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江苏省旅游名胜_扬州市 泰州市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8-2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中峰上,东邻观音山。建于南朝刘宋 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 年)曾在寺内建栖灵塔,又 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843 年)塔毁,仍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后复为大明寺。这里曾是唐高僧 鉴真居住和讲学之地。现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向 北是山门(内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背后 为海岛,塑观音等群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像。大殿东侧为东苑,后有晴空阁, 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1980 年鉴真塑像由日本来华,首先在大明寺 展出。 【鉴真纪念堂】在大明寺内。鉴真和尚(688—763),俗姓淳于,扬州 人。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起,先后十余年,历经艰险,第六次始东渡 成功,把我国佛学、医学、语文、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 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963 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 时,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 奠基。1973 年纪念堂建成。堂院占地 2.540 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上悬篆书 鉴真纪念堂匾额。中间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碑通高 2.06 米,宽 3 米,正 面刻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撰书的碑文。后面 殿堂,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于漆夹纻塑像。 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碑亭与殿堂两侧回廊长达 80 米,构 成一组单独的堂院。 【法净寺】见“大明寺”。 【个园】在江苏扬州市东关街。据传初为清名画家石涛寿芝园故址,嘉 庆、道光年间为盐商黄应泰修建。园内种竹千杆,因竹叶形如“个”字,故 名。入园门,迎面花坛种竹,竹间立石笋。北面园门上有“个园”题字石额。 园门向北为桂花厅(今称宜雨轩),前植桂树,后凿水池,六角攒尖式小亭 隔水相望。沿北墙建七间楼厅,楼西池边是湖石假山,山上古松,山下曲桥 流水。夏日晴雨,水中倒影多变,有夏山之称。由此山磴道而上至七间楼厅, 再经复廊和小道可达东面的黄石假山。黄山拔地而起,山峰峻峭,山洞上下 盘旋,山间古柏,山顶小亭,山中还有小院、石桥、石室等,气势磅礴,为 江南山石中所少见。此园以竹山闻名,假山迭法,有古山水画南北两派的意 味,构成了个园山林独特的风格。 【小盘谷】在江苏扬州市大树巷内。约建于清乾隆、嘉庆时期,是一座 小庭园。布局紧凑,具有扬州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园以湖石假山为主,山 下有曲洞,绕侗而行,进入一条回廊,尽头紧接山谷。山峰下,水池上,凌 空架一石梁,通向水阁凉亭。厅堂等建筑清雅淡素。山石奇突,从山对面观 赏,似有坐、立、卧、跃等姿态的狮子九只,故名九狮山。假山背后是花墙。 由南向北上下起伏象一条游龙,墙上有各式各样的月洞,可隔墙赏景。水阁 与小轩和大厅毗连,阁侧还有山石花木,阁前临水,白天观鱼,晚上赏水中 明月,别有风趣。为我国著名古典小园林之一。 【无宁寺】在江苏扬州市城北。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建谢司空寺。 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 418 年)尼泊尔名僧佛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唐证 圣元年(695 年)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改今名。后被毁,明洪武年间重 建。清康熙年间曹寅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时,曾受钦命在此设诗局,主持刊刻 《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帝巡游扬 州,曾在寺内建造行宫、御花园和寺前的御码头。御花园内的文汇阁藏有《四 库全书》(手抄本)。现寺内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厢 廊房及方丈楼等。 【文峰塔】在江苏扬州市南门外古运河东岸,为运河入江水道三湾子处。 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 年),仿楼阁式的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 塔基为石筑须弥座,塔身砖建,每层有木构塔檐和平座栏杆,底层塔衣屋檐 伸出较长。塔身砖壁一至六层,平面内方外八角,开四门。内壁上下相错, 重迭呈八角形。第七层内外壁统一为八兔形。塔刹短细。相传唐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讲津传教,在此起航。 【文昌阁】在江苏扬州市城北。原是明代扬州府儒学前面的两座建筑之 一。