.耶格尔学习过一段很短的时 期。他在科隆当过托尔贝克的助手,并和他一起首次访问了德属喀麦隆(1911 —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德属西南非洲,整个大战期间,他 被拘留在那里。1919 年他回到科隆做了一年讲师,接着又去柏林当了一年讲 师,1922 年成为基尔大学教授。1925—1926 年,他在墨西哥进行长期的野外 调查,从而写成了有关恰帕斯州马德雷山脉的论著;他的经济地理学观念在 这部著作里第一次得到发展。他在基尔任教七年,接着在 1927 年应聘到波恩 任教授,一直到 1937 年为止。然后他离开德国到美国,战争期间他留在那里, 以后去巴西住了五年(1946—1950),又转到美国住了一年(1950—51), 1951 年回到波恩去。在他回到波恩的前夕去世。 魏贝尔在他成长的年代里,不仅受到赫特纳的巨大影响,而且也受到阿 尔布雷希特·彭克和奥托·施吕特尔的巨大影响。他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在经 济地理、特别是农业地理的领域;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是对空间系统而 不是对作物及其他单项事物的分布进行分析。他在海德尔堡赫特纳手下工作 时,逐渐熟悉了 J.H.冯·蒂南、爱德华·哈恩和 T.H.恩格尔布雷希特的著作。 他很早就想调和赫特纳和施吕特尔观点之间的矛盾,后来由于遵从阿尔布雷 希特·彭克的著名格言“观察是地理学的基础”(彭克在 1906 年进入柏林大 学的就职演说中提出这个论点)而达到这一目的。魏贝尔对彭克评价极高, 称他是“天才之国的君主”。在科隆,魏贝尔也受到著名的经济历史学家布 鲁诺·库斯克(BrunoKuske)的影响;库斯克致力于研究经济空间系统中不 断变化着的空间结构,例如科隆在德国西北部地理经济结构中的作用。魏贝 尔试图利用这些不同来源的促进因素来推进地理学(通过他自己和他学生的 工作),寻找那些能反映人类活动和态度的空间变化的、可见景观中贴切的、 重复出现的特征。这就是赫特纳、施吕特尔和彭克的观念的综合。他发展了 经济结构和生存型式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戈·普法费尔所谓的魏贝 尔系统。 “人类居住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特殊的经济型式。和它相适应的是一种 取决于经济活动单元(企业型式)的特征及其生产目的的特殊经济景观”。 因此,根据魏贝尔的意见,一种特殊耕作类型,在组成一个耕作和农业实体 的区域内总有一种分布的形式。它是更大范围内耕作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共 同构成了农村经济的主要型式(经济型式)。每一个这类经济型式,都和一 种相应的和独特的经济景观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景观的本身则是由人们引进 和控制的栽培植物的一种组合,莱奥·魏贝尔把它叫做“经济结构”①。 他的观念与植物生态学家的生态学目标非常相似。这些目标和方法,反 映在他的学生所写的关于石勒苏益格和德国西北部的著作中。他们当中今天 最著名的有:J.施米蒂森(Schmithüsen),是第一流的植物地理学权威,他 对地理概念结构的理论问题有兴趣;W.米勒·维勒,一位文化地理学家和研 究德国西北部的专家。魏贝尔早期(在基尔)的学生戈·普法费尔,后来成 为他在波恩的同事,现在在海德尔堡,是德国第一流的地理学家之一。基尔 的 H.威廉密(提宾根)也是魏贝尔(和施米特)在基尔的追随者,他早期对 保加利亚农村聚落和索非亚城市的研究著作,清楚地揭示了这一事实。威廉密目前在斯图加特,主要研究地形学,但他对城市地理仍感兴趣,这一点在 他关于拉丁美洲城市的一书中是很清楚的,拉丁美洲是他游历和研究的主要 地区。 热带是魏贝尔野外和室内的研究领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1911— 1912),他和 F.托尔贝克一起首先在非洲的喀麦隆开始工作;从南非被释放 回来以后,出版了一本论热带非洲资源的书(1937)。1937 年他离开德国, 把活动地区转移到巴西,对那里的地理学同事有很大影响,并根据野外工作, 特别是在德国人移居的南方省份的工作,写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论著。他经 常考虑想写一本热带地理通论,但他的具体的职业活动和野外工作,占去了 他在 1951 年逝世以前的全部时间。因此,魏贝尔的观念和影响遍及三个大 洲。
  威廉·克雷德纳
  威廉·克雷德纳(1892—1948)是德国第三代地理学家中最多产和最有 能力者之一。由于去世比较早,所以在英语世界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 字,更不用说他的著作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和瑞典的乌普萨拉作短期逗 留,然后在赫特纳指导下研究地理学。和他的同学施米特黑纳及耶格尔一样, 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地形学问题的——奥登瓦尔德和斯佩萨尔特结晶岩区的 地形。他由于家学渊源而获得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并以被培育为采矿工程师 而开始他的生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以非凡的洞察力,探讨德国西南部准 平原和悬崖的起源问题。