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的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8-0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2022年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10.(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答案】9.B    10.B    11.C
【解析】9.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0.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D错误。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B正确。故选B。
11.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杭盖”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牧民眼里天堂般的杭盖。在蒙古高原连同周边的广阔地区,有几个较大的杭盖,比如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西部的杭爱山周边,蒙古国、俄罗斯与中国新疆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地区,还有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附近。
(2022年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1—13题。

离河岸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1.(植被与整体性)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植被与整体性)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3.(植被与整体性)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答案】11.B  12.A 13.B
【解析】11.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2.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上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浅根系草本植物提醒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符合题意,排除C;草本植物根据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排除B;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
13.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水源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由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符合题意;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排除D;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C。故选B。
【点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依靠植物本身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维持的。植物的生长依赖于环境条件,因此,环境条件影响着植物的分布,植物对于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气候和土壤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光照和水分,这主要取决于气候状况;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取决于土壤。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_
8.【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9.【植被与土壤】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8.C  9.C
【解析】8.分解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所以选C。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C正确;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塔头是苔草沼泽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俗称“塔头墩子”,是一种高出水面几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是由沼泽地里各种苔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长,再腐烂,再生长,周而复始,并和泥灰碳长年累月凝结而形成的。草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达5—10%以上,厚度达50—100厘米。森林土壤厚度一般小于5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者在5%以上。
(2022年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_
1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大气环流                                                  D.地形大气环流
【答案】15.C  16.D
【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
(2022年6月浙江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3.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图中,相对于荒漠(     )
_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                                 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
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                                 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与荒漠相比,河岸林地距河流更近,地下水位更高,地下水直接接受河水的补给,含盐量较小,而荒漠的地下水中含有更多的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和地表径流下渗过程中溶解的盐类物质,A正确;由图可看出,耕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荒漠,B错误;林地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下渗,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的更多,C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土壤水分含量高,故耕地地表水蒸发量更大,D错误。故选A。
