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海--气相互作用综合题答题技巧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6-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一、海--气相互作用

图片

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图片

图片

三、厄尔尼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水圈的影响: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相应增强,暖水停留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厄瓜多尔沿岸,从而导致秘鲁寒流(涌升流)减弱。

(2)对大气圈的影响:由于暖水停留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导致海水水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而赤道太平洋西部则由于水温偏低,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导致①大洋东岸: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和智利北部地区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②大洋西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干燥少雨,甚至出现旱灾。③全球气候异常。

(3)对生物圈的影响:由于秘鲁附近的涌升流减弱,导致从底层上翻到表层的营养盐减少,导致浮游植物减少,从而导致鱼类饵料减少;同时,表层海水增温,冷水鱼类不适应环境,鱼类大量死亡,秘鲁渔业严重受损。鱼类的减少,又会导致以鱼类为食的其他生物减少,如导致大量鸟类死亡。

四、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1)夏季主雨带偏南,南方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

(2)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

(3)全国大部冬暖夏凉。

(4)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例题(2023·湖北·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IPCC在202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使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下图示意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

(1)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显著的原因。

(2)调查发现,部分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现象。试说明缘由。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或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大气湿度增大,保温作用增强。

(2)(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上升补偿流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异常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北极地区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北极地区升温。冰雪融化,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2)结合所学可知,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受东南信风影响,部分年份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离岸水流增加,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效果,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第二部分变式训练】

1.(2023·上海虹口·统考二模)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在正常年份,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向西偏转;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湿热空气上升,到达高空后向东偏转。由此,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圈。

 

图片

(1)在图1上方的圆角矩形框内绘出材料所述的热力环流圈。

(2)在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低。解释该现象的成因。(注意:只解释“东部低”,不用解释“西部高”。)

(3)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将下列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以反映这种作用。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

B.赤道附近东风减弱

C.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4)先用一句话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对上述热力环流圈的影响,再解释并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气温、气压的影响。

【答案】(1)顺时针方向

图片

 

(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性海水上涌补充;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寒流。

 

(3)图片

 

(4)厄尔尼诺现象削弱了上述热力环流圈,甚至出现反向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压比正常年份偏低。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的相关图文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海气相互作用及厄尔尼诺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自东向西流动,上空气流自西向东流动,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如图:

 

图片

  (2)结合材料分析,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盛行东南信风,表层海水被东南信风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涌补充表层流走的海水;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秘鲁寒流流经,因此水温较低。

  (3)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风减弱,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湿润多雨。

  (4)正常年份太平洋东西部之间存在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该热力环流被削弱,甚至出现相反的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进而导致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压比正常年份偏低。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油棕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不耐寒,不耐旱。1848年引种到东南亚,目前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用其果实榨的棕榈油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日化、生物柴油、饲料行业等领域。图1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油棕集中分布区图,图2为尼诺指数与棕榈果单产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图片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居民奥兰林巴族人发现,自己栖身的森林在一点点消失,狩猎和寻找食物的区域日渐减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亡,于是许多土著居民被迫到油棕种植园工作。

  (1)你是否赞同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种植油棕,请阐述理由。

  (2)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东南亚地区棕榈油产量的影响,并在下图中绘制大气环流形势解释其原因。

 

图片

 

  【答案】(1)赞同:当地气候湿热(热带雨林气候);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油棕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市场广阔;提供就业;增加收入。

  不赞同:油棕种植破坏了热带雨林,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加剧全球变暖;破坏土著居民生存环境;改变生存方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棕榈油产量下降

  绘图:

 

图片

  冷、暖;垂直方向气流;水平方向气流;西岸降水减少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若赞同,理由是油棕不耐寒、不耐旱,喜高温和湿润环境,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适合生长;且当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在区域种植油棕的时间很长,种植经验丰富,历史悠久;且材料显示油棕用途较广,经济价值高,因此市场广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油棕种植将破坏原有的热带雨林区域,导致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且破坏了土著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对地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冲击。

(2)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指数越高,则棕榈果产量越低,反之越高,两者呈负相关;一次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将导致棕榈油产量减少。如图:

 

图片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异常升高,气流垂直向上,气压较低,降水量增加;而太平洋西部海域相反,气温较低,气流相对下沉,气压较高,降水朗减少;水平方向上有西部海域高压流向东部海域海域的低压(由西向东)。