1927—1931 年,他在暹罗和中国南部工作了四年, 继续他的地形学研究,衡量各种形态发生学因素在地形上的相对重要性(发 表在 1931 年的《中国地质学会会刊》和 1935 年一本关于暹罗的书中)。这 些观念奠定了近代气候地形学的基础。可是克雷德纳放弃了早年对地形学的 贡献,转而去研究经济地理学。 他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趣,无疑是受赫特纳的另一学生莱奥·魏贝尔思想 的影响。克雷德纳离开海德尔堡到基尔去作魏贝尔的助教,并以一项讨论瑞 典的景观和工业的著作而取得在大学讲学的资格(1925)。他在三十岁时成 为讲师。克雷德纳发展了魏贝尔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区域“的观念。 有意思的是,这种共同的兴趣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魏贝尔的来自生物学(特 别是动物学),克雷德纳的来自地质学(采矿)。克雷德纳从地理角度写了 许多关于采矿的著作——瑞典的矿藏、世界产金地区、美国的铁矿床。但死 亡中止了他打算写一本普通采矿地理学(矿床、生产和运输)的意图。他打 算在这本书中,不仅评价生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对生产有联系的社会 条件,如劳动力的供应和运输设备等。 他没有写过理论性文章,但他的观念在具体著作中是明显可见的。拉特 延斯写道:“和魏贝尔一样,他把经济区域作为他的研究中心。他从外貌上, 并且根据自然基础和经济力量,从生态上考虑经济区域的区域表现。在他看 来,经济区域是具有同样经济烙印的地区。他不仅企图划出这些区域的界限,而且要明确划分它们的类型。”他关于这方面的最后著作,是西印度群岛和 美国的农业区域。他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来自魏贝尔的生物学模式的方法,强 调不仅需要从外貌和生态方面进行研究,而且需要探讨这种空间结合的历史 发展。克雷德纳强调地理学家应该研究经济学是不奇怪的,因为他是慕尼黑 高等技术学校的经济地理学教授。通过发展的方法(诊断)到达他非常关心 的空间计划(判症),是一条捷径。 克雷德纳是直接研究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专家,他写的关于暹罗的书,是 区域地理学的一部杰作。他早年发表的关于瑞典的著作也是如此,这是在他 动身去东方以前完成的。他也指出地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解决发展中地区的 问题方面的价值;这些地区,在一代人以前被习惯地描绘为“殖民地”。 农业地理学从他硕果累累的学术事业中得到好处。这一事业,无疑是从 他在基尔与魏贝尔的接触时开始的。1932 年克雷德纳迁居到慕尼黑,仍然继 续这项工作,并且(在施米蒂森的帮助下)通过 1937 年建立的“农业地理协 会”,开始绘制第一批 1∶5,000 的土地利用图。他也殷切希望绘制一套德 国农田系统地图集。他的想法已经成为一项付诸实施的计划;因为当代杰出 的经济地理学家 E.奥特伦巴自大战以来,就已着手编绘德国农业区域地图集 ①了。克雷德纳在 1938 年和 1942 年写的两篇文章中,说明了编制大比例尺土 地利用图的目的。他的目的不仅是记载土地利用的情况,而且要表明整个农 业结构的空间变化因子——开阔或围篱的田地系统、小块田地的分布、农民 拥有土地面积的大小、轮种、所有制、农庄与田地的距离。魏贝尔在波恩地 理系里也曾做过这类工作,许多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25,000 的,自世界大 战以来,慕尼黑的哈特克和波恩的特罗尔都在按照前辈作出的范例,继续进 行这项工作。 总之,克雷德纳是区域地理大师之一。他题献给赫特纳的那本关于暹罗 的书,现在仍然是论述这个国家的标准著作。克雷德纳从在海德尔堡获得博 士学位到 1948 年 10 月逝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六年,但他却是通过魏贝尔而 上接赫特纳、施吕特尔和彭克的德国地理学学说锁链中坚强的一环。 奥斯卡·施米德 1961 年,人们以一卷新大陆地理论文集来祝贺奥斯卡·施米德(1891—) ②的七十寿辰。文集供稿者包括了:“朋友、学生和同事”,其中有当代最著 名的地理学家 W.劳尔、C.朔特、H.威廉密、H.施伦格和 H.布卢默(H.Blume)。 1936 年,我决意访问施米德领导下的基尔大学地理系;它是德国最活跃、最 有特色的地理系之一。以下资料主要取自劳尔教授在施米德《纪念集》开头 所写的评价文章。施米德求学于柯尼斯堡、波恩和海德尔堡。1914 年,他在海德尔堡,在 赫特纳指导下,以研究西班牙格雷多斯山地形的论文而取得了博士学位。他 随即前往智利,对新大陆作首次访问,但大战爆发,他被迫迅速返回德国。 他服军役直到战争结束,然后回到波恩,重新从事学术研究,并在菲利普松 指导下取得在大学讲学的资格。他几乎立即决定回到南美洲。他受聘到阿根 廷科尔多瓦大学任矿物学教授,同时进行了多次广泛的旅行。1925 年他应到 任不久的卡尔·索尔的邀请,来到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他在伯克利任 教几年以后,在 1932 年,受聘为基尔大学地理学教授。