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年广西七省联考适应性演练地理试题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1-2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机构对英国1996~2008年人口迁移情况开展调查,部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属性

城市→乡村

乡村→城市

平均年龄(岁)

42.02

37.23

家庭平均收入(万英镑/年)

18.12

15.87

(家庭结构100%)有孩家庭(%)

33.97

26.88

(婚姻状况)单身(%)

16.28

35.23

就业情况:退休(%)

     失业(%)

14.68

1.77

11.43

3.39

1. 对1996~2008年英国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特征描述恰当的是

A. 更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       B. 失业人群更倾向于迁往乡村

C. 单身人群更倾向于迁往城市       D. 迁往乡村人群的平均年龄更低

2. 英国有孩家庭更倾向于迁往乡村,主要原因是乡村的(    )

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经济发展机会多    ③住房性价比高    ④医疗保障条件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 C    2. A

  【解析】1.无法获取从城市到乡村和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数量的信息,A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失业人群由城市到乡村的比重低于由乡村到城市,更倾向于迁往城市,B错误;单身人群由乡村到城市的比重高于由城市到乡村,更倾向于迁往城市,C正确;迁往乡村人群的平均年龄更高,D错误。所以选C。

  2.乡村人类活动较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环境优美,①正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乡村,经济发展机会更多,②错误;乡村的住房性价比高于城市,③正确;城市的医疗保障条件更好,④错误。①③正确,所以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和分析:自然环境因素:这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因素。自然环境的优美、适宜的气候和资源的丰富性往往能够吸引人口迁入;相反,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或资源枯竭的地区则可能导致人口大量迁出。社会经济因素:涵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设施、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婚姻家庭状况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通常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酵素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浙江山区的箭岭村自2017年起使用酵素种植大米果蔬,并探索“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路径。该村的许多酵素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却在刚种下时就被预定一空。受酵素液产量不足等影响,目前酵素农业还是“小众”农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 箭岭村发展酵素农业,有利于(    )

①减少生活垃圾污染      ②丰富农产品的种类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推测酵素液产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其生产过程中的(    )

A. 技术难度大       B. 水量消耗多       C. 能源消耗大       D. 原料供应不稳定

5. 为进一步提高酵素农业的经济效益,箭岭村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适当施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B. 改山林为耕地,扩大生产规模

C. 挖掘市场潜力,拓宽产业类型       D. 降低产品价格,扩大销售市场

【答案】3. B    4. C    5. A

【解析】

【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酵素农业是以厨余垃圾、农业鲜垃圾为原料,发展酵素农业可以减少垃圾的排放量,减少生活垃圾污染,①正确;不能丰富农产品的种类,②错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小,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2017年起使用酵素种植大米果蔬”和图示信息可知,酵素农业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并且可以浇灌喷洒农作物,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④正确。所以选B。    

【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酵素液生产需要垃圾需要经过切碎,与糖、水混合,再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发酵,生产过程需要控制温度湿度等,对于能源的消耗较大,山区能源供应不足,导致酵素液产量不足,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酵素液已经可以生产,说明技术不是限制酵素液产量的主要因素,A错误;该地位于浙江,水资源充足,B错误;酵素液是以厨余垃圾和农业鲜垃圾为原料,该地位于农村,原料供应充足,D错误。所以选C。

【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目前酵素液产量不足,导致农作物产量受限,应该适当施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当地酵素农业的经济效益,A正确;改山林为耕地,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当地酵素液产量不足,不适宜拓宽产业类型,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该村的许多酵素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却在刚种下时就被预定一空。”可知,目前该村酵素农业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不需要扩大销售市场,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酵素农业”是利用天然有机质材料,提高酵素菌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出集营养、调理、植保于一体的生物产品;利用外源酶系激发内源酶系,促进生物机体内的生物酶系效力的充分表达,其自身免疫系统强大,抗逆性强,生长发育环境不易被破坏,生物处于健康生长发育状态。“酵素农业”是实现农业生产潜能和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共享办公是指不同行业的工作者通过空间或时间细分的方式共享同一办公空间,以满足灵活办公需求的新型办公模式。某国外大城市共享办公的主要使用者是艺术工作者、程序员、创意团队等适合移动办公的群体。下图是基于大数据的该市共享办公发展模式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6. 2011~2017年,该市共享办公场所数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办公设备改善       B. 交通网络完善       C. 城市规模扩张       D. 信息传播加快