(2022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_
11.【植被与土壤—植被】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1.B  12.A
【解析】11.读图可知,①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高原山地地区,受西部高大山地阻挡降水,距离东部地区较远,东部大西洋的水汽到达也少,降水少,自然带以温带草原带为主;②地区位于美国东部五大湖附近,受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降水较丰富,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引起的热量差异导致的分异。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分异,主要体现在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受的是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水源、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地带性自然带的改变、缺失、或分布受限等。D错误。故选A。
(2022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_
1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图示季节(     )
A.田纳西河正处于主汛期                                    B.南非大草原上郁郁葱葱
C.天山积雪下限海拔较高                                    D.华北平原播种小麦正忙
【答案】14.C
【解析】14.从图可知,印度半岛受印度低压控制,说明此刻北半球为夏季。田纳西河流域的降水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主汛期出现在12月到次年 4月中旬,A错;南非大草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降水多,草原上郁郁葱葱,B错;天山夏季气温高,积雪下限海拔较高,C对;华北平原为冬小麦,播种小麦一般年份是在10月中旬左右,D错。故选C。
(2022年1月浙江卷)1.【植被与土壤——土壤】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保持土壤温度   ②减少水肥流失   ③增加土壤厚度   ④改善土壤质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农田覆盖地膜可以保温、保土、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增强光效等,①、②对;土壤层次分为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土壤厚度是母质层以上的那部分,地膜覆盖不会增加土壤厚度,③错;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地膜覆盖不会改善土壤质地,④错,A对。故选A。
(2022年6月浙江卷)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_
14.【植被与土壤—土壤】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答案】14.C
【解析】14.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_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2)【河流地貌的发育】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答案】(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解析】本题以纳木错湖的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河流、全球变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识、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高,从而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3)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_
(1)【大气的水平运动】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_画出M点风向____,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____。
_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1)    
_
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2)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解析】本题以美洲中部地区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风力受力分析、风力影响因素、海水表层水温影响因素、渔场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形成独立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1)根据风的受力情况可知,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即图中的F1;该地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向右侧偏转,而风向应与地转偏向力垂直,应与摩擦力方向相反;图中F3应为摩擦力,F2应为地转偏向力,故风向应与F3方向相反,与F2保持垂直。
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使其风力变小;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冷空气被阻挡在山前,冷空气的势力减弱。
(2)水温较低:受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N海域受冷气团影响显著,使其表层海水水温降低;同时其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寒流降温影响显著。海产丰富:该地位于热带海域,其纬度较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其水温适宜众多鱼类生存;受板块运动影响,该地海岸大陆架较为宽阔,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休憩场所;受寒流及背风坡影响,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显著,其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生长提供饵料;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海水上泛,可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
(2022年湖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单位:kg/m2)。
_
(1)(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解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2022年6月浙江卷)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
_