不久以后,关于南美 (1932 年)、北美(1933 年)和中美(1934 年)的三本书分别出版。很明 显,这几本书是他旅居加利福尼亚时写的。后来,他和年轻的同事 H.威廉密, 到阿根廷和格兰查科去游历。1940 年他担任地理年会主席;另外,还担任了 五年(整个战争时期)实际由他创立的德国地理学会这一新组织的主席;这 个学会曾出版三本从地理学方面讨论当时问题的书籍(关于欧洲人民的生存 空间问题,1940、1941、1943)。1944 年他在哈雷作短暂逗留。战争结束时, 他失去了所有的物质资产,他在基尔的房屋和藏书。他长期定居在基尔郊区 的避暑别墅里。1951 年他代表西德参加墨西哥大学成立四百周年的庆祝活 动。不久,他开始重写关于新大陆的著作;由于这个原因,他在 1956 年退休 以后,接受了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聘请,担任客座教授(1958—1959),以 便了解自从他 1914 年第一次访问以后已经起了很大变化的这个国家的最新 知识。 施米德也在旧大陆、北非和巴基斯坦进行过广泛的考察。在巴基斯坦, 他被请去建立卡拉奇大学新设的地理系。他在国外总共度过了约十五年,其 中有十三年是在新大陆。他通晓其他民族,特别是美洲民族的语言、文化和 观点。他对英语和西班牙语造诣很深,他在中、南美各地有许多学生。 施米德和他的大多数同代人一样,开始是研究地形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但他很早就转而对人文要素作更实际的估价。人们特别指出施米德抱着这样 的观念:地理学的中心论题是原始自然景观向人类居住地或文化景观的转 变,这是一种显然要用历史来解释的概念过程。W.劳尔写道:“地球的发展, 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转变,地理区域发展到现代面貌的历史过程,都是他, 以及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们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关于新大陆著作 的特点;他在主要地理区域的一般范围内,历史地讨论景观问题,而不十分 注重明确它们的界限或区划。“运用这种方法,他就超越了至今为止他所接 受的各种观念,而且也部分地超越了他老师赫特纳的观念。人们认为他关于 新大陆的三本书,是试图把罗伯特·格拉德曼对德国南部的历史研究法应用 于整个大陆(格拉德曼早在 1901 年就已概括地阐明他的观点)”。劳尔就是 这样写的。在《旧大陆》(DieAlteWelt,1965 年,第 15 页)一书中,施米 德用自己的语言肯定了这一点。他探索一种能为人类感觉到的、作为人类居 住地的“景观的形态学”。在他的学生的著作中,这个目的也是明显的,例 如朔特早年对安大略聚落型式的研究;威廉密对保加利亚农村聚落和索非亚 城市的研究,它们都发表在施米德所建立的那个大学的地理丛书内。 为了解释今日的可见景观,施米德始终是一位可见景观的机敏而又有辨 别力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也是一位图书资料(英文、西班牙文和德文)的热 心的使用者。习惯和居住地,社会和景观,是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他的方法 和美国的索尔、法国的皮埃尔·德方丹(PierreDeffontaines)的方法十分 相似,而且很多是从赫特纳和施吕特尔那里学来的。从 1932 年起,他在基尔 建立起一个思想流派,并且创办了一套研究论文集。在地理学实地观察的方 法和目的方面,他是一位热心的教师;他力求尽可能早地向学生介绍地理学 的历史,以及地理学伟大创建者的旅行和观察结果。 施米德著作的顶峰是那部题名《旧大陆》的巨著,它的两卷中的第一卷 出版于 1965 年,内容是讨论东方的(北半球的干草原、沙漠及其边缘地带)。 这部著作是由拉策尔和彭克创立、现在由劳滕萨赫和科尔布编辑的那套手册 丛书的一卷,它的第一卷题献给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关于美洲的三部地理学巨著,初版于三十年代早期,后经重写成全新的 两卷(中、南美洲和北美洲)分别于 1962 年和 1963 年出版。1953 年在墨西 哥出版一本用西班牙文写的关于旧大陆的著作。在施米德的研究专著中,南 美潘帕斯大草原的起源(1927 年),人们在巴西定居的原址(巴西文化之家) (1929 年)和东玻利维亚安第斯山(1926 年),这三种最受人们重视;它们 全部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出版。他在 1955 年发表的最新的讲话,是 讨论“农业制度和田地类型以及它们在形成文化景观中的影响”问题。这是 他在卡拉奇巴基斯坦科学会议上以主席身份所作的演说。在施米德的著作 中,人们看到施吕特尔、赫特纳和格拉德曼研究方法的一种巧妙的结合,它 使得地理学在研究和文字叙述上都前进了坚实的一步。在聆听施米德的教导 和研读他的著作以后,我本人才能够确切了解三十年代中期德国地理学界众 说纷云的理论争论,这是施米德所完全不知道的。
  本文标题:德国-第三代大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05/1625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05/16252.html

    标签:德国第三代大师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