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陕西省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6-2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陕西省(Shanxi Sheng)
  中国西北地区工农业和交通较发达省区。简称 陕,亦简称秦。位于黄河中游。介于北纬 31°42′~39°35′,东经 105° 29′~111°15′。东邻山西、河南,南界湖北、四川,西接甘肃,西北及北 与宁夏、内蒙古毗邻。面积 20.56 万平方公里。1990 年人口 3 288.2403 万。 辖 6 地区、4 地级市、8 县级市、85 县。省会西安市。 自然条件 陕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黄土高原;中 部是渭、泾、洛等河流下游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南部为构造上升运动强烈 的陕南山地。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殊异。
  地质
  在地质构造上,以秦岭地轴北缘深断裂为界,全省分为南北 2 单元: 界以北主要属中朝准地台陕北台坳,仅西安以北、以东属渭河断陷;界以南 则属秦岭褶皱系。古生代初期,秦岭褶皱系沉积了深厚的寒武纪、奥陶纪灰 岩,陕北断坳则沉积了厚度不大的寒武、奥陶系灰岩。加里东和华力西造山 运动期,秦岭、大巴山褶皱成山,伴有断层产生,沿断裂带有大量花岗岩侵 入,生成秦岭山区的金属矿。陕北台坳表现为振荡运动,沉积了石炭系和二 叠系海陆相及煤系地层,如渭北煤田。中生代的印支和燕山运动,陕北变成 内陆湖泊、沼泽,沉积了湖相和煤系地层,为第 2 次成煤期——侏罗纪煤层, 如神府煤田和延长煤矿。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中,秦岭山地再度上升,北坡 断裂下陷,形成渭河断陷,广泛为第四纪沉积层覆盖,形成关中平原。第四 纪时,陕北气候寒冷干燥,沉积了深厚的风成黄土。 地貌全省从南向北依次可分为陕南山地、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 3 个 地貌单元。 陕南山地 秦岭、大巴山山地合称陕南山地,包括介于两山之间的汉江 谷地。秦岭东西走向,北坡陡峻,南坡平缓,多深切峡谷,自古多为南北交 通要道。海拔约 1500~3 000 米,在省境东西长约 400~500 公里,南北宽 120~180 公里,横贯于渭河和汉江之间,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水岭,中 国南方和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线。最高峰太白山(3 767 米),山顶盛夏积雪, 有古冰川地貌。大巴山绵延于川、陕边境,东接武当山,海拔约 1500~2 000 米。通常以任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任河以西,一般称为米仓山,主峰有 石马山(2 312 米)和光头山(2 464 米)。任河以东称大巴山,主峰有九龙 山(2 603 米)和化龙山(2 917 米)。山地山势较和缓,多浑圆状或平梁山 丘。石灰岩分布地区则多喀斯特地貌。
  汉江由西向东流经秦岭、大巴山间, 小峡与盆地相间分布,较大的有汉中盆地、安康盆地。汉江横贯汉中盆地中 央,两岸有对称的四级阶地。一、二级阶地地势平坦,耕地分布集中,是本 省重要稻谷产区;三、四级阶地由红色亚粘土和粘土组成,多属低产土壤。 发源于秦岭东段的丹江,向东南流入汉江。 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海拔约 325~800 米,东西长 360 公里,南北宽度不一。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平原中部,两岸地势不对称,呈阶 梯状增高,有明显的阶地和黄土台塬。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灵山、药王山和黄龙山一线以北,海拔约 800~1200 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数地区覆盖有深厚风成黄土,厚约几十米至百 余米。经长期流水冲刷和其他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发育成塬、墚、峁、沟壑 等多种地貌,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见黄土高原)。高原北部长城沿 线,从定边、靖边、横山、榆林至神木一带,多风沙地貌,属毛乌素沙地的 一部分。东西长 400 余公里,南北宽 80 公里,海拔约 1000~1500 米。滩地 地下水丰富,埋藏甚浅,夏季水草丰盛,成为点缀于沙区中的绿洲。 水文 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前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 的 64.5%,后者占 35.5%。黄河干流中段纵贯陕、晋边境,大部为峡谷,水 流湍急。至龙门因断层,形成瀑布急流,与龙门以下的坦荡缓流形成鲜明对 照。