7. 共享办公的用户行业差异程度随时间变化,反映了该市(    )

A. 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       B. 单一行业对共享办公需求减小

C. 行业融合与创新增加       D. 采用传统办公的行业快速减少

8. 与传统办公相比,分时段灵活共享办公可以使该市(    )

A. 生态用地的面积占比下降       B. 交通高峰期拥堵缓解

C. 办公场所空置率大幅上升       D. 通勤的平均距离增加

【答案】6. D    7. D    8. B

【解析】

【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共享办公的主要使用者是适合移动办公的群体,他们之间信息交流速度较快,且2011~2017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适合移动办公的群体采用共享办公的方式,市场需求量增加,导致共享办公场所数量的增长,D正确;办公设备改善是共享办公场所能够建立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导致其数量增多的主要因素,A错误;交通网络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B错误;未发现城市扩张的相关信息,C错误。所以选D。

【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共享办公的用户行业差异程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说明采用共享办公的用户行业越来越多,采用传统办公的行业快速减少,D正确;不能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A错误;不能反映单一行业对共享办公需求的变化,B错误;不能反映行业融合与创新增加,C错误。所以选D。

【8题详解】分时段灵活共享办公,可以使得人们错峰出行,缓解交通高峰期拥堵状况,B正确;对于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影响较小,A错误;不会导致办公场所空置率大幅上升,C错误;可能会导致通勤的平均距离减小,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相比传统的独立办公室,企安共享办公室最大的优势是节约办公成本。小型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共享办公室中获得始于独立办公室相同的机会。坐落于城市中心一些花费高昂的办公地段,使用共享办公室更加划算。

小明在晴好天气中游览埃及开罗的金字塔群,游览中获悉胡夫金字塔(29°59'N,31°8'E)四个斜面分别正对东、南、西、北方向,倾角均为51°52'。下图为金字塔群景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9. 开罗时间15时整,小明想与在北京的好友即时视频分享美景。此时好友可能正在(    )

A. 公园晨练       B. 午间小憩       C. 欣赏日落       D. 仰望星空

10. 小明发现当日胡夫金字塔北面全天不被阳光照射,推测小明游览的日期可能是(    )

A. 1月20日       B. 3月15日       C. 6月22日       D. 10月15日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开罗时间指东2区区时,北京使用东8区区时,根据“东加西减”的方法可知,北京时间比开罗时间早6小时。开罗时间15时整,北京时间为15+6=21时,此时北京若为晴朗的夜晚,北京的好友可能正在仰望星空,D正确;公园晨练在早上,午间小憩在中午,欣赏日落在傍晚,与题意不符合,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球运动知识可知,胡夫金字塔(29°59′N,31°8′E)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当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胡夫金字塔北面倾角51°52′时,即纬差大于胡夫金字塔北面倾角的余角38°08′时,胡夫金字塔北面全天不被阳光照射。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半球减,异半球加)”计算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应在38°08′-29°59′=8°9′S以南。根据“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每4天移动约1°”规律推算可知,该日小明游览的日期应该在10月23日到次年2月21日之间,结合题干四个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图片

  【点睛】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S,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

  冰川前进时会导致行进路径上的树木受伤甚至死亡,退缩后在其遗留的堆积体上,树木会重新生长。科研人员在某地由南向北倾斜的冰川末端槽谷中,沿某一剖面依次调查各垄状堆积体上的树木分布特征,调查中未发现受伤和死亡树木。下图为该剖面上各采样点最老云杉、杨树的树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1. 图中反映该区域发生过完整的冰川进退事件的次数为(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12. 同一堆积体上,杨树与云杉年龄存在差异,说明杨树(    )

A. 生长早、更耐贫瘠       B. 生长早、更耐严寒

C. 生长晚、更耐干旱       D. 生长晚、更耐渍水

13. 推测采样剖面在冰川槽谷中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分别是(    )

