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2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
3.结合黄土高原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调的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某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温馨提示 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易错辨析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是否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提示 否。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易错辨析2】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例1】 (2017·全国卷Ⅲ,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①一般情况下,影响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因素主要有1营养盐、光照、水温,且呈2相关。
②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主导因素3同。
③图示长江口海域某年4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状况。该季节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堆积,泥沙中营养盐物质丰富,因此水体中含沙量与营养盐自西向东逐渐5增加;太阳辐射与洋流流向自西向东变化6不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3)A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
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
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素养一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
1.(2018·海南地理,16~1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第(1)题,考查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容易题。考生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考查水库冲沙的最佳放水方式,中等难度。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第(3)题,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容易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答案 (1)A (2)D (3)C
素养二 综合思维: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2016·全国卷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故选C。
答案 (1)C (2)D (3)C
素养三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3.(2014·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10分)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例2】 (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尝试自解] (1)                                    
                                    
(2)                                    
                                    
[审题能力培养]
从材料和图像中获取信息
信息来源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材料信息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 原产地降水①丰富,且各月均多雨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②下降,进而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
图A中信息 该地山坡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和灌丛”为主,山前平缓地带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 山坡植被有③涵养水源的作用,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
图B中信息 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位下降,原有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④下降,原有植被因缺水而退化,沼泽的补给水源减少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技法点拨]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019·安徽合肥一模)标准木是指在森林调查中选测的有代表性的树林。下图示意2006~2007年西藏某地(29°N,94°E)云杉标准木生物量垂直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云杉标准木形态特征与林区环境相适应的是(  )
A.枝叶距离地面高便于采光
B.底层树皮厚减少水分蒸发
C.根深利于吸收深处地下水
D.树干高有利于抵抗强风
解析 云杉标准木形态特征与林区环境相适应的是树叶距离地面高便于采光,A对。植物进行的是蒸腾作用,底层树皮厚利于减少水分蒸腾,B错。对于地下部分而言,标准木高27.5 m,而根系集中分布在地下1.2 m之内的土层中,表明云杉根系浅,C错。树干低有利于抵抗强风,D错。
答案 A

素养 人地协调观: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1.(2014·全国卷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距美洲大陆较远,自然环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动物多。第(2)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位于热带,海拔较低,气候垂直差异不明显;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暖的动物均可生存。
答案 (1)B (2)C
2.[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
解析 本题通过矿泉水企业的发展,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水源,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位,且会减少湿地面积,破坏植被等。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这一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考 题 探 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尝试自解]                                     
                                    
[样卷评析]
样卷展示 得分:9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扣3分。
对“影响”给出的答案较完善。
满分答案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3分)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任答三点,每点3分)

 

[思 维 建 模]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1.命题角度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答题模板
气候 位置、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植被 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

 

[应 用 体 验]
1.[2016·全国卷Ⅰ,37(2)、(3),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思维流程]
(1)

(2)

[我的答案] (1)                                    
(2)                                    
答案 (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2.(2019·河南开封第一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主要的“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45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秘鲁沿岸上升流—浮游生物—鱼类—鸟类—鸟粪—浮游生物—鱼类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第(2)题,鸟粪积累较厚与当地气候干燥、地表水侵蚀少、积累时间长、人类活动少等有关。
答案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岛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中(岛上鸟粪滑入海水中),海水中营养盐类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质,间接地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得以保存;干旱少雨,鸟粪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少,受到外界干扰少。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2019·福建莆田质检)我国寒温带湿地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以环境冷湿为特点,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火是其重要的干扰因素之一。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我国寒温带湿地生态脆弱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纬度 
C.冻土                                                  D.地形
4.大小兴安岭寒温带湿地在春季较为频繁发生大火的原因有(  )
A.全球变暖,植被生长好,可燃物多
B.气候干旱多大风,相对湿度小
C.人类活动增多,活动范围扩大
D.气温回升,对流旺盛,雷电频发
5.火烧后对湿地产生的短期影响是(  )
A.火烧地植物的生长期延长
B.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降低
C.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
D.喜温植物种类、数量增加
解析 第3题,我国寒温带湿地以环境冷湿为特点,影响生态脆弱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对。纬度对气候有重要影响,不是冷湿环境形成的直接原因,B错。冻土是由气候影响形成,C错。地形不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因素,D错。第4题,大小兴安岭寒温带湿地在春季较为频繁发生大火的原因有气候干旱多大风,相对湿度小,B对。植被生长好,不是大火发生的原因,A错。人类活动增多,活动范围扩大与火灾无必然联系, C错。春季气温回升,对流弱,雷电少,D错。第5题,火烧后对湿地产生的短期影响是火烧地植物的生长期延长,A对。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提高,B错。有机物被焚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C错。区域气候类型没有改变,植物种类、数量不会增加,D错。
答案 3.A 4.B 5.A
(2019·广东韶关一模)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8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
6.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7.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
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多
8.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
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
解析 第6题,图示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第7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第8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答案 6.C 7.A 8.D
(2019·华南师大附中测试)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流水作用增强                                  B.冰川作用增强
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
10.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水量增加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呈变大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变干旱,风力作用增强。第10题,青藏高原隆起,海洋水汽难以深入西北地区,使该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晴天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答案 9.C 10.A
11.(高考经典题)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 该地位于10°N~15°N之间,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故D项正确。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气候特征,B项错误。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C项错误。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赛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 070米,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鱼等冷水鱼。艾比湖湖面海拔约189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湖泊面积缩小了一半。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

