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四节 地貌旅游资源(3)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二)地表岩溶景观 在岩溶作用下,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它包括溶沟、 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和盲谷、峰丛、峰林和孤 峰。在这些地表岩溶形态中,最能吸引游客、具有观赏价值的,要数峰丛、 峰林、孤峰、漏斗和石芽。峰丛和峰林是由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成的山峰 集合体,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峰林,当峰丛基座被切开,相互分离就成了峰林。 如果峰林形成后,地壳上升,峰林又将转化为峰丛。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 石灰岩山峰、是岩溶山峰发育到后期的产物。漏斗是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或 椭圆形的洼地,其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粘土或碎石堵塞,则 可积水成池。石芽是地表水沿着坡面上的节理和裂隙,经散流溶蚀和雨水淋 溶作用形成的。凹者为槽,凸者为芽,因石芽排布如林,故又称石林。我国 云南路南石林,以岩柱雄伟高大、排列密集整齐、分布地域广阔而居世界各 国石林之首。
  (三)溶洞 溶洞,是一种地下的岩溶形态。它的形态多种多样,规模也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溶洞或是和地下水的动态有关,或是和地质构造有联系。例如在 地下水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是垂直的,规模较小;在水平循环带中形 成的溶洞多是水平的,规模相对要大。若地壳多次间歇抬升,就会出现多层 溶洞。有些溶洞内还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在洞穴 内,有众多洞穴堆积物。这些堆积物相应形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尤以化学堆 积物堆成的形态最为绚丽多彩,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 石钟乳是地下水从洞顶渗出时,CaCO3 滞留在洞顶上的小水滴的四周沉积, 以后逐渐积累伸展成悬挂状的突起,从洞顶向下悬挂;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 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 CaCO3 逐渐沉积起来堆积而成,它形似竹笋而得名。 当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从洞壁沿 裂隙渗出的水,CaCO3 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石幕。石灰华 则是洞壁上的层状 CaCO3 沉积物。 洞穴旅游,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我国接待游客的旅游洞穴已接近 200 个。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其原因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 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与神秘感;洞穴 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以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 游览洞穴可增加对古代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给人们提 供探险、科学考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洞穴的旅游开发,也要注意景观的独特性。如在洞穴规模、洞穴结构、 洞穴堆积、洞穴沉积等某一方面,景观独特或美学特征明显。还要注意与其 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配合,构成网络或游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洞穴 旅游开发的效益。例如桂林七星岩,具有多层岩洞,仅中层洞面积就达 1 万 多 m2,能容纳数万人,是个罕见的“地下宫殿”。它与漓江等景点一起组成 了桂林风景名胜区。
  四、海岸与岛礁
  陆地和海洋间的分界线,即海洋水体与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 带。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以及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狭义的海岸,系指高 潮线以上到海蚀崖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地带。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 态,可将海岸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两大类。海岸和其他的自然界 事物一样,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和发展之中。“沧海桑田”是中国古代人民对 不断变化着的海岸所作的生动概括。 海岸带的地貌和堆积物,是海水和大陆交互作用的历史记录,是在波浪、 潮汐、海流等海洋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以波浪的作用最为活跃。海洋中 的波浪以风浪为主。当风吹过海面时,通过压力和摩擦作用,将大气中积聚 的能量传递给海水,使海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圆周运动,海面随之发生周 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波浪的最高部分称波峰,波浪的最低部分称波谷,相 邻二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叫波长。波浪运动既是波形的传播,又是 能量传播的形式。波浪的能量与波高平方成正比。波浪愈大,其所具的能量 也愈大。海水深度比波长大得多的海域的波浪,叫深水波,它的运动不受海 底的影响。当波浪运动到水深等于波高的浅水区时,发生波峰翻卷、波浪散 碎,形成泡沫飞溅的破浪(或称激浪、击岸浪)。波浪破碎后的水体,形成 向岸冲击的强大水流。它是一股强大的运移海岸带物质的动力,是塑造海岸 带的重要力量。据测定,此时海水的冲击力,在每平方米面积上达一万至三 万千克。在苏格兰的威克港,激浪曾掀动重达 2600t 的水泥块体。如此强大 的冲击力对海岸的破坏作用是不难想像的。 海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蚀能力比淡水强。海水对玄武岩、正长岩等的溶 蚀作用速度比淡水大 3~14 倍。SiO2 质的石英颗粒,在微碱性(pH=7.5~8.4) 的海水中也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由击岸浪对海岸基岩的冲蚀,波浪携带粗碎屑物的磨蚀,海水对海岸基 岩的溶蚀,以及砂砾物质在波浪作用下的搬运与沉积,促使在海岸塑造成了 一系列极具观赏性的海蚀与堆积地貌: 海蚀穴:岸边呈带状分布的凹槽,叫海蚀穴。它是某一时期海面位置的 标志。如果它在海岸垂直方向上多次出现,说明海岸带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 升运动。其高度则是海岸上升幅度的尺度。舟山群岛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 洞就是典型的海蚀穴。 海蚀崖: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坠形成悬崖,叫海蚀崖。 崩坠物若很快被波浪冲走,则重新发育海蚀穴,使海蚀崖继续后退。 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的作用,可使岬角 两侧海蚀穴蚀穿而互相贯通,形成拱门状形态,称海蚀拱桥。 海蚀柱:由于海岸带基岩岩性及裂隙发育的不均一性,在海岸后退的过 程中,蚀余而突立于岸滩上的石柱或孤峰,称为海蚀柱。它也可由于海蚀拱 桥之拱顶塌落而形成。我国海南岛三亚市以西约 20km 处的天涯海角,是中外 闻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原是下马岭山脉的余脉,由花岗岩构成,呈岬角 伸入大海。该处的“南天一柱”,就是岬角受海浪冲击后退,残留在海滩上 的海蚀柱。它好似擎天玉柱,屹立在潮间带上。 海滩:海岸带的沉积物,主要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产生移动。向岸 边运移的沉积物,被激浪流带到岸边堆积,形成海滩。沙砾质海岸的海滩大 多是由砾石、粗沙等粗大物质组成。由于它们受波浪往复运移,所以磨圆度 良好。由粒径小于 0.05mm 的粉沙和淤泥物质构成的淤泥质海滩,岸坡极为平 缓,海滩比较宽广。作为海滨浴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地,沙砾质海岸的海滩更 引人入胜。特别是花岗岩或片麻岩类的基岩海岸,在滨海地带往往形成优质 沙滩。 岛礁:四面环海与大陆不相连的小块陆地称之为海岛(即海洋中的岛 屿),这种被海水阻隔着的封闭环境,往往形成它自己独具特色的小环境。 从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诱人魅力。一 些无人定居的荒岛,被用来饲养、繁殖与保护动物,开发观光、狩猎等旅游 项目。如旅顺口西北的蛇岛,已被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在这一总面积 约 1.2km2 的小岛上,有着 1.3 万条黑眉蝮蛇,吸引着众多游客乘船观赏。分 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的珊瑚岛和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石灰质残骸堆积 而成。它们像散落在辽阔洋面上的明珠,景色旖旎,有不少已成为国际盛名 的旅游胜地。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沿海环绕一群珊瑚礁,叫大堡礁,长达 2000 多 km,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
  本文标题:第四节 地貌旅游资源(3)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5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56.html

标签:地貌旅游资源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