材料二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水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石油开采利用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________。
【答案】(1)里海东北沿岸     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盐分高。
【解析】(1)据图所示,该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的东北岸。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由于远离海洋,温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降水较少,地表径流比较缺乏,蒸发量大,地下水盐分含量高。
 
2022年高考模拟题】
在高纬度大陆平原地区,如果地下冰(冰楔)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会导致滑塌、沉降,从而形成热融湖(下图)。同时因为树根不稳,树木会东倒西歪,形成“醉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1.热融湖边“醉树”的出现是由于(     )
A.水分过多                   B.地面沙化                   C.湖面缩小                   D.地表滑塌
2.解冻层的热量直接来源于(     )
A.湖水                          B.大气                          C.地热                          D.冰楔融化
【答案】1.D  2.A
【解析】1.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地下冰(冰楔)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导致地表滑塌、沉降,从而使得树根不稳,树木东倒西歪,形成“醉树”,D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醉树”的出现是因为水分过多,地面沙化,或湖面缩小,A、B、C错误;故选D。
2.从图中可以看出解冻层靠近热融湖,湖水为其提供热量来源,A正确;解冻层位于热融湖下面,并没有与大气接触,其热量直接来源不可能是大气,B错误;地热来自地球内部,图中解冻层下面还有永冻土层,其热量直接来源也不可能是地热,C错误;冰楔融化会吸热,不会为解冻层提供热量,D错误;故选A。
【点睛】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热量、光照、地形等,其中热量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光照是植被生长的必要条件。地形类型影响植被多样性:如山地地区,水热垂直分异显著,自然带复杂,植被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
木材分解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团队在巴拿马热带雨林进行木材分解速率垂直分异规律的试验,将标准化枯木棒加装在雨林植被的不同部位,在雨季和旱季后分别回收部分枯木棒,测量质量损失以计算分解速率,模拟天然环境下不同高度的分解状况。下图示意雨季和旱季不同高度上枯木棒的分解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3.总体上,枯木棒分解速率垂直分异主要取决于(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风力
4.旱季冠层顶部枯木棒分解速率较快,可能是由于(     )
A.风速大                      B.养分少                      C.湿度低                      D.温度高
【答案】3.C  4.D
【解析】3.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总体上看,在不同的高度,枯木棒雨季的分解速率均大于旱季,可知水分条件影响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垂直方向,从地表到冠层顶部,随水分条件逐渐变差,枯木棒的分解速率也减小,C正确。冠层顶部的温度要高于地表,温度越高,分解速率应越快,A错误。冠层顶部的光照条件好于地表,光照越强,枯木棒分解速率应越快,B错误。风力大小对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4.结合上题分析,枯木棒分解速率垂直分异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旱季降水少,冠层顶部湿度小,不利于枯木棒的分解,C错误;风速条件对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影响不大,A错误;冠层顶部与其他部位养分差异不大,B错误;冠层顶部没有遮挡,光照强,温度高有利于加快枯木的风化和分解,D正确。故选D。
【点睛】研究表明:在当地温度较高和潮湿的地区,枯死的树木风化和分解的速度更快,这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只要水分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木材分解。降水在分解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降水可以促进分解木质材料,鼓励昆虫的生产力。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变化情况及典型河段植被类型,该河流域海拔5200米以上常年覆盖冰雪,基本上没有植被发育。海拔4000-5000米发育的高山垫状植被呈密集团块状,主要由低矮的草本植物和苔藓组成,根系发达。中游河谷宽阔,发育由强阳生物种组成的干旱河谷植被。下游峡谷陡峭,分布有亚热带植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5.推测该河流是(     )
A.雅鲁藏布江               B.长江                          C.塔里木河                   D.珠江
6.高山垫状植被呈密集团块状反映出该海拔高度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     )
A.冻土发育                   B.暴雨频发                   C.风力强劲                   D.光照强烈
【答案】5.A  6.C
【解析】5.从材料可知该流域下游分布有亚热带植被,塔里木河位于温带地区,C选项排除。珠江流域发源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海拔位于2000~4000米左右,而图示流域海拔5200米以上,排除D选项。由于该流域上游位于5200米以上,可推测出其上游应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长江流域其下游应以平原为主,不会出现峡谷陡峭,排除B选项。雅鲁藏布江下游处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其谷地地区峡谷陡峭,与图示流域相吻合,A选项正确。故选A。
6.垫状植物是指能在林线以上的高山带生长的植物,一团团垫状体就好像一个个运动器械中的铁饼,散落在高山的坡地之上,它那流线的外表和贴地生长,能抵御大风的吹刮和冷风的侵袭, C选项正确。冻土发育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展,而材料提及垫状植物其根系发达, A选项错误。垫状植物叶子较为细小,是适应高山地区相对缺水的环境, B选项错误。高山坡地光照强烈,整坡均为强烈,这与植被成团簇状生长并无关联,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垫状植物是地表植物地一种。枝条具有背地性,向上方伸展,形成密集地团块状,在生活条件不良时芽可在其中受到保护。因为呈团块状,蒸腾作用小,水分保持良好,所以有利于在干旱地方生活,也是对低温和强风抵抗性强的植物。因此,多见于干旱地上。
