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年1月浙江地理选考真题及考点解析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1-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 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降水
  B. 气温
  C. 地形
  D. 植被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分布因素:读图可知,地势较为低平的关中平原人口点密度大,而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山地人口点密度小,因此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而不是降水、气温和植被,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航空产业基地布局在与西安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阎良,主要原因是

  ①劳动力较丰富;②市场需求更大;③土地供给更充足;④产业基础较好;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由材料可知:阎良人口密度较西安中心城区小,劳动力不如西安丰富,①错误;阎良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中心城区低,市场并不广阔,②错误;阎良土地供给更充足,土地租金更低,③正确;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产业基础较好,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3. 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 大气辐射减少
  C. 太阳辐射增加
  D. 地面吸收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植被上限上升表示热量增多,地面吸收辐射量增多,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辐射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4. 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 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 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 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带和冰川积雪带,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5. 甲、乙、丙分别是

  A.市区地铁 市郊铁路 高速铁路
  B.市郊铁路 市区地铁 高速铁路

  C.市区地铁 高速铁路 市郊铁路
  D.市郊铁路 高速铁路 市区地铁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近郊,且站点密集,应为市区地铁;乙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近郊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远郊及周边城镇,因为市郊铁路;丙轨道交通站点较少,且延伸距离较远,应为高速铁路,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6. 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缩短
  B.近郊产业沿轴线集聚

  C.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
  D.远郊空间呈连绵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的影响:轨道交通的发展不能缩短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A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提高近郊地区沿线交通通达度,促进产业沿轴线集聚,B正确;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次,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远郊空间呈珠链发展,D错误。(选项等也可从读图得知)所以选B。

  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考查学生的对于地理图表的读图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2005—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B错误;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故选D。

8. 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 ①②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8:本题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也不符合发展选择;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

  碳排放强度取决于:①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如煤炭>石油>天然气);②化石能源的结构(如我国以煤炭为主,单位GDP碳排放较大);③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④能源利用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成正相关。下表为2022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状况,下图为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9. 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可采取

  A.增加甲的降水量
  B. 减少乙生活用水量

  C. 甲乙间产业转移
  D. 甲乙间跨区域调水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地水资源总量小于用水量,水资源短缺;乙地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盈余。可以通过甲乙之间跨区域调水的形式,调节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D正确;

10. 两省(区市)相比

  A.甲的人口数量更多
  B.乙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

  C.甲水环境压力更小
  D.乙的地下水回灌量更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及地理知识综合利用能力:甲人口数量=40亿立方米&pide;183立方米≈2200万人,乙地人口数量=353.1亿立方米&pide;605立方米≈5800万人,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量远大于甲,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B正确;甲地水资源总量小于用水量,水环境压力更大,C错误;乙地水资源充足,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地下水回灌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B。

11.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图。完成问题。

  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位于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
  B.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C.青藏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剖面、土壤的形成过程及我国的土壤分布:读图可知,甲缺失腐殖质层、淋溶层和淀积层,应位于气候高寒,降水较少的青藏高原;乙腐殖质层最厚,土壤十分肥沃,应位于草类茂盛的内蒙古高原;丙有较厚的淋溶层,应位于降水较多的东南丘陵。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12. 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

  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玉米产量均上升幅度都较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量增加,玉米作为畜牧业饲料,市场需求量增加,B正确;全球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其大幅度上升,A错误;环境改善不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C错误;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耕地质量提升对复种指数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②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③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④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⑤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⑥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其中: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3. 关于四省(区)玉米生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产量增幅最大;
  ②辽宁灌溉用水紧张,产量略有下降;

  ③吉林水土流失加剧,生产明显收缩;
  ④黑龙江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提高;

  A. ①②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中内蒙古的产量增幅最大,主原因是内蒙古面积广阔,土地资源丰富,①正确;辽宁产量没有下降,②错误;吉林玉米产量升高,玉米生产没有明显收缩,③错误;黑龙江地广人稀,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益提高,④正确。所以选C。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 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阅读能力:读图可知,①夜间灯光强度最大,③图夜间灯光强度最小,而②图夜间灯光强度居中。震前2月4日,输电网络和各项设备都正常运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对应①;震后2月8日,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供电和道路通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小,对应③;灾后救援随即展开,部分受损的道路恢复通行,供电设备部分的到恢复,夜间灯光强度较2月8日大,对应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 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A. 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 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 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3S)的区别:用于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和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AB错误;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D正确。故选D。