A. 谷底,南北向       B. 谷底,东西向       C. 谷坡,南北向       D. 谷坡,东西向

【答案】11. A    12. A    13. D

【解析】

【1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同一树种海拔越高的堆积体上的年龄越大,说明其生长所处的堆积体形成的时间越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堆积体是冰川退缩形成的,可知该地冰川向低海拔方向退缩,调查中未发现受伤和死亡的树木,说明冰川在该地没有前进,所以该区域发生完整的冰川进退的次数为1次,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同一堆积体上最老杨树的树龄大于最老云杉树龄,说明杨树生长的时间更早,冰碛物有机质含量较低,较贫瘠,杨树生长更早,说明杨树较云杉更耐贫瘠,A正确,CD错误;热量条件短时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能判断杨树是否更耐严寒,B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剖面高处树龄更老,高处冰川先融化形成堆积体,因此只能是槽谷的谷坡才有可能,不可能谷底,排除AB;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末端槽谷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则谷坡方向与槽谷延伸方向垂直,由此推测采样剖面呈东西方向,D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D。

【点睛】冰川的堆积作用是指冰运物的堆积过程。冰川搬运力随其消融而逐渐减弱时,冰运物便逐渐堆积下来。向下流动的冰川,当其能量逐渐减弱,流动变慢,最后在冰川末端停滞。而上游段冰川冰所携带的岩屑随着冰川运动而源源不断被输送,在冰川消融下,冰川末端大量冰川岩屑脱离冰体而堆积下来,形成不同形态的堆积体。    

每年7~8月,在气象条件、海水运动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大范围海雾盛行,其中部分区域发生海雾概率高达60%以上。下图示意相关海域7~8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与发生海雾概率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4. 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范围海雾的有利气象条件为(    )

A. 偏南风,风速较低       B. 偏北风,风速较低

C. 偏南风,风速较高       D. 偏北风,风速较高

15. 图中甲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 寒流流经该海区       B. 夏季大气降水偏多

C. 夜间海面辐射强       D. 下层海水上升混合

16. 与图中鄂霍次克海中部相比,在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通常还会观测到(    )

A. 表层盐度较低       B. 浮游生物较多

C. 表层密度较低       D. 海平面气压较低

【答案】14. B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鄂霍次克海和千岛群岛附近7~8月海水等温线向南凸起,说明该海域主要盛行偏北风。风速较高,不利于海雾的形成,会使得海雾快速消散,风速较低且由高纬吹向低纬有利于提供降温条件,有利于海雾的形成,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海水等温线为闭合低值区,不是寒流流经,A错误;该地海域纬度位置较高,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受到陆地的抬升作用,在甲处降水较多,导致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表层海水温度偏低,B正确;该海域海水温度较低,夜间海面辐射较弱,C错误;该海域夏季为向岸风,没有上升补偿流,D错误。所以选B。

【16题详解】雾是由水气凝结而成的,大气中的水气凝结凝结形成海雾的过程中伴随有潜热释放,使近地面大气体积膨胀,气压降低,因此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通常比图中鄂霍次克海中部海平面气压低,D正确;鄂霍次克海海水表层盐度差异较小,A错误;海雾的发生对浮游生物影响较小,B错误;在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海水表层密度较高,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在沿海地区,海雾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海雾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闽江是福建省内最大的河流,全长约570千米,流域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多年来,受水电站建设等因素影响,闽江基本处于断航状态。2022年底,延平港至闽江口约270千米干流河段全线复航,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复航以来,闽江航运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下图为福建省内闽江流域示意图。    

图片

(1)概括图中闽江流域陆路交通网络的分布特征。

(2)说明闽江复航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积极影响。

(3)为进一步提升闽江航运经济效益,从交通运输角度提出可行建议。

【答案】17. 空间分布不均;交通干线多呈西北—东南走向,与闽江流向基本平行;高速公路的里程和密度比铁路大;以延平港附近为中心放射;流域西部交通网络密度较低,缺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干线。   

18. 加强了闽江沿岸水运联系,丰富运输方式的选择;水运成本低、运量大,能扩大流域内的运输规模,降低运输成本;加强闽江上、中、下游的交流,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转移;降低闽江流域陆路交通网络的运输压力;带动物流、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19. 优化布局铁路、公路,完善与闽江水运的接驳,实现水陆联运;建设深水航道和良港,实现与海运的衔接;优化闽江流域港口布局,形成有序的港口分工体系;提升闽江支流航道等级,形成水运网络;在水电站完善船闸,提高翻坝效率;引进新能源船舶,降低燃料成本。