此阁在文津桥上,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现存建筑是清末遗物。 阁平面八角形,下面台基,三层,木结构。第一层外砌砖墙,四面开门,门 圆拱形。二三两层四周均有木制窗格。阁檐三重,皆圆形、上盖简板瓦。顶 檐为锥形,瓦顶分三节,上为葫芦顶。建筑别致,造型优美和谐。 【四望亭】在江苏扬州市西门街。原为江都县学的文奎楼,后改魁星楼。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建,清重修。八角形,三层,八角攒尖式瓦顶。 底层中央四柱直通第三层,柱间连以横仿,顶部木构为斗八形。底层四面均 有拱门,两面对守,四面通连,拱门与街道对直,衔接成一过街亭。二三两 层八面皆有木槅扇窗。清咸丰三年(1853 年)太平军进入扬州后,曾在亭顶 搭瞭望台。 【古木兰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在江苏扬州市西部。建于唐开成五 年(公元 840 年),原在西门外,南宋宝祐年间移建现址。塔上除少数佛像 外,大部分为清代重修。塔五级六面,全部石建。塔基为须弥座,上面四周 建石栏杆,栏版内分别雕龙、风、牛、马等动物图,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纹。 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 拱形洞门一个,其他各层皆嵌小佛像。石腰檐上均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 角檐戗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翘。塔顶六角攒尖式,上为仰覆莲座和葫 芦形的塔刹,遗型别致。原在古木兰院内,马路拓宽后,位于迎宾路心的绿 化岛中间,与东面的唐代银杏树、文昌阁成一直线,相互遥望。 【史可法祠墓】在江苏扬州市广储门外梅花岭畔,今扬州博物馆内。史 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末抗清名 将,守卫扬州时殉难。养子史德威,曾与史可法一道抗击清兵,因未找到史 可法的遗体,便把其父穿戴过的衣冠葬此。以后扬州人士又于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年),建祠堂纪念。祠和墓相连,通称史公祠。均坐北朝南。东首大 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两株。堂后是墓,墓前有砖牌坊一座,上嵌隶书“史 忠正公墓”石刻,牌坊两旁围以短墙,封土前有墓碑,碑上刻“明督师兵部 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周植梅花、松柏。北壁嵌梅花石刻四块, 左右各辟一门,门上嵌“梅花岭”石额。门外是梅花岭土阜。岭后为晴雪轩, 现称遗墨厅,厅内壁上嵌史可法遗书石刻。西首门内,为祠堂。祠内还有桂 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围墙北面有一大士阜,是古梅花岭,传为史可法 抗清位血誓师处。1979 年 8 月修复时墓坑内未发现人骨残迹,仅有玉带二十 片,确证为衣冠墓。 【仙鹤寺】在江苏扬州市位河路东。传为南宋时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十 六世裔孙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建,明洪武间重建,后多次重修。寺东向,门 前有抱鼓石二,大门院落内有古银杏一株。礼拜殿由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单 檐硬山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二顶勾连搭成。该寺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建筑, 也吸收地方的特点和风格,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合称我 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名寺。 【扬州唐城遗址】在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上。春秋吴王夫差时开始筑“邗 城”,历代相继修筑,至唐时已扩大到蜀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罗城 两部分,两城毗连。子城在蜀岗上,亦称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 罗城在蜀岗下子城的东南,亦称大城,是住宅和商业区。现城址是蜀岗的子 城,平面略呈正方形,为版筑土垣。罗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显。解放后经 多次发掘,曾发现唐代以前在蜀岗兴建的夯土版筑城墙和砖墙残迹,以及唐 代的城砖、瓦当等。在城址内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产工具、随葬墓志、 石刻佛像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扬州城市建筑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现在观音山设有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 【回回堂】在江苏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包括清代中期建立的 清真寺和阿拉伯伊斯兰传教士普哈丁的墓园。据碑刻记载,普哈丁是伊斯兰 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南宋时来我国传教,病逝后葬于今回回 堂。墓为阿拉伯式和中国民族建筑形式相结合的建筑。砖构,平面方形,四 角攒尖式筒瓦顶。四面砖墙,每面各开一拱门。内上部为圆顶,墓在中央地 下,地上有石筑墓顶,长方形迭石,四周刻《可兰经》,间以缠枝花图案。 外壁门上嵌清雍正年间“西域普哈了先贤之墓”石刻。在墓院入口通道内, 立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普哈丁传记的石碑。