一般情况下,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揭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下图示意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7.与800m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关联度最大的因素是(     )
A.土层厚度                   B.地形起伏                   C.物种丰富度               D.人类活动
8.800m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     )
A.海拔高度                   B.水热变化                   C.面积大小                   D.植物群落
【答案】7.D  8.B
【解析】7.由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垂直分布示意图可知,500m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北坡没有数据,南坡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500到800米之间南坡和北坡的植被覆盖度基本重叠,而南坡和北坡作为阳坡和阴坡,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土层厚度和地形起伏,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此时有重叠部分,说明800m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与这些因素关联不大,ABC错误。可推测由于海拔较低,有人类活动干扰,会影响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度,D正确。故选D。
8.由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垂直分布示意图可知,800m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2000米范围之内,南坡植被覆盖度好,在2000米以上,北坡植被覆盖度好。随海拔高度上升,水热组合状况会发生变化,阳坡热量条件较阴坡好,但蒸发也更旺盛,水分条件较差,故800m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热变化,B正确。海拔高度一致,A错误。面积大小和植物群落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且水热组合状况的不同会影响植被分布面积大小和植物群落,CD错误,故选B。
碳酸盐岩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在溶解过程中消耗大气和土壤中的CO2将其转移到水体中,以碳酸氢根离子和水底沉积物、水生植物生成的有机碳等形式存在,产生碳汇效应。岩溶碳汇量的大小,受流域内的地质、气候、水文、生态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同一山体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岩溶作用碳汇量和单位面积溶蚀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9.影响不同海拔高度单位面积溶蚀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岩性                          D.太阳辐射
10.以下有利于促进岩溶碳汇效应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增施有机肥               C.开垦农田                   D.人工降雨
【答案】9.B  10.A
【解析】9.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溶蚀量和碳汇量应变小,但图示却增大,说明气温不是影响不同海拔高度单位面积溶蚀量的主因,A错误。低海拔处次生林、高海拔处原始林和草地的溶蚀量和碳汇量较高,这表明降水较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处的溶蚀量和碳汇量较高,且材料中明确告知溶蚀和碳汇现象是将大气和土壤中的CO2将其转移到水体中,这表明土壤中含水量较大时土壤溶蚀量较大,B正确。溶蚀量是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碳汇量和单位面积溶蚀量,不存在岩性的差异,C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太阳辐射的强弱受降水等其他因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B。
10.结合图示次生林、原始林和草地的单位面积溶蚀量和碳汇量较高,材料中碳汇定义也表明植物能把大气和土壤中的CO2将其转移到水体中,因此植树造林能够有效促进碳汇效应,A正确。增施有机肥只能增加土壤肥力,并不能增大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B错误。开垦农田,植被减少,溶蚀量和碳汇量减少,C错误。人工降雨只增大了土壤中的水分,并没有直接增大岩溶作用碳汇量和单位面积溶蚀量,D错误。故选A。
【点睛】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原称喀斯特。首先水必须具有溶蚀力,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蚀力便会增大;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变成了饱和溶液而失去了溶蚀力。因此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土地覆被,是指能直接或通过遥感手段观测到的自然和人工植被及建筑物等地表覆盖物,是覆盖地表的自然和人工营造物的综合体。下图示意太行山土地覆被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11.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地覆被依次为(     )
A.阔叶林、针叶林、旱地                                    B.旱地、针叶林、阔叶林
C.阔叶林、旱地、针叶林                                    D.旱地、阔叶林、针叶林
12.关于太行山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B.阔叶林树种以夏绿乔木为主
C.山麓地带生物多样性最高                                 D.高山草甸分布面积最为广泛
【答案】11.D  12.B
【解析】1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太行山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山脉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西侧为黄土高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图甲主要分布在1600米以下区域,可推断其为旱地,图乙在较低海拔和较高海拔均有分布,且占比较大,可推测其应为华北地区地带性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图丙在2000米以上海拔占比较大,可推测其为针叶林,D正确,A、B、C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