  潼关附近,干流呈 90°转向东流。黄河中游段的主要支流大多流经黄土 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 7.9 亿吨,占黄河平均输沙量 的一半,是流入黄河泥沙最多的省份。 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流经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河,陕西境内长约 502 公里,支流南北不对称。北岸支流少,源远流长;南岸支流多而短促。 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流经汉中盆地,穿过黄金峡和凤凰山与大巴山之 间的基岩山地,进入安康盆地,向东蜿蜒于丘陵低山区,至白河县东流入湖 北省。陕西境内为汉江上游,长 719 公里。汉江及其支流流经秦巴山区,宽 谷与峡谷交替出现,有多处优良坝址。 气候陕西位于中国内陆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都较 明显,由南而北具有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暖温带、温带 半干旱气候的特征。秦岭山脉横亘省境中南部,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年均气 温陕北黄土高原约为 9℃,关中平原 13℃,陕南汉江谷地则达 15℃,较同纬 度的淮河流域为温暖,盛产亚热带经济林木。冬季南北温差达 10℃,夏季温差仅 4℃。10℃以上活动积温:陕南 4200~ 4900℃,持续日数 220~235 天,秦岭深山区仅 2600℃;关中 3800~4200℃, 持续约 200 天;陕北 2900~3200℃,持续约 160 天。 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则由下而上递增。秦岭以南约 800 毫米以 上,秦岭高山区超过 900 毫米,大巴山区 1 100 毫米。省境西南部的宁强、 南郑两县交界局部地区可达 1400 毫米,为全省降水最多地区。陕北黄土高原 的定边县仅 350 毫米,是全省降水最少地区。
  省境西部降水略多于东部,平 均相差 50~100 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影响农作物生长。7~9 月降水量常占全年一半以上,且多暴雨,易引起山洪暴发和水土流失。夏初 降水偏少,雨季短促,短期无雨或少雨,易造成干旱;秋季降水较多,可补 充土壤蓄水量;冬季雨雪偏少(一般不足 30 毫米),但气温低,蒸发弱,越 冬作物可利用土壤积存水分,减轻干旱危害;春季降水平均只占全年 20%, 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如冬春连旱,对陕北黄土高原春播影响更甚。 动植物陕西是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大植物区系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 物区系的交汇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动植物种类繁多,其 中植物约有 3000~3 500 种,约 2/3 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植物种类南北间 差异明显,植被垂直结构随地势高低而不同。野生经济植物丰富,其中药材 类 800 多种,多分布于陕南秦巴山区,党参、川芎、连翘、厚朴、杜仲等产 量较高;陕北则产麻黄、甘草、枸杞等。此外有纤维类、油料类、淀粉类、 化工原料类、干鲜果类等。 野生动物中以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最为著名。大熊猫分布在秦岭西部 的宁陕、佛坪、太白等县局部地区,多生活在海拔 1400~2300 米,为中国特 有珍贵动物。金丝猴又名金线猴或仰鼻猴,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同,常活动 于海拔 1200~1700 米的中山,与川北、甘南所产金丝猴同为中国珍贵动物。
  羚牛广布于秦岭深山区,一般活动于海拔 1400~2100 米,亦为中国特产珍贵 动物。鸟类约有 200 多种,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朱鹮和黑鹳。朱鹮俗称红 鹤,又名朱鹭,为世界珍贵鸟类之一,分布在关中平原和秦岭山区。黑鹳多 分布于渭河滩及榆林地区。1965 年太白山被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见太白山 自然保护区)。此外,还辟有佛坪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地理区陕西由南向北自然地带性分异规律显著。在中国综合自然区 划中,陕西省所辖范围包括在 2 个自然地理区内。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陕西省秦岭以北均属此区,面积占全省的 64%以上。本区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气候为亚湿润向半干旱过度,植被为森 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土壤由黑垆土过渡为淡栗钙土。耕作制度则由南部二 年三熟的农业区,向北过渡为一年一熟的半农半牧区。区内可分为 3 个亚区: ①陕北丘陵沟壑亚区。②陕北切割塬亚区。③渭河谷地亚区。
  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陕西省渭河谷地以南地区,包括秦岭、大巴山和汉 江谷地,占全省面积的近 36%。本区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以暖温带针 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适宜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是省内茶叶、油 桐、柑橘、油茶、棕榈的主要产区。本区可分为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两亚区。 发展简史 陕西为中国经济发展甚早地区之一。关中平原西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就有人类定居,从事农耕,种植蔬菜和饲养禽畜。