还有南宋景炎年间和明代 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墓。1927 年在扬州南门外发掘出的元代阿拉伯人墓碑 八块,亦移放于此。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在江苏扬州市区东南角。原系清乾隆时双槐园 旧址,光绪年间为道台何芷舠扩建,故名。园分东西两部分,有游廊相连接。 东部从新门进入,内为八角园门,过小花园即到花厅,北面楠木船厅,又叫 四面厅或玻璃厅。船厅北贴墙一迭湖石假山,山东北角是一座六柱小亭,山 西北是阁楼和半月台,与西边复道廊通连,由假山磴道可至楼台。船厅廊西 还有一门,门额上刻“寄啸山庄”四字,是当年原物。西部水池居中,池北 为七间楼厅,象蝴蝶形态,通称蝴蝶厅。池西湖石假山,峰峦起伏,有小径 直通楼厅,楼旁连以复廊,在水他周围构成了一组环绕山与廊楼的通道,可 登临鸟瞰园景。池东为四角攒尖式方亭,南北筑桥相接。在西假山隐处和池 西南亦各有楼厅一座。是杨州古届林中最晚而又较完整的一座。 【寄啸山庄】即“何园”。 【茱萸湾】现名湾头。在江苏扬州市东北,在隋唐时期,运河由北向南 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隋炀帝三下杨州,都经此湾。唐代茱萸湾是国内重 要港口,又是扬州近郊风景秀丽的水乡,唐诗人姚合诗:“江北烟光里,淮 南胜事多;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 郭,满耳是笙歌。”对此作了生动的描绘。现仍为大运河航船往来要道。 【罗聘故居】在江苏扬州市弥陀巷内。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 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江苏甘泉(今江都)人。清代杰出画家, 是“扬州八怪”画派中年辈最晚的一个。他的作品除人物、山水、花草、梅 竹外,还善于画鬼,所作《鬼趣图》,借以讽刺当世。又能刻印,著有《广 印人传》、《宋草诗林集》、《香叶草堂集》等。罗聘把他在扬州弥陀巷的 住所称为“朱草诗林”。住宅内有大门、花厅、书斋、半亭、长廊、寝室等 建筑,布局紧凑,清雅别致。 【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市北雷塘。隋炀帝杨广曾于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扬州。由于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各地农民纷纷起 义,大业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扬州。初葬在吴公台下,唐武德五年(622 年)江都总管陈棱改葬于今址。日久荒圮。清嘉庆十二年(1807 年)学者阮 元重修并立墓碑,碑心刻“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为当时扬州太守、书法家 伊秉缓所书。 【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原名炮山河, 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 春岭(即小金山)而北,又称长春湖。因此 湖与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清钱塘(今杭 州)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 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它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 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解放 后,逐年修建绿化,由史公祠向西,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 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 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 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 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西园】原名芳圃。在瘦西湖平山堂之西,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筑, 园内山石耸立,古木参天。沿中间的池沼和四周起伏的山岗,散布着各种造 型的亭轩台榭,时隐时现。既有古典园林特点,又有山林野趣,别具一格。 园内还有乾隆的御碑亭和天下第五泉。 【大虹桥】横跨瘦西湖上,是西园曲水通向长堤春柳的大桥。初建于明 末,原是木桥,因桥上的红色栏杆而称红桥。清诗人王渔洋有“红桥飞跨水 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大匆匆”句,形容当时 红桥的情景。乾隆年间将木桥改为石拱桥,象一道彩虹从湖的东岸飞跨西岸, 遂称大虹桥。清代诗人在此做诗作赋,多达七千余人,编成三百卷,并绘有 “虹桥览胜图”。 【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在瘦西湖。四面环水,山和园林都在湖心的小 岛上,是一组依山临水的园林建筑群。现存建筑、假山等大部分为清代遗物。 山顶筑风亭,山上植松柏。山东南麓花墙内有小桂花厅,与之紧连的还有一 座朝东临湖的花厅,内有清书画家郑燮写的一幅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 一天山。”山南麓是琴室,有小桥与对岸徐园相连。在山顶风亭上,可俯瞰 湖景,是瘦西湖主要风景点之一。 【钓鱼台】在瘦西湖小金山之西。有一东西向的短堤直伸入湖中,台筑 于堤的西端,三面临水。平面方形,重檐四角攒尖式瓦顶,四面方门,东、 南、北面为砖砌圆恫,形式别致。原叫吹台,清乾隆帝巡游扬州时,曾在此 台钓鱼,改今名。台前湖面广阔,与对岸莲性寺白塔、五亭桥成鼎足之状, 正好一侗衔桥,一洞衔塔,把远处的景物收入洞内,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图 画。