【解析】

【分析】本题以闽江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交通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闽江流域陆路交通网络空间分布不均匀,西部的路网密度较低,东部、南部和北部的路网密度稍高;铁路、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干线多呈西北—东南走向,与闽江干流流向基本一致,其它走向线路分布较少;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通车里程要高于铁路;该区域陆路交通网大致是以延平港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延伸;几乎没有贯穿南北的干线,缺少南北向交通干线。

【小问2详解】闽江复航能够提高闽江沿线地区的交通通达度,能够提供水运运输条件,丰富了交通运输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运的运输成本较低、运量较大,闽江复航能够提高流域内的运输能力,扩大运输规模,降低运输成本;能够加强闽江上中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物资往来,促进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与分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够分担一部分陆路交通运输的压力,缓解陆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能够带动与水运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小问3详解】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该地陆路交通布局不均匀,应优化铁路和公路布局;随着闽江复航,要完善陆路交通与闽江水运的联运和接驳,完善水陆联运;在沿海地区合适的点位建设深水良港,实现河海联运、海陆联运,提高区域对外交通通达度和便捷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闽江支流范围较大,要提升闽江支流通航能力,形成区域内水运网络体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闽江河道水电站较多,要完善水电站的船闸系统,缩短船只过坝或货物翻坝时间,节省运输时间成本;引进新能源船只,降低传统燃油船只的占比,降低燃料成本;合理规划闽江流域内的港口分布,使得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岩溶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上覆有少量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缺失二叠纪地层,在纯厚的石灰岩地层上发育了壮美秀丽的喀斯特峰丛和峰林地貌。下图为该岩溶区及其周边地貌示意图。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整片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近乎同时开始发育,受来自不同岩石类型区域的水体溶蚀能力差异影响,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峰丛和峰林地貌,被称为“同时异态”。    

图片

(1)指出图中喀斯特峰丛、峰林的分布与褶皱构造的对应关系。

(2)推测该岩溶区三叠纪末的沉积地层直接覆盖于石炭纪地层之上的原因。

(3)比较岩溶区内不同区域地表水体的溶蚀能力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析该岩溶区喀斯特地貌“同时异态”的形成过程。

【答案】18. 峰丛主要位于背斜,覆盖范围较大且连片;峰林主要位于向斜,覆盖范围较小。

19. 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处于抬升状态,处于河口(近岸)环境,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形成陆地后,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到三叠纪中期的岩层因位于当时的地表附近,被流水溶蚀殆尽,随后三叠纪末期的地层直接覆盖在石炭纪地层上。   

20. 差异:背斜区域(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弱,向斜区域(峰林所在区域)地表水体溶蚀能力较强。

原因: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水体易流失,而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地下水易汇聚;背斜拱起,地势较高,水分多排泄,而向斜凹陷,地势较低,易汇水,水量更大;背斜不易储水,水体流动性强,二氧化碳不易饱和,溶蚀能力更弱。   

21. 区域整体地壳抬升,同时成为陆地,同时开始接纳流水溶蚀;由于岩性不同,可溶性石灰岩的区域发育喀斯特地貌,非可溶性砂岩区域未发育典型喀斯特地貌;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和断层,向斜处溶蚀能力强,溶蚀进展快,形成峰林,背斜处溶蚀能力弱,溶蚀进展慢,形成峰丛;河流经过的区域周边因流水切割,整体侵蚀更快。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岩溶地貌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沉积岩、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峰丛分布地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且峰丛覆盖的方位较大,连片分布;峰林所在地区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且峰林覆盖的范围较小,孤立分布。

【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可知,石炭纪和三叠纪之间为二叠纪;根据材料信息“研究表明,该岩溶区自泥盆纪以来沉积环境总体稳定,直到三叠纪中期才抬升成为陆地,且不存在地形倒置。”可知,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为河口地貌,但是地壳发生抬升,导致不再接受海相沉积;三叠纪中期,该地出露地表,形成陆地,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二叠纪时期至三叠纪中期,该地位于海平面附近,受到河水和海水的侵蚀作用,导致对应的地层缺失;三叠纪中期形成的陆相沉积岩直接上覆在石炭纪之上。