  公元前 12 世纪,周王朝从 岐山下的周原,东移至西安附近的沣京和镐京,兴修水利,发展灌溉。秦始 皇元年(公元前 246)修建郑国渠,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时修建白 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以 长安为中心的农田水利网,前后累计灌溉达 39.6 万余公顷。秦、汉时关中平 原已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唐 时京师(长安)人口众多,关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长安),备水旱,故 常漕东南之粟”。后因随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商 品交换日渐兴盛,经济重心南移,关中地位渐降。唐末以后,关中农田水利 失修,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清末民初,粮食大幅度减产,1928~1930 年陕西 又连续大旱。 陕南山地农业发展较晚。西周灭亡时,郑国(今华县境)人越过秦岭迁 至汉中盆地,称为南郑,和褒河下游地区的褒国,形成陕南两个最早的聚落 中心。
  从汉至南宋千余年间,陕南农业得到 3 次较大发展。最早为西汉初期, 兴建了汉中盆地历史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次为蜀、魏相争时期,诸 葛亮驻兵汉中,兴修水利,分兵屯田;第三为南宋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 驻兵汉中,恢复和兴修了灌地数万公顷的农田水利工程,并在汉中、安康等 地屯田。此后陕南地区因有秦岭、大巴山阻隔,受战争破坏较少,经济稳定 发展。
  汉中盆地很早就种植水稻。山区的竹、木、生漆、药材等多种土特产, 自唐、宋以来久负盛名。 陕北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仍为草原,间有若干片森林,为戎狄游牧区。 秦时始在邻近河谷川道开荒发展农业,逐渐形成农牧交错地区。东汉后为匈 奴、鲜卑族占据,畜牧业获得发展。靖边北部的统万城(今白城子),为公 元 407 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的首都。北宋和明代为防御北方少 数民族侵袭,先后于此驻兵屯垦。明末清初农业有较大发展。但因长期乱垦 滥伐,植被严重破坏,助长风沙危害,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今日生态平衡失 调、自然条件严酷的局面。1927~1937 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成 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7~1947 年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边区建 立了纺织、铸铁、炼油、机修、军械、印刷、火柴等工厂。 陕西一名始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设立的陕西节度使。
  宋置陕西路,元改陕 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甘两省。清康熙时置陕西省(另 置甘肃省)沿用至今。 人文概况 人口与民族全省人口 3288.2403 万,占全国人口的 2.9%。人口密度每平 方公里 160 人,高于全国平均密度。人口分布不均,陕北较低,约 52.4 人, 仅绥德、米脂、吴堡等县人口较稠密,每平方公里约 150 人;关中平原最高, 约 322.8 人,尤其东起渭南,西至武功,北抵铜川的三角地区竟高达 500 人 以上,为全省人口最稠密地区;陕南秦岭、大巴山区平均约 119.3 人,但汉 江谷地平坝区人口密度高达 350 人左右。在全省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1.4%。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99.53%,分布遍及省境;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0.47%,仅有 15.56 万人左右,其中回族 13.09 万人,余为满、蒙古、壮、藏 等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安、宝鸡、安康、汉中和咸阳等地。 经济概况陕西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尚称优越,工农业、交通 运输和旅游业在西北地区均属较发达。农业历史悠久,所产粮食基本自给; 矿产和水能资源较丰,以机械、电力和轻纺工业为主的部门结构日趋合理; 以西安为中心,陆路和航空运输皆很方便;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亦已 成为省内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陕西是中国古老农业区之一。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田水利较发达。