这里是瘦西湖的中心地带,南面还有徐园,西面是凫庄,西北上丘上有 方厅和大桂花厅等,是瘦西湖风景最集中的地方。 【莲性寺白塔】在瘦西湖畔。清乾隆年间建,式样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 塔下筑长方形高台,四周围以栏板,前有小台,小台北面和两侧均筑阶梯, 可以登人。塔位于高台中央,底为砖雕须弥座,上为塔肚(亦称宝瓶),塔 肚上是塔脖子,再上是十三层瘦长的圆圈,称“十三天”,顶上盖圆盘,最 上是铜质葫芦塔顶。此塔用砖砌成,为喇嘛塔的一种形式,因刷白色而得名。 是瘦西湖著名景色之一。 【凫庄】在瘦西湖莲性寺北五亭桥东南。四面环水,仅北面设曲桥与湖 岸连接。庄上筑假山和亭台廊阁,建筑多临水,环以栏杆,可凭栏观赏湖景。 很象浮在水面上的一只野鸭,故称。 【五亭桥】在瘦西湖畔莲性寺旁。因桥在莲花埂上,又叫莲花桥。建于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桥上置五亭,下 列四翼,桥基由十二个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桥身为拱券形,由 三种不同的券洞联合。共十五孔。最大桥孔,跨度长 7.13 米。桥的平面成“廿” 字形,总长 55.3 米,两端为石阶。桥的亭廊,中心一亭,四翼有四亭,亭与 亭之间用廊相连。中亭瓦顶重檐四角攒尖式,翼角四亭单檐,亭上有宝顶, 四角上翘,亭内有天花板。桥基、桥身、桥亭比例适当,造型纤巧。在建筑 艺术上把稳重大方和玲珑剔透巧妙地结合起来。桥下洞孔彼此相连,从里向 外看,每个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 【平山堂】在瘦西湖畔蜀岗中峰上,大明寺西侧。是北未庆历八年(1048 年)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营建。他常在这里宴客、赏景、作诗,坐在 堂内,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栏相平,故取名平山堂。现在的堂屋是清同治 年间重建。平山堂名扬后,人们都把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唐大明寺遗址、 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欧阳修祠等通称平山堂。 【平远楼】在瘦西湖平山堂东南。外围花墙,庭园内有湖石假山,东南 角是清道光帝书“印心石屋”四字的横形石碑。北面是平远楼,楼三层,九 脊板瓦顶。楼下正面有一卷棚廊,二楼迎面槛窗,北面有大门两扇,通向后 院。三楼正面挂“平远楼”三字的横匾。楼为清末遗物,经多次修建,保存 完好。楼上视野开阔,可眺望湖景,远处的景物与楼相平,故名平远楼。 【谷林堂】在瘦西湖平山堂北。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扬州做官时,为纪念 其师欧阳修而建。他常在这里读书、作诗,留下不少描写平山堂一带景色的 诗文。现在的谷林堂为清同治时重建,堂内有纪念他的对联和书画等作品, 环境清幽。 【观音山】在瘦西湖畔蜀岗东峰上。是隋代迷楼的遗址,宋为摘星寺, 明称功德林,亦称功德山。可循石级登山,上有山门、殿宇、楼堂等。观音 堂内原供观音像,因叫观音山。现山上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此山位 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 唐城遗址和瘦西湖名胜,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即指此地。 【欧阳修祠】在瘦西湖畔蜀岗中峰上。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 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任扬州太守时, 常在平山堂宴客、赏景、作诗,留下不少描写平山堂这一带景色的诗文。后 人在谷林堂后建有祠堂,以资崇仰。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祠周饰花墙, 祠前筑假山花台。祠东与鉴真纪念堂通连,西边与西园仅隔一墙,是著名的 游览地。 【熊成基墓】在瘦西湖畔蜀岗中峰的万松岭上。熊成基(1887—1910) 字味根,江苏甘泉(今江都)人。辛亥革命烈士。曾参加光复会。1908 年组 织安庆起义失败,1910 年在哈尔滨谋刺清海军大臣载洵,被捕遇害,葬于此 处。坟土堆,前立墓碑。解放后调查发现。 【日涉园】在江苏泰州市海陵南路 436 号。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太仆陈 应芳的住宅园林,取晋陶潜《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句而命名。 又曰园内有三石笋,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改名三峰园。清末一度叫蛰 园,后为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占有,又叫乔园。此园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南部 凿池迭山构成主景。北面辟有庭园。堂前水池如带,山石环抱;主峰上立三 石笋。以湖石假山为主,具有皴、透、瘦之特色。池上跨小环洞桥及石梁, 过桥入洞,曲折蜿蜒山间,在花神阁遗址前山峰间有古柏桧一株,山巅东边 是半亭,西幽谷上为数鱼亭。堂后还有埂汲堂、松吹阁、因巢亭等。此园的 花木配置,突出古柏,以高松、梅林为辅;山坳水曲多植天竹,庭前栽腊梅 桂树,厅周散植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用花木季节的变化来表示 四季的景色。它是江苏北部最古的园林之一。
  本文标题:江苏省旅游名胜_扬州市 泰州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51/1092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51/10927.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