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二节 地质作用和地貌成因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地质作用 地球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其变化和发展。今天所看到的地球,不过是 它的全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地壳,既受到地球自身发展 的作用而引起变化,又受到地球以外的力量作用而引起变化。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常讲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其实,所谓“稳”和“坚”都是相对的,不 稳和不坚才是绝对的。可以这样说,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块岩石, 能够保持原来样子而一成不变。这种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 壳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由地质营力 引起的。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外动力地质 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 (一)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的热能。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 不断破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夷平。外动力地质 作用主要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等作用。 在温度变化、气体(氧、二氧化碳)、水溶液、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岩 石及矿物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 化作用十分普遍,地表的岩石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这种作用。即使像花岗岩、 大理岩等算是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仍然不免遭到破坏。据研究,花岗 岩在地表经过300~1500年后,风化深度就可达5cm。大理岩也只需经过340~ 1200 年左右,就可完成这一过程。不同种类的岩石,风化速率各不相同。岩 性常是造成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矿物成分复杂的岩石,因各矿物的抗 风化力强弱不一,所以比矿物成分单一的岩石易风化;通常深色的矿物吸热 多且快,因此含深色矿物多的岩石也相对易风化;矿物颗粒细小且呈等粒状 结构的岩石,比粗粒状的和斑状的岩石抗风化的能力要强。除岩性外,岩石 所处环境温度条件和水分状况是影响风化强度的基本控制因子。据记载,我 国汉朝的虞翊,在甘肃南部疏竣河道时,曾将堵塞江中的礁石用柴烧得滚烫, 后再“以水灌之,石皆罅裂。”说明古人对岩石因冷热变化而破裂是早有认 识的。 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冰川、风等处于运动状态的外营力对 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等的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岩石经风化和剥蚀后, 其产物大部分被流水、海浪、冰川、风等搬运,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作用,则 称搬运作用。剥蚀作用与搬运作用是紧密相连的过程,而且是由同种营力进 行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显然的分界。有剥蚀就有搬运,有搬运就能使剥蚀 更趋活跃。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又称侵蚀作用。在自然界的各种剥蚀动力中, 河流的侵蚀作用是一种最广泛、最强烈的作用。当河水流动时,以本身的动 能对河床底及河岸两侧的岩石进行着冲击;由河水携带的岩石碎屑,对河床 和两岸岩石进行撞击、摩擦,两者都对岩石进行着机械破坏,导致河槽加深, 河床变宽。另外,河水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溶液,它可以溶解河床底部及 两岸岩石,造成对岩石的化学破坏。河流侵蚀作用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河流所 具有的动能,动能愈大,侵蚀作用就愈强,而河流的动能又受河流流量和流 速的影响。河流又是地表最重要的搬运动力。河流搬运力的大小主要由流速 控制。流速大,水流的动能也大,搬运力就大。山区河流在洪水期间的流量 和流速猛增,具很大的搬运力,所以在山间河谷溪流中,常可见到直径大于 1m 的巨砾。海水的运动(海浪、潮汐、洋流等)能对海岸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据测定,一般状况下,海岸每平方米所受到压力达 1~3t,遇风暴巨浪时, 最大压力可达每平方米 20~30t。海岸岩石受强大压力的不断冲击,最终将 破碎崩解。海水冲蚀作用的产物以及由河流搬运而进入海洋的各种物质,都 随海水的运动而被搬运,其中波浪是海水搬运的主要动力。 此外,湖水、风力、地下水、冰川的剥蚀与搬运对地表形态的演化都起 着重要的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后,因条件变化(如流速、风速降低,冰川 融化等)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一般地说,大的石块, 流水不易搬运,往往堆积在河流上游或就地堆积,小的砂粒就远离“家乡”, 沉积到河流下游。因此在一条没有支流或没有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流中,从上 游到下游,会出现沉积物按大小、轻重不同呈带状分布的现象。在同一地点, 沉积物从下到上也会出现不同大小和轻重颗粒的分选现象。同样的道理,一 般在海洋近岸带沉积较粗粒碎屑,一些较细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离海岸 较远的地区。在近岸带沉积的砾和砂,经海浪的长期作用及颗粒间的互相摩 擦和碰撞,亦具有良好的磨圆度。风力搬运的沉积物,也具明显的分选性, 在顺风方向上的分布具有粗细明显的分带现象。至于可溶物质及肢体物质的 搬运,在一定条件下(浓度达到过饱和、不同电荷的中和等)会沉淀析出, 形成盐类沉积物或铁、锰、硅等胶体物质的沉积。