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古老灌渠,经过整修和扩 建后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同时,新修了宝鸡峡引渭灌溉、东方红电力抽水灌 溉、千河冯家山和褒河石门水库等大型骨干工程和大量中小型引水工程,使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26.31 万公顷,比 1949 年扩大近 5 倍。目前,全省 约有耕地 359 万公顷,垦殖指数达 18.1%。其中陕北黄土高原塬区一般为 20~ 28%,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不足 10%,秦巴山区 5%左右,低山丘陵区 10~15%, 而关中平原除沿秦岭北坡部分地区较低外,其余大部分均高达 60%以上,成 为西北各省(区)中垦殖利用程度最高的省份。 在全省耕地面积中,约有 64.25%为旱地,且以旱坡耕地居多,大量集中 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该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 1/4 以上,其中 90%以上为 旱地。水地和水田则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等平原区,约集中了全 省 2/3 的水地和 2/5 的水田。作物构成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总播种面积的 85.1%,经济作物占 9.8%,其他作物占 5.1%。 ①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和薯类为主,糜谷和豆类居其次。1990 年粮食总产量达 1070.7 万吨,多年平均粮食收购量占产量的 21.72%。经济 作物以油菜籽、棉花为主,花生、胡麻、烟叶等次之。 ②森林面积约 497.35 万公顷,其中用材林和防护林约 400 万余公顷。
  森 林覆被率达 24.1%,居西北地区之首。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关山、桥 山(子午岭)和黄龙山等五大林区。其中,秦岭、大巴山林区森林面积约占 全省的 3/4,均以次生林为主,原始林仅在佛坪县深山区及太白山周围有少 量残存。浅山丘陵区多灌木林。全省林木蓄积量 3.21 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 林木蓄积量为 64.5 立方米,以秦岭林区最高,大巴山林区次之,是西北地区 最重要的林区和木材产区。 ③陕西虽有辽阔的山区及丰富的牧草,为畜牧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良 好的发展条件,但草场面积和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在西北地区均属较 低。省内的关中地区以役用大牲畜和猪为特点,著名畜种有“秦川牛”和“关 中驴”。
  近年来大力发展奶山羊饲养,已成为全国重要奶山羊生产基地;陕 南地区饲草丰富,以猪、牛居多;陕北以牧羊业为主,羊的数量占全省 60% 以上,大牲畜以役用驴为重要,是省内皮、毛等畜产品生产基地。“佳米驴” 为著名优良畜种。 ④渔业生产为陕西农业薄弱环节,全省虽拥有可供养殖的水库、池塘、 湖泊等水面 2.82 万公顷,深水稻田 8 万余公顷,但多未充分利用。 农业区陕西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南北差异显著,全省大致可分为 3 大农 业区: ①秦岭大巴山林农区。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年可二熟。河谷山间盆地以水稻、小麦和油菜籽为主,是省内稻谷主产区。 丘陵和中山区坡耕地比重大,以玉米、马铃薯、豆类及其他杂粮为主,作物 单产不高。秦岭、大巴山林区为省内林业生产基地。盛产生漆、桐油、蚕茧、 茶叶、木耳、柑橘、苎麻、乌桕、中药材和龙须草等林特产品。 ②关中平原农业区。省内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地区。区内气候温和,无 霜期长,土壤肥沃,水利资源较丰,一年二熟,北部两年三熟。粮、棉单产 高而稳定,是省内粮、棉集中产区和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③陕北黄土高原牧林农区。
  耕地以旱坡耕地居多,经营较单一,耕作粗 放,农业生产以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为主,仅高原南部及河谷川道区可两年三 熟,粮食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糜子,所产粮食可基本自给。经济作物以 胡麻为主,烟叶、甜菜次之。由于区内水土流失严重。 干旱频繁,作物单产低而不稳。 工业陕西工业发展较之中国东部地区晚,但却早于西北其他省区。20 世 纪 50 年代以前,工业以棉纺织和食品为主,设备简陋,加工能力低,且多集 中于西安。矿产资源除煤外,多未开采利用。50 年代以后,陕西成为中国重 点建设省区之一。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有煤、钼、汞、磷、石膏和石棉等多 种矿产资源,其中钼、汞、石棉等的储量居全国前茅。
  在发展纺织和食品工 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煤炭、冶金、化学、电子、建材和电力等工 业,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工业布局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西安外,宝鸡、咸阳、铜川等也已成为省内主要工业 中心。陇海铁路沿线各城镇、陕南阳安铁路沿线以及陕北少数县、市也建立 了一批中小型工业企业。1990 年全省工业产值 332.8 亿元。 ①在全省工业部门中,纺织工业发展较快,陕西已成为中国重要纺织工 业基地之一。1949 年以来,除对原有的小棉纺织厂进行合并和扩建外,又在 西安、咸阳新建 14 个大、中型棉纺织厂,所产棉织品主要供省内消费,部分 销往西北、西南各地,并有少量中、高档棉织品出口。同时,西安、咸阳还 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毛纺厂,成为省内的两大纺织工业中心。此外,在宝鸡、 渭南、大荔等地也建有规模较小的棉纺织厂,榆林则建有小型毛纺厂。