(1)将高白鲑鱼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分析其合理性。(9分)
(2)沙泉子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分析其主要沙源。(9分)
(3)说出艾比湖面积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高白鲑鱼的原产地可知,其适宜生存于低温、低盐水域;据材料可知,赛里木湖盐度低于艾比湖,其地势更高,水温更低,能够满足高白鲑鱼生存的需要。第(2)题,沙源应从植被破坏、裸露的耕地及裸露的河湖底部等方面分析。第(3)题,艾比湖面积缩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的大陆性将增强。
答案 (1)高白鲑鱼适应盐度较低、水温较低的环境;赛里木湖海拔较高,蒸发较弱,水温和盐度相对较低;艾比湖海拔较低,夏季水温较高,蒸发量大,盐度较高。
(2)入湖水量较少的季节,干涸的河湖底部裸露,增加沙源;耕地面积扩大,土地沙化加重,增加沙源;湖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3)湖区周围温差加大,降水减少,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加重,沙尘暴天气增多。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该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沙漠和盐沼。盐沼是指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位于中北部的卡维尔盐沼,多泥沼洼地,荒无人烟,面积达77 000平方千米。据美国宇航局一颗人造卫星记录,地球上地表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伊朗卢特荒漠,气温高达71 ℃,这是有记录的最高地球表面温度,这里的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
材料二 下图为伊朗区域图。

(1)简述该国的地形特点。(6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地球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卢特荒漠的原因。(6分)
(4)伊朗的波斯湾沿岸缺少优良大型的港口,结合材料试从自然条件分析其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该国西部和北部地区海拔达1 000米,等高线较密,说明地形起伏大,为山地,地势较高。中东部海拔为500~1 000米,顶部平坦,为高原,面积广大,地势相对较低。沿海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为平原地形,分布狭窄。第(2)题,等高线分布特征显示,此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阻挡海洋水汽进入,气候干旱;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多盐分析出;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并在中东部低洼处汇集;盐分随河流源源不断汇入低洼地。同时,泥沼洼地,地表水下渗弱。第(3)题,可从纬度、气候、地形等方面思考。纬度因素:该地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气温高。气候因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影响,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下垫面因素:该地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升温快。地形:由于西面、北面为山脉,卢特荒漠位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卢特荒漠位于谷地,夜间谷地容易形成逆温,热量不易扩散。第(4)题,水域条件:海岸线较平直,少优良避风港湾。陆域条件:沿海地区等高线较密,坡度较大,200米以下滨海平原的面积小;气候干旱,人口少,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缺少大城市,经济腹地小。
答案 (1)以高原、山地为主,沿海有狭窄平原;中东部地势较低(地势南、西、北较高)。
(2)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山脉阻挡水汽深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在低洼处汇集;盐分随河流汇入低洼地,不断积累;泥沼洼地,地表水难下渗;蒸发量大,容易形成盐沼。
(3)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晴天多,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显著);谷地容易形成逆温,热量不易扩散;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覆盖,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
(4)海岸线较平直,缺少优良港湾;平原狭小,不利于港口建设;大部分地区为干旱气候,人口少,缺少大城市,经济腹地小。
  本文标题: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chu/1922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chu/19225.html

    标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