12.据图可知,太行山山腰处森林植被占比较大,说明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该地阔叶林树种为当地地带性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夏绿乔木,B正确;山麓地带以旱地为主,主要发展种植业,生物多样性不如山腰处森林丰富,C错误;高山草甸在靠近山顶处占比较大,靠近山顶处山体面积较小,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太行山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是黄土高原,东侧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西侧山麓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西两侧农业用地均以旱地为主,地带性植被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山地土地覆被是指山地两坡土地覆盖的主要植被类型。下左图为某山地土地覆被图,下右图中a、b图为两类型植被在该山中位置及在两坡中面积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13.右图中,a图表示的植被类型为(     )
A.森林灌丛                   B.稀疏植被                   C.草地                          D.湿地
14.推测左图中,R地的地形类型可能为(     )
A.山脊                          B.河谷                          C.坝子                          D.陡崖
15.右图中,形成b图中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拔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答案】13.C  14.B  15.C
【解析】13.右图中,a在北坡对应约4000米处占比接近100%,对应左图中应为草甸草原,在南坡约1000米处约占5%左右,对应左图中有农田和森林,林下一般会有草地,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推测左图中,R地地处3900米处,植被类型为湿地。山脊处为分水岭,不可能形成湿地,A错误;河谷积水为湿地,B正确;坝子是山区中的低地平坦地形,一般有人类活动,不会出现湿地,C错误;陡崖处无水不会形成瀑布,D错误。故选:B。             
15.由右图可读出,b植被类型在北坡海拔5000-6000米占比较大,以裸地为主;b植被类型在4500-6000米的南坡占比较大,对应左图有草地、裸地和冰川。在左图中该山南坡b植被以下海拔出现有大面积的灌丛、森林植被。该山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少,土壤浅薄贫瘠,南坡在此高海拔处生长发育植被,这表明南坡极有可能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能够形成草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以水热条件为基础。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分布的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①基带。山麓地区分布的植被(基带),与当地的植被分布一致;②山脚-山顶。从山脚至山顶,气温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差),植被越来越稀疏;③迎风坡、阳坡。迎风坡和阳坡的光照、水汽更加充足,因此同样的海拔时,植被比背风坡和阴坡更加茂盛。同一种植被,可以同时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登曲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为澜沧江的一级支流。流域总体上太阳辐射强,低温干燥。下图示意登曲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山体植被带的垂直带谱,图中①植被带属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②植被带属山地暗针叶林带(①②处于不同坡向)。同时,在有些坡面上,常可看到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中出现条带状的暗针叶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16.推测图中③处自然带是(     )
A.山地季雨林带            B.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C.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D.山地灌丛带
17.在同一山体面上,常绿阔叶林中的条带状暗针叶林最可能位于(     )
A.阳坡的山脊、陡坡处                                        B.阳坡的沟谷、山凹处
C.阴坡的山脊、陡坡处                                        D.阴坡的沟谷、山凹处
【答案】16.D  17.B
【解析】16.根据材料“登曲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为澜沧江的一级支流。流域总体上太阳辐射强,低温干燥”可推测,该流域应地处干热河谷地区,河谷地带气候干燥,降水较少,③处自然带最可能是山地灌丛带,D正确;根据材料图中①植被带属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②植被带属山地暗针叶林带,③处比①②处海拔更低,自然带不可能是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混交林带,BC错误;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无热带植被分布,A错误。故选D。
17.据图,根据所学知识,大果园柏属于常绿乔木,材料强调①植被带属山地常绿阔叶林带,说明①处所在坡为阳坡,②处所在坡为阴坡,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说明山地暗针叶林带指示较为冷湿的环境,故常绿阔叶林中的条带状暗针叶林最可能位于阳坡的沟谷、山凹处,因阳坡的沟谷、山凹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水分条件好,适合暗针叶林生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植被稀疏矮小,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一般情况下,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阴坡由于太阳辐射弱,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植被往往更茂密。
冷杉属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是北半球主要森林树种。下图示意中国冷杉属植物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18.中国冷杉属物种集中分布在(     )
A.横断山区                   B.长白山区                   C.阿尔泰山                   D.秦岭
19.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高山冷杉(     )
A.水平方向向更低纬度移动                                 B.低海拔日趋稳定
C.垂直方向向更高海拔退缩                                 D.高海拔逐渐灭绝
【答案】18.A  19.C
【解析】18.结合物种数量和经纬度,图中冷杉属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纬26°~33°,东经98°~103° 区间,判断出横断山脉为冷杉物种高度集聚区,A正确;长白山区、阿尔泰山、秦岭的冷杉物种较少,BCD错误。所以选A。