  在蚕 茧集中的安康则建有小型缫丝厂。麻纺工业基础较差,所产苎麻多以原料输 出。80 年代以来,化纤纺织有了新发展,唯产品种类少。 ②食品工业以面粉、酿酒及榨油为主,是省内仅次于机械和纺织的第三 大工业部门。酿酒始于明代, 50 年代又于凤翔、眉县兴建了规模较大酒厂, 生产传统名产西凤酒,产品畅销国内外。失传多年的名酒“杜康酒”也已恢 复生产。 ③机械工业在原有薄弱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大型现代化机械厂,产品 远销国内各地,并有部分出口。西安是全省最大的机械工业中心,次为宝鸡、 汉中、渭南。以电工机械最突出,主要产品有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交 流电动机、飞机、精密机床和电工仪表。80 年代初期又发展了电子工业,陕 西彩色显像管厂是中国最大显像管厂,矿山机械制造集中于西安、宝鸡和渭 南,分别以生产煤矿机械、石油勘探机械、破碎机、卷扬机和小矿车为主。 运输机械以西安近郊的三桥车辆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规模最大,制造各种 客车、货车和民航客机。 机床制造集中于西安、宝鸡和汉中,生产各种大中小型车床。
  宝鸡、渭 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通用机械厂主要修造多种机械设备和动力 设备。 ④ 煤炭工业为省内发展较早工业部门。目前全省已探明煤炭远景储量 2000 多亿吨,保有储量 1464.8 亿吨,大部分为动力煤和炼焦烟煤,缺少优 质无烟煤。主要分布于韩城至彬县长约 250 公里、宽约 10 公里的渭北“黑腰 带”,以铜川、韩城两矿区为重要。此外榆林至府谷的神府煤田,储量 780 亿吨,易开采,煤质好,为化工、动力用煤。1989 年又在省境西部探明了面 积达 4510 平方公里的大型含煤区。铜川煤矿为全省最大现代化煤矿,以产瘦 焦煤为主。韩城煤矿则是新建的现代化大型煤矿。1990 年全省产煤量达 3327.5 万吨,以铜川煤矿和韩城煤矿产量最多。
  石油工业主要有中国机械采油历史最早的延长油矿,1907 年打成大陆的 第 1 口油井,但产量甚微。 ⑤电力工业。1949 年以前,仅西安、宝鸡、铜川等地建有小型火电厂。 50 年代以来,除扩建宝鸡、铜川电厂外,还在西安、户县、华阴、韩城等地 兴建较大火电厂,在府谷、石泉和安康则兴建有大、中型水电站。关中、陕 南已和刘家峡组成陕甘青统一电力网。 ⑥ 有色金属工业。省境金堆城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钼工业生产基地,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太白县境的双王金矿年产黄金逾 万两,是中国西北地区目前最大的黄金产地。
  交通运输
  1949 年以前,全省仅有横贯省境东西的陇海铁路干线和咸铜支 线,以及晴通雨阻的简易公路。铁路和公路偏集于关中平原;陕北、陕南大 部分地区运输困难。50 年代以后,交通运输发展很快。截至 1990 年铁路通 车里程达 1837 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 3.7986 万公里,分别为 1949 年的 3 倍和 18.9 倍。 ①铁路运输。自 50 年代以来,除对原有铁路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外,1957 年跨越秦岭的宝(鸡)成(都)线建成通车;1971 年完成陇海铁路潼关至宝 鸡段复线工程;1971 年建成西(安)韩(城)线,韩城至山西的侯马铁路建 成通车后,可接通山西的同蒲线;1976 年建成阳(平关)安(康)线;1978 年襄(樊)渝(重庆)线接轨。此外,西(安)延(安)铁路和包(头)神 (木)铁路也已全线贯通。至 1991 年,陕西铁路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总长 1571 公里,占全国电气化铁路长度的近 1/5。西安为全省客、货运输最繁忙 的枢纽站,宝鸡次之。 ②公路运输。以西安为中心,主要有西安经平凉到兰州的西兰线、经宁 陕至安康线、经商县至河南西坪线、经宁陕及镇巴至四川万源线等。
  西安至 三原一级公路(全长 34.46 公里)和西安至临潼的高速公路(全长 23.88 公 里)亦已于 1990 年通车。此外还有宜川经平凉到兰州的宜兰线,咸阳至延安、 榆林线以及榆林经绥德至定边线、至府谷线,绥德至宋家川等线。 ③航空运输。以西安为中心,已辟有直达北京、太原、郑州、南京、广 州、上海、长沙、杭州、昆明、桂林、成都、重庆、兰州、乌鲁木齐、银川、 格尔木、拉萨等城市的航线。省内则辟有通往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地 方航线。1982 年增辟西安—香港航线。 ④ 内河航运。以汉江为主,但只有陕南安康以下 182 公里可通行小轮 船,小木船则可达汉中,运量很小。
  本文标题:陕西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02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024.html

    标签:陕西省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