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教师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1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教师教学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 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它具有鲜明特点和教育功能。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对教师有效地提高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水平将大有裨益。 教师在教学中的非言语表达,相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李如密老师研究认为,教学非言语表达既有人类非言语表 达的共性,又有教师使用非言语表达的个性,其特点表现为二者的有机统一。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伴随性 教师的非言语表达手段,大部分不是代替言语而是伴随着教学语言表达 同时出现的,是对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非言语表达是帮助语言表达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明力和感染力,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非言语因素,那么人类间的交流将是平淡乏味的; 如果非言语表达与语言表达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怪 动作。教学非言语表达在伴随性的基础上,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如当学生迟 到进教室时,为不影响讲课,教师可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 到座位上去。 (2)连续性 教师的非言语表达信息是从人身上连续发出的。对此,威斯曼和巴克解 释道:非言语交流是连续的,而言语交流则是以非连续的单元为基础的。只 要他人或你自己感觉到你的身体、面部和你的存在,非言语交流的可能性就 存在。 正如许多研究人员说过的,我们也许能停止有声的谈话,但不能停止发 出信息。因为人们在停止说话时,非言语行为仍继续着——不断地用眼睛联 系、与他人面对面或向他人倾斜、频频地点头或低头等。实际上,个人停止 对他人反应时,姿势和表情仍继续相互作用。如教师只要走进教室,哪怕他 没说一句话,他的非言语表达却从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源源不断 地将信息发出,并被学生所感受到。非言语表达的连续性特点提醒教师要加 强自身修养,以避免在无意中流露出违反教育性的非言语信息,给学生造成 不良影响。 (3)表情性 教学非言语表达既有表义性,又有表情性,并且与语言相比更具有表义、 表情性。研究表明,“整个非口头交际系统更有助于揭示像交际过程的参加 者的意向”。当语言与非言语表达相矛盾时,人们往往更相信非言语表达。 因为它能更真实可信地反映一个内心感情世界的奥妙变化。有关身势学的著 作提出一系列强有力的证明,说明一切面部表情都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相 联系。按照伊扎德的看法,主要感情表现可以分成九类:①兴趣——激动; ②满意——欣喜;③惊讶——震惊;④苦恼——痛苦;⑤反感——嫌恶;⑥ 生气——愤怒;⑦羞愧——屈辱;⑧害怕——恐怖;⑨蔑视——鄙弃。对这 些情感与面部非言语表达的关系,伊扎德做了具体的揭示。埃克曼和弗里森 的研究也表明,面部表情往往传播出情绪的性质,而身体暗示情绪的程度。 由此可见,面部表达系统的非言语信息充满了感情色彩。非言语表达的表情 性特点告诉教师:只有感情丰富的人,其非言语表达才能以情感人,离开感 情基础去单纯追求表情技巧,乃舍本逐末。 (4)动作性 如果说教师的语言表达主要是诉诸学生听觉的话,那么非言语表达就更 多地是诉诸学生的视觉,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的特征。因为教师的非 言语表达大多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的。有人曾实验过,一个人识别同一 种物体,用语言描述需 2.8 秒,而用眼睛观察只需要 0.4 秒。国外研究也表 明,一个人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 83%,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 11%,通过其 它感官获得的信息占 6%。可见,人们通过眼睛捕获的信息量最大,因此非 言语表达的动作性就具有了语言表达所没有的优势。另外,与教师非言语表 达动作性相关的大多属于无声的“语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于处理某些 偶发事件,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非言语表达中的动作和姿势等,是 教师教学过程中代替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辅助手段。大多数教学非 言语表达的动作性和无声性特点,使得优秀教师们在教学中都使用姿势等作 为言语表达手段,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5)情境性 教学非言语表达的“词汇意义”与表达的情境紧密相关,脱离开具体情 境,其“词汇意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和学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 过非言语手段达到沟通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性的非言语手段在一定的情境 下表达又往往是确切的,如努嘴、点头等。特别是点头,在不同的情境下, 它至少可以表示如下十几种意义:①表示敬意;②表示同意;③表示肯定; ④表示承认;⑤表示赞同;⑥表示感谢;⑦表示应允;⑧表示满意;⑨表示 认可;⑩表示理解;11 表示顺从等。再如在日常生活中,攥拳手势或一个用 眼睛“瞪”的动作,都可能包含多种意义,因而要确切地分辨、判断其具体 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体察语境(包括言语 意义)。如果孤立地解释某一种非言语符号,往往会出现曲解。误会以至完 全理解错误的失误。可见,非言语表达具有在特定情境中的暗示性,只要教 师与学生掌握了统一的或类似的编码系统,就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不用 言传便可意会了。 (6)差异性 教学非言语表达的差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文化差异性。据前苏联《旅伴》杂志报道,单就手势语来说,各 民族之间就存在许多明显差别。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向别人伸 出时,象征着“OK”这个词;在日本,表示钱(Okane);在阿拉伯人当中这 种动作常常伴随以咬紧牙关,一起来表示深恶痛绝。在美国,上下挥动手臂 表示再见或告别;然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样的动作时不会离去,而直向你 跑来。非言语表达的文化差异性特点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决不能随便忽略的。 如果口头说的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而非言语表达的却是另一种文化背景 下的含义,岂不令人啼笑皆非。 第二,个别差异性。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人,由于其生理、年龄、 经历、气质、性格、性别、地位等的不同,在非言语表达上也会有或明显或 细致的差别。非言语表达的个别差别性,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有重要的启发意 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尊重学生非言语表达的个别差异性,深入细致地了 解学生,以达到在非言语方面的理解和沟通。
  本文标题:教师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5/1973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5/19734.html

    标签:教师非言语表达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