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5)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元代以后传入内地的棉种,由于气候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变异,多 年生型树棉逐渐被淘汰,一年生型草棉种植逐渐扩大。明以后所谓木棉大多 专指草棉。元时植棉和棉织业产地除传统的闽广地区外,还有太湖流域、江 西、两淮、陕西、河南、山东、四川等。以太湖流域的松江府最为发达。著 名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即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年轻时曾流落到 海南岛,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故乡,向当地人民传授 “造捍、弹、纺、织之具”以及织造各种彩色鲜艳、花纹斑烂棉织品的技术。 “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不久乌泥泾镇的产品名闻天下,成为 长江下游棉纺织业中心。
  元代植棉业和棉织业推广如此之快的原因可能有 三:一是南方人口骤增,尤其是江南富有阶级人口增加,而蚕丝生产量有限, 不能满足需要,促使闽、广、滇、川的植棉业向北传播。二是种植棉花虽较 育蚕为易,但棉花加工工序和织造技术比较复杂,12 世纪以前工具比较落 后,生产效率低,故很难推广。元初黄道婆从海南岛传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 改进了捍、弹、纺、织等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棉织业的推 广。三是棉织品的优点是质地柔和,穿着舒服,价格又比丝质品低廉。“人 无贫富皆赖之”(丘浚《大学衍义补》),所以当技术问题解决后,很快就 发展起来。 明清时棉花种植和棉织业普遍发展。
  其主要表现:一是地域上的扩展, 植棉业“乃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棉织业已进入河北平原,同时在 各地农村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二是应用上逐渐取丝、麻而代之, 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 明洪武初即下令推广棉花种植,凡民田 5 亩至 10 亩者,桑、麻、木棉(即 草棉)各半亩。10 亩以上加倍。并规定棉花为农业税征收对象。于是在洪武、 永乐年间,棉花“遂遍于天下,其利殆百倍于丝、枲(即麻),自此而天下 务蚕者日渐以少”(《乾隆湖州府志》)。
  明清时期植棉业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①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北方区。 包括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 5 省。明代山东、河南 2 省产棉量最 丰富,冠于全国。而清代则北直隶有很大发展。山西、陕西次之。②秦岭、 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数省。其中以 南直隶松江府产棉最富。湖广、浙江稍次,江西又次之。长江三角洲南岸的 松、苏、常 3 府和北岸的泰州、海门、如皋都是重要产棉区。③华南、西南 地区。包括两广、闽、川、滇,这里是最早植棉区,但在明清时产量不高。 明清时棉织业产地主要分布在 10 个省区: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 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明制为准)。太湖流域的苏、常、 松 3 府是全国棉织业中心。尤以松江府所产最为精良,不仅销行全国,还远 销日本,号称“衣被天下”。苏州府 7 县均产棉布,嘉定、常熟最盛。嘉定 布远销蓟、辽、山、陕,常熟所产售于齐、鲁地区。常州府五县以无锡所产 为他邑所不及。境内机杼之声遍及村落。浙江湖州、嘉兴的棉织业规模也相 当可观。北方诸省中河北的保定、正定、冀、赵、深、定诸府州的棉织业也 很发达。明时肃宁之布在产量上相当松江的 1/10,质量上“几同松之中品” (明王象晋《群芳谱》、徐光启《农政全书》)。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1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1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