【小问3详解】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背斜处为峰丛地貌,向斜处为峰林地貌,峰丛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侵蚀能力较弱,峰林地貌所在区域地表水体的侵蚀能力较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向两侧倾斜,是良好的排水构造,水体易流失,向斜岩层向中间倾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水体易汇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背斜所在点位地势较高,地表水体易流失,向斜所在点位地势较低,地表水体易汇聚;背斜不易储水,水体的流动性较强,二氧化碳易排除,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溶蚀能力较弱;向斜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较多,溶蚀能力较强。

【小问4详解】根据第二题分析可知,该地发生地壳抬升,由海洋演变为陆地,海相沉积岩出露地表,开始遭受流水侵蚀;由于岩性不同,抗侵蚀能力不同,可溶性的石灰岩抗侵蚀能力较差,被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非可溶性岩石没有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岩层遭受水平挤压左右,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背斜处溶蚀能力较差,喀斯特地貌发育较慢,形成峰丛地貌;向斜处溶蚀能力较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快,形成峰林地貌;断层处发育河流,河流流经的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整体侵蚀发育更快。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自习近平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的贺信(2019年8月19日)

材料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如图)。2017年,被誉为雪豹之乡的青海杂多县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个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昂赛乡有一千余户牧民,按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制度每户设置一名生态管护员,并选拔二十余户作为自然体验向导和接待家庭,带领获准进入的少量自然体验者在昂赛乡限时、限地域进行生态游憩体验。自然体验者到访昂赛乡需提前申请,由社区按照抽签顺序轮换安排接待家庭。依据社区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收益的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公共事务基金,10%用于当地生态保护。

图片

(1)分析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的优势。

(2)结合昂赛乡案例,论述在国家公园体制下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答案】19. 地处一般控制区,适合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接近核心保护区,景观原始,生态体验吸引力大;被誉为雪豹之乡,知名度较高;雪豹及高山峡谷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多牧民,接待能力较强;有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和利益分配方案;位于三江源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高原反应相对较轻。   

20. 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将向全球展示我国兼顾自然保护与国民高质量休闲发展的新成果;以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为抓手,推动生态旅游产品高质量开发;依托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人们自然保护意识和社会生态文明;当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被冠以“国家”之名,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更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呈现出文明特色和底蕴。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材料,涉及服务业区位条件、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位于一般控制区,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适宜发展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毗邻核心保护区,物种丰富、景观原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生态旅游体验度更高;根据材料信息“被誉为雪豹之乡的青海杂多县昂赛乡”可知,昂赛乡被称为雪豹之乡,市场知名度较高,能够吸引大量的生态旅游爱好者;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位于河谷之中,高山峡谷风光秀丽、有雪豹等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根据材料信息“昂赛乡有一千余户牧民”可知,昂赛乡人口数量较多,接待能力较强;根据材料信息“自然体验者到访昂赛乡需提前申请,由社区按照抽签顺序轮换安排接待家庭。依据社区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收益的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公共事务基金,10%用于当地生态保护。”可知,有完善的旅游接待社区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收益分配方案,能够保障生态旅游的良好运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昂赛乡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高原反应较轻,来自内地的游客能够快速适应当地环境。    

【小问2详解】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以确保进入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者享受到更多更高质量公益性的生态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特色生态旅游等生态产品或服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家公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将向全国人民和全球展示我国兼顾自然保护与国民高质量休闲发展的新成果,使得我国居民能够在国家公园体制下享受更多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服务功能;建立中国式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实施经营管理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将推动生态旅游产品高质量开发;国家公园中生态旅游的相关主体在旅游服务体验中组成学习型组织,通过相互配合与集体合作,达到了与大自然高效和谐的良好效果。依托国家公园发展高质量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积极投身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最终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集体进阶;在公园体制之前冠名“国家”之名,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程度,能够加强立法,促进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水乳交融,彰显文化特色和底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标题:2024年广西七省联考适应性演练地理试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369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3695.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