19.随着温度的上升,喜冷湿环境的冷杉一部分向北移动,一部分随山地冰川的消融,逐渐向山体上部退缩,高海拔日趋稳定,而较低海拔的山体上的冷杉属植物则灭绝,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冷杉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冷杉属植物发生于晚白垩世,至第三纪中新世及第四纪种类增多,分布区扩大,经冰期与间冰期保留下来,繁衍至今。冷杉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土壤以山地棕壤、暗棕壤为主。常在高纬度地区至低纬度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的阴坡、半阴坡及谷地形成纯林,或与性喜冷湿的云杉、落叶松、铁杉和某些松树及阔叶树组成针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
归一代植被指数能反映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当指数值较高时,表示植被此时很健康。天山东部山脉的北坡2200——2700米处分布一定数量的森林,研究发现,该地区森林上限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相关性不大,而与前一年10月的温度和当年夏季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该地区森林下限树木年轮宽度与气温的关系多呈负相关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20.天山东部北坡森林的主要生长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影响天山东部森林上限海拔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土壤                          C.热量                          D.降水
22.天山东部森林下限地区森林夏季生长缓慢,其原因主要是(     )
A.山间风力大               B.太阳辐射强               C.对流天气多               D.土壤水分少
【答案】20.B  21.C  22.D
【解析】20.由材料可知,归一代植被指数能反映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当指数值较高时,表示植被此时很健康。由图可知,天山东部山脉的北坡的6-8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最高,说明此时植被覆盖度高,具备生长活力,因此天山东部北坡森林的主要生长季节是夏季,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1.根据所学知识,森林上限海拔高度也就是林线高度,主要是受到气温、降水、土壤等因素影响。由图可知,气温与归一代植被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森林上限海拔高度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C选项正确。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同一坡向的光照条件差异较小,A选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明显的土壤特征,B选项错误。山地地区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一般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而“该地区森林上限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相关性不大”,所以降水与森林上限海拔高度关系不大,D选项错误。故选C。
22.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下限树木年轮宽度与气温的关系多呈负相关关系,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少,不利于森林生长,D选项正确。山间风力大影响树木的生长高度而不是生长速度,A选项错误。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对森林生长有利,B选项错误。天山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对流天气多会增加降水,利于森林生长,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在高山,大体上是以发达的亚高山带针叶林为上限,如日本岛根县大山也有山毛榉林。森林界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北半球同一座山,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滇西北的大理苍山位于洱海西侧,是研究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典型山体。研究发现,西坡低海拔地区存在植被逆向更替分布,呈现倒置的垂直地带性现象。下图示意大理苍山东西坡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_
23.推测东坡耕作区原生植被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干热河谷灌丛
24.西坡低海拔地区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现象,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焚风效应                                           B.海拔较低,气温高
C.谷底河畔,风力强                                           D.深居内陆,水汽少
【答案】23.A  24.A
【解析】2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植被分布。大理苍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基带不可能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B、C错;结合材料可知,大理苍山西坡低海拔地区存在植被逆向更替分布,呈现倒置的垂直地带性现象,西坡河谷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干热河谷灌丛,以上为耕作区,在往上为云南松林,而东坡从河谷地区为耕作区,以上为云南松林,据此推断东坡耕作区水热条件较西坡好,由于处于亚热带,因此耕作区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故选A。
24.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结合材料可知,西坡低海拔地区存在植被逆向更替分布,呈现倒置的垂直地带性现象。最主要成因是受地形影响,位于季风的背风坡,出现焚风效应,气流下沉,降水少,A对;从图中信息看,河谷相对高度为低于2000米左右,说明海拔不是自然带倒置的主因,B错;谷底受地形影响,风力不大,C错;该河段会受到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D错。故选A。
【点睛】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云贵高原山势平缓,土层较厚,但是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红土。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腿沙鸡羽毛为沙褐色、布满黑色斑点,双脚长有浓密的羽毛。通常贴地面低空飞行,一般飞行数百米即降落,不迁徙,但游荡。柴达木盆地是其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以盆地盐沼附近生长的小灌木为食,数量稀少,吸引了一些观鸟爱好者的注意。下图为柴达木盆地位置示意图。
_
(1)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对毛腿沙鸡形态特征的影响。