  3.(2023·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升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材料二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冬天,拉尼娜现象的概率或达到75%。而日本气象局更是对外公布,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其中有90%的概率会贯穿北半球的冬季。这一现象很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冬季气候。正如2007—2008年的冬季,因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东亚的夏季风明显增强,我国南方遭受了大范围的低温雪灾。

  材料三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示意图。

 

图片图片

 

(1)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性。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气流呈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运动。

(2)根据材料,描述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

(3)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整体下沉

  (2)东南信风增强;将热量通过洋流带到西部海域,使西部海域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进一步增强秘鲁寒流;使东部海域温度进一步降低,下沉气流增强。

  (3)弊∶冬季气温比常年更低(出现冷冬),易使南方农作物遭受冻害;台风天气增多,易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夏季风倾向于增强,易出现北涝南旱,影响南北方农业生产。利∶降水趋向增多,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灌溉水源。

  【解析】本题以拉尼娜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拉尼娜、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发生,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图可知,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风加强,太平洋东岸冷水上泛,沿岸降温减湿,所以为下沉气流。

  (2)描述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可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三所叙述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高,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3)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可结合拉尼娜年夏季风增强,带来台风,并影响我国雨带,诱发低温雪灾等关键信息,再从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回答即可,注意从利与弊两方面的影响分析作答。弊∶冬季气温比常年更低(出现冷冬),易使南方农作物遭受冻害;台风天气增多,易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夏季风倾向于增强,易出现北涝南旱,影响南北方农业生产。利∶降水趋向增多,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灌溉水源。

  【点睛】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总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后。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种现象发生时会产生以下几种影响:

  1.大洋西岸台风和热带气旋次数增加;

  2.太平洋东岸(秘鲁、智利)更加干旱;

  3.太平洋西岸(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4.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

4.(2023·上海崇明·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狭长分布。该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被称为世界“干极”。

  材料二: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由于涌升流减弱,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则出现拉尼娜现象。

  材料三:南美局部地区简图和阿塔卡马沙漠地形剖面图。

 

图片

 

  (1)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形成。

  (2)从地形和洋流的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的原因。

  (3)分析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

  (4)简述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对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海气候和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1)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

  (2)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离太平洋近,东西窄;沿岸有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有减湿作用。

  (3)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安第斯山脉阻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

  (4)对气候的影响: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更为干旱;对渔业的影响:涌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多,鱼产量增多。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板块构造学说、地形地势、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沙漠形成的原因、拉尼娜现象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主要是受到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隆起形成的。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地形上主要是因为安第斯山脉受到板块挤压形成南北走向山脉,且阿塔卡马沙漠离太平洋较近,因此较窄,南北狭长分布;洋流上主要是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由南向北流,降温减湿,导致沿岸干燥。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区域主要位于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区域内,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且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东南信风(暖湿气流),属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减湿作用,导致空气更加干燥。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学知识,拉尼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降低。该现象将导致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岸区域内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更加稀少,气候更加干旱;由于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涌升流),拉尼娜现象导致太平洋中东海域气温降低,增加了上升补偿流的强度,海洋表面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也增多,大量的鱼类集中,渔业增产。

押题冲刺

  (2023·广东深圳·统考一模)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海陆轮廓②极地东风③地转偏向力④西风漂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

  B.大气逆辐射增强

  C.水汽输送量增大

  D.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答案】1.A2.D

  【解析】1.由图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主要是逆时针转动,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倾向向西运动,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位置变化,①②正确;地转偏向力不是其运动的动力,③错误;西风漂流纬度更低,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A-76冰山使得区域反射率增加,A错误;气温降低,故大气辐射和逆辐射都减少,B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指的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及改变。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我国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显著,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季节差异明显,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2022年10月17日前后,台风“纳沙”途径该海域,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下图为中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盐月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季风

  B.太阳辐射

  C.洋流

  D.降水

4.该海域表层海水冬季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蒸发旺盛②河水汇入少③海水受季风扰动强④大气降水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台风“纳沙”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

  A.海水透明度升高

  B.海水表层温度降低

  C.海水垂向混合减弱

  D.海水流速减小

  【答案】3.B 4.D5.B

  【解析】5.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夏季太阳辐射强、冬季太阳辐射弱,导致水温夏季高、冬季低,B正确;季风、洋流、降水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6.该海域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①错误;河水水量少,对海水盐度影响小,②错误;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冬季风势力强,搅动深层盐度高的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盐度高,③正确;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降水少,盐度高,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7.台风可能会带来风暴潮,搅动海水,使底层冷海水上泛,海水垂向混合增强,同时也带来营养盐类,海水表层温度降低,海水透明度降低,B正确,AC错误;台风势力强,海水流速加快,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会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2023·重庆·统考一模)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6.图中温跃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结合相关知识判断,图中海域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图中温跃层会导致()

