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11-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3.异同:

  【合作探究一】根据纵波、横波的传播特点:

  1.当某地地下发生地震时,地面上的人,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分别感受到什么样的震动特点?

  2.当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的逃生和自救?

  3.可否利用地震波进行石油、天然气的初期勘探?

  【过渡】科学家利用纵波、横波从地表向下传递,获得的波速变化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什么启示?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1.34中横波与纵波向下传播的速度变化,说出不连续面的特点?

  2.结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说明不连续面对内部圈层划分的指导意义?

  【小结讲解】不连续面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2.类型:莫霍界面:大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横、纵波速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承转】物理学中声音在不同介质(空气、水、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传播的介质不一样。那么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连续面上下的速度发生突然变化,也正好说明不连续面上下的“介质”存在明显的差别,内部圈层即可按此划分。

  【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描述地壳的范围?

  2.地壳的厚度是否均一?

  2.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海的地壳厚度有什么差异?

  【小结讲解】地壳是指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描述地幔的范围?

  2.试推测地幔的物质状态?

  3.说出软流层与岩浆的关系?推测软流层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联性?

  4.何为岩石圈?

  【讲解】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的板块运动与之有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描述地核的范围?

  2.试推测地核的物质状态?

  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熟鸡蛋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异同?

  【讲解】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密度极大,超强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承转】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地震波的分析出发,得到两个不连续面,进而划分内部圈层结构,其中涉及软流层、岩石圈等地理事物及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内部圈层结构划分搞清楚之后,咱们来探究一下外部圈层结构。

  【合作探究二】多媒体展示图1.36,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照片中主要地理事物。

  2. 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2.思考图中各事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讲解】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使地表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的氧气,形成天气变化。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中作用显著。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过渡】划分外部圈层,了解了各圈层自身的特点,那么各圈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小结讲解】参照图1.35板图,据图讲解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总结】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由地震波分析切入,得到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两个界面分内部圈层结构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后作业】根据本节所学,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框架】

  本文标题:《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sheji/570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sheji/570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