(2)分析柴达木盆地毛腿沙鸡不迁徙的原因。
(3)柴达木盆地曾是古海洋的一部分,据此说明该地盐沼的形成过程。
(4)简述观鸟爱好者拍摄毛腿沙鸡的注意事项。
【答案】(1)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四面环山,海洋暖湿气流难以抵达,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毛腿沙鸡双脚的浓密羽毛可以隔热保暖;植被稀少,荒漠遍布,进化出的沙褐色、布满黑色斑点的羽毛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保护自身安全。
(2)北侧山脉阻挡寒冷气流,冬季气温相对温和;适宜生长小灌木的盐沼面积大,食物较丰富;长期生存在沙漠、戈壁地区,适应性强;长距离飞行能力较弱。
(3)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青藏高原隆起;岩层断裂陷落形成柴达木盆地,留存海水形成高原大湖;地形封闭导致气候变干,蒸发旺盛,盐湖逐步退化成盐沼。
(4)携带好防暑、保暖、防晒等设备;选择水草丰美的地点蹲守;带足食物和饮用水。
【解析】本题以毛腿沙鸡为材料,涉及整体性、地貌形成过程以及旅游注意事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从整体性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地理环境对毛腿沙鸡形态特征的影响,注意挖掘出根本的因素为地形,然后依托地形分析其对气候、植被的影响,以及气候、植被对形态特征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周围为高大山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以晴朗天气为主,昼夜温差较大,毛腿沙鸡双脚长满羽毛可以提高良好的隔热保暖作用;该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毛腿沙鸡以沙褐色、布满黑色斑点的羽毛为主,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能够防御天敌,起良好的保护作用。
(2)柴达木盆地毛腿沙鸡迁徙的原因,主要结合材料信息,从当地的环境、毛腿沙鸡的适应能力、飞行能力等方面作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柴达木盆地北侧有高大山系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流空气难以到达,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柴达木盆地,盐沼面积较大,能够为毛腿沙鸡提供充足的食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腿沙鸡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适应沙漠、戈壁的能力较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腿沙鸡的飞行能力较差,难以远距离飞行迁徙。
(3)结合所学知识,柴达木盆地盐沼位于青藏高原内,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壳抬升,出露海洋而形成,岩层受到碰撞挤压后,断裂陷落形成柴达木盆地,内部留存海水形成盐湖,由于地形封闭导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湖水盐分不断析出,盐湖退化成为盐沼。
(4)观鸟爱好者拍摄毛腿沙鸡的注意事项,主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和毛腿沙鸡的生活习性,从保护自身安全以及拍摄点选择等方面作答。该地日照强烈,应携带好防晒、防紫外线的设备;该地昼夜温差较大,应携带好防寒保暖的设备;选择在水草肥美、食物充足、毛腿沙鸡出没较多的点位蹲守;带足食物和饮用水等生活物资等。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碛是指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而表碛厚度不同会使下覆冰体产生差别消融(薄层表碛促进冰川消融,厚层表碛抑制消融)。贡嘎山(下图)有冰川74条,以山谷冰川为主;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坡较东坡冰川数量多,但冰川总面积较小,平均海拔较高。厦门中学生助手地理研究小组经研究表明,沉降在冰川表面的黑炭、粉尘是贡嘎山表碛覆盖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近30多年来贡嘎山表碛覆盖面积扩张明显,总体上促进了冰川消融;与西坡相比,东坡表碛扩张面积更大。
_
(1)结合冰川分布推测贡嘎山东、西两坡的降水和地形差异,并说明推测理由。
(2)指出同一条冰川中表碛厚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解释表碛厚度不同导致下覆冰体产生差别消融的现象。
(3)推测近30多年来贡嘎山东坡冰川表碛扩张面积大于西坡的原因。
【答案】(1)与东坡相比,西坡降水较少,地形较破碎(或山谷较多)。
理由:东、西坡(同海拔位置)气温条件相近,冰川消融量差异小;东坡冰川面积较大,说明降雪量较多;西坡较东坡冰川数量多,且单个冰川面积小,说明西坡地形较为破碎,多山谷。
(2)特征:越往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或海拔越低,表碛覆盖越厚)
解释:表碛厚度薄,与冰川相比,反射率低,冰川能够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消融速度快;当表碛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隔热作用(或阻断冰川与大气的能量交换),冰川消融速度慢,甚至停滞。
(3)东坡冰川面积较大。东南季风带来的黑炭、粉尘较多;东坡降水多,随降水沉降的粉尘、粉尘较多。
【解析】本题以贡嘎山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贡嘎山东、西两坡的降水和地形差异与表碛扩张影响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西坡比东坡冰川数量多,但是冰川总面积较小,能够体现出西坡冰川分布破碎,由于多为山谷冰川,所以西坡地形较为破碎,山谷比较多。而东西坡由于海拔相同,所以气温条件相似,冰川融化量相似,差异较小,但是东坡的冰川面积比较大,说明东坡的冰川来源比较多,能够证明东坡降雪量比较大。所以东坡降水较多,西坡地形破碎,多山谷。
(2)由于冰川不停地向下消融,导致大量的冰川携带的物质在下游堆积,所以越往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由于冰碛物表面较为粗糙,与冰川相比,冰碛物的反射率更低,所以当冰碛物厚度较薄时,冰碛物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导致冰川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融化速度较快。但是当冰碛物厚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减少冰川与大气的热量交换,起到隔热的作用,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止融化。
(3)可能是因为东坡降水比较多,雨水中带有大量的粉尘,随着降水落到冰川上,并且冰川面积较大,得到降水沉降的粉尘较多,导致冰川携带的粉尘较多,并且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带来较多的黑炭与粉尘,从而导致冰川的冰碛物增加,引起近30多年来贡嘎山东坡冰川表碛扩张面积大于西坡。


  本文标题: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6 自然地理环境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976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976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