  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A.大气受热上升强
  B. 位于高压脊附近
  C. 位于气旋中心
  D. 位于锋线前方

  解析:本题考察锋面气旋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甲处附近有低压槽分布,该低压槽位于气旋偏东侧,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低压槽处气流由南部纬度较低的暖气团主动向北部纬度较高的暖气团移动,容易形成暖锋,甲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出现降水,D正确;甲处并没有位于气旋中心,大气也没有受热强烈上升,AC错误;甲处附近分布低压槽,而不是高压脊,且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故选D。
17. 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A.东北→西南
  B. 东北→西北
  C.西南→东南
  D.东南→西北

  解析:本题考查风向的变化:读图可知,甲地目前位于低压中心偏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偏北风);之后随着风暴中心的移动,两日后甲位于低压中心的偏南侧,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总部位于深圳的某企业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商。近年来,该企业为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制造等部门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扩散。完成下面小题。

18. 珠三角地区被改造企业的变化是

  A.二三产业融合
  B. 生产的多元化
  C. 工作岗位增加
  D. 产品种类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与调整: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商对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进行改造,使得其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能够促进二三产业融合,A正确;对于企业生产多元化、工作岗位以及产品种类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19.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给珠三角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①强化城市的特色功能;②促进同类产业分散分布;

  ③缓解城市间交通压力;④增强城市间的产业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升级对区域的影响,考查学生对于地理材料的解读、分析能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制造等部门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扩散,能促进城市圈内经济发展,增强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化城市的特色功能,①正确;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才要求高,难以实现分散分布,②错误;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增强,不会缓解城市间交通压力,可能会加大交通压力,③错误;能够增强城市间的产业联系,④正确。故选C。

  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20. 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

  A.T1抬升速率最大
  B. T2抬升幅度最大
  C. T3下沉速率最小
  D. T4下沉幅度最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故选A。

21. 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

  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
  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

  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
  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水成地貌,考查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现象的分析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阶地没有沉积物,可能是其形成之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沉积物被侵蚀掉,D可能正确;曲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应形成沉积物,A错误(位于凹岸可实现无沉积物);阶地形成时以河流下蚀作用为主,B错误;风力侵蚀搬运能力较弱,不会侵蚀搬运砂砾层,C错误。故选D。

  我国K、Q两地中学生进行日出方位观测,下图为同学们测得的两地日出时直立杆影年变化图,阴影部分为杆影变化的范围,张角两边分别为甲、乙日的杆影(测量时间为北京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22. K地位于Q地的

  A.东北
  B. 东南
  C. 西南
  D. 西北

  解析:本题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地理位置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日K地日出变化时间为1小时56分,Q地日出变化时间为3小时14分,Q地昼长变化幅度大于K地,说明Q纬度位置更高,两地都位于北半球,说明Q更靠北;同一日期Q的日出时间都早于K,说明该地位于东侧,两地都位于我国,所以K地位于Q地的西南,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3. K、Q两地相比

  A.甲日日落地方时,K地比Q地大
  B.甲日晨线与经线夹角,K地比Q地大

  C.乙日白昼的时间,K地比Q地长
  D.乙日正午太阳高度角,K地比Q地小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等相关知识:图示为日出杆影年变化,甲日日出地方时更早,两地都位于我国,所以甲日应为夏至日,根据上题分析可知,Q纬度位置更高,所以甲日的日落地方时Q地更大,A错误;甲日晨线与经线夹角,两地一样大,B错误;乙日为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位置越高,昼越短,Q纬度位置更高,昼长更短,C正确;乙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两地都位于北半球,纬度位置更低的K地太阳高度角更大,D错误。所以选C。

  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24. 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 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 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解析:本题考查海-气作用的相关知识:0°-10°气流辐合上升强烈,而不是辐散,A错误;30-40°之间非信风的作用范围,且信风干燥有利于蒸发,B错误;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因此潜热释放高度较低,C正确;极地东风风力强劲,极地东风摆动较小利于蒸发,有利于潜热释放,D错误。故选C。

25. 在海—气系统内部

  A. 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 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 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 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解析: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会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少,不利于蒸发,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大气运动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而不是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本文标题:2024年1月浙江地理选考真题及考点解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368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3684.html

标签:浙江地理选考真题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