  A.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

  B.海面舰艇更易发现水中潜艇

  C.海洋下层冷海水更容易上泛

  D.出现海中断崖导致潜艇沉毁

  【答案】6.B7.D8.A

  【解析】6.据材料“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处是海水向下温度变化较小,为海洋混合层,其下的②处水温急剧下降,为温跃层,B符合题意,排除A;③处和④处向下温度变化低于②处,不应是温跃层,排除CD。故选B。

  7.冬季南海海面盛行东北季风,风速较大,风应力搅拌作用加强了海水垂直混合,加之海洋上层的低温海水使海洋上层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混合,使得混合层达到一年中最厚,从而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D正确;春季, 南海属季风转换期,整个海域的风力都很小,引起的垂直混合减弱,从而温跃层整体比冬季浅,同时,太阳辐射的加强,对应海洋得热,上层海洋层化加强,抑制了海水的垂直混合,从而使得混合层变得非常薄,温跃层 变浅;夏季西南季风较冬季东北季风风速小,并且上层海水温度升高,与冬季相比不利于垂向混合的发展, 所以温跃层的深度夏季比冬季浅;秋季,太阳辐射减弱,上层海水开始降温,有利于海水垂直混合,混合层变 厚,加之秋季风速普遍比春季大,因而南海温跃层深度普遍大于夏季和春季,ABC错误。故选D。

  8.温跃层导致上下层温差变大,形成密度不连续层,不能进行很好混合,下层高盐度海水不能到达上层,海水的 对流减弱,使上下层溶解氧产生较大差距,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A正确,C错误;温跃层的存在为潜艇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尤其是对漂浮在水面的声呐浮标造成不利影响,一般不会出现海中断崖,BD错误。故选A。

  【点睛】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023·江苏·二模)尼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海区(Nino3.4.120°W至170°W、南北纬5°之间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1示意2017年9月~2022年5月关键海区海表温度距平,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图片

 

9.2022年1—5月期间

  ①出现厄尔尼诺现象②出现拉尼娜现象③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④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发生,进而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区域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答案】9.C10.D

  【解析】9.由材料可知,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平均状态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拉尼娜现象。由图可知,2022年1-5月气温低于平均气温0.5℃以下,应出现拉尼娜现象,①错,②对;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水温度降低,南太平洋东部气压增加,导致东风增强,由离岸风形成的南美洲沿岸秘鲁寒流增强,秘鲁渔场渔获量会增加。③对,④错。综上可知,②③正确,ABD错,C对。故选C。

  10.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先是东南信风异常,随之洋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气候的变化,影响水文、植被等,是整体性的表现,表现出一个因素改变,其他因素随之改变的整体性特征,没有表现出区域和开放的特征,也没有表现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组合上的差异,ABC错,D对。故选D。

  【点睛】秘鲁渔场是东南太平洋渔场的中心,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由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2023·深圳·一模)海水性质及运动状况的改变会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下图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a→b的变化过程是

  A.厄尔尼诺→正常

  B.正常→厄尔尼诺

  C.正常→拉尼娜

  D.厄尔尼诺→拉尼娜

12.在a→b的变化过程中

  A.海水中的鱼群密度增大

  B.中上层鱼类移至更靠近海岸的地方

  C.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升高

  D.富含营养盐的海水从底层涌升增多

  【答案】11.B12.B

  【解析】1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该图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由图中可得,太平洋东部海域由a-b出现海水的异常升温,由正常年份的沃克环流变为厄尔尼诺,B正确,A错误;拉尼娜出现时,东太平洋海水水温低于正常年份,与图示不符,CD错误。故选B。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太平水域鱼群受秘鲁寒流影响,冷水鱼居多,出现厄尔尼诺后,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海水中的鱼群密度会减小,A错误;受厄尔尼诺暖海水的影响,中上层海水中的鱼类未来追寻较低水温海水区域,会向靠近海岸地带行进,因为这里存在寒流,B正确;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此时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C错误;厄尔尼诺出现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离岸风势力减弱,上升流减弱,营养盐类从海底层涌升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本文标题:海--气相互作用综合题答题技巧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168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168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