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 当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会析离出来形成地下水化学沉积物。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即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所 谓内能,主要指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重力作用 形成的重力能。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1.地壳运动 大地从来没有安静过,但人们平时却并不感觉到这点。正如古希腊学者 亚里士多德所说:“地球的变化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是很缓慢的,因此, 简直注意不到它的变化。”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我们有可能依靠精密的 仪器,测量出地面起伏的微小变化。测量的结果证实了地壳既有升降运动, 还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方向的运动。例如从晚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山从古 地中海升起,上升幅度达七八千米,而同一时间,江汉平原地区却表现为缓 慢下降,沉积了近一千米厚的沉积层。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使我们 清楚地看到红海和亚丁湾两侧的海岸极其相似,简直可以吻合起来。据测量, 红海正以每年 1.5cm 的速度加宽着。从东非大裂谷在 2 500 万年前形成至今, 裂谷的宽度平均已扩展了 65km。如果我们把东非大裂谷加宽的速度定为每年 1 厘米的话,再过 5 000 万年以后,裂谷的宽度就是 565km。裂谷以东的大 片土地,就跟非洲大陆分离了。 2.变质作用 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当所处的环境改变时,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和 结构、构造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以建立新环境下新的平衡,这样的变化, 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温度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其 主要作用是促进矿物重结晶,使颗粒变粗和增强物质的活动性,也使原来的 矿物发生分解或化合,形成新的矿物。除温度外,压力也是引起岩石变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气水溶液(热液),当其在岩石 的孔隙或裂隙中渗流时,可将某些组分带入或带出,从而形成新矿物,使岩 石发生变质。当然,温度、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均属外因,原岩 的成分和性质则是变质的内在因素。人们喜爱的首饰中的红宝石和蓝宝石, 是色彩美丽而透明的刚玉矿物,它主要是在高温和富铝缺硅条件下形成的变 质矿物。 内动力地质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阐述。 二、地貌成因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内动 力地质作用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 势发展;外动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平地表的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 发展。这种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贯穿在从地球形成以来的一切地貌演化过 程中。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岩石和地质构造。不同种类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 物成分、不同的结构构造、不同的颜色,因而就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侵作用 的能力。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抗蚀性也不相同。地质构造形态对 地貌形成与发育有重要影响,这体现在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上,许多地貌发 育与构造线(褶皱轴、断裂带等)相一致或部分一致。特别是流水地貌,更 易于适应各种构造形态。 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不断变化发展。各类洞穴、各种象形石景、各 地奇峰怪石……,都将随时间推移而改变自己面貌。 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形 成的地貌,则有沿纬向呈水平分布规律和沿山地呈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 布规律与一定的气候条件有联系。各个气候带或气候区都有独特的外力作用 方式和一定的外力作用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组合。以内动力地质作用 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壳构造运动的方向 以及时间有一定的联系。地貌类型包括大陆形态和海底形态两大部分。大陆 形态,从大范围来说,包括山地、平原和盆地三大类。山地又可根据其形态 或成因进行分类。例如按山地的形态,即按高度可将山地分为高山(绝对高 度>3500m)、中山(绝对高度 1000~3 500m)、低山(绝对高度 500~1000m) 和丘陵(绝对高度 200~500m)。按山地的成因可将山地分为由地壳运动形 成的褶皱山、单面山、断块山;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火山;以及经 长期切割而形成的山原等。平原也可根据绝对高度和成因进行分类,例如按 高度将平原分为低平原(海拔高度 0~200m)、高平原(200~600m)、高原 (600m 以上)及洼地(海平面以下);按成因则分为剥蚀平原、侵蚀平原、 堆积平原、岩溶平原及构造平原等。
  本文标题:第二节 地质作用和地貌成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5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58.html

    标签:地质作用地貌成因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