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水循环与水平衡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6-0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某古城实施“海绵城市”改造,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图为该古城改造前后的部分水环境要素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的改造目标(   )
  A.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       B.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未达标
  C.地表径流总量达标,外排径流总量未达标 D.地表径流总量未达标,外排径流总量达标
2.“海绵城市”改造后,该古城(   )
  A.降水量显著增加    B.蒸发量显著减少    C.蓄水量显著减少     D.下渗量显著增加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变化为:用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减去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的差值除以改造前的地表径流总量,再乘以100%,大约等于80%;同理,计算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外排径流总量的变化约为60%。由此可知,改造后的地表径流总量和外排径流总量均达标(材料信息“根据当地降水、径流和下垫面的特征,设定改造目标为地表径流总量减少75%、外排径流总量减少60%”)。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
  2.据图可知,“海绵城市”改造后地表径流总量显著减少,外排径流总量比地表径流总量大,说明下渗量增加、蓄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多、蒸发量增加,D对,CB错;降雨量前后变化不明显,A错。故选D。
  【点睛】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开可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新途径图为我国某滨海地下水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面关于地表水库与地下水库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均建筑截水坝 ②调节了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③将水储存在峡谷、洼地中 ④水源补给方式相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增加地下水库水量的做法,不可行的是(   )
A.人工开挖渗透沟渠引水                            B.增加岩石空隙        C.湖泊等地表水体渗灌      D.利用管井灌注
5.下列关于该地地下水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地表水不连通,不易被污染                  B.防止海水倒灌,提高水质
C.不占用地表面积,移民量小                      D.地下水不易蒸发,增加水量
【答案】3.C    4.B    5.A
【解析】3.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溶洞或建筑地下截水坝截蓄地下水而形成的贮水空间,不一定需要建筑截水坝,①错误;只有地表水库将水储存在峡谷洼地中,③错误;水源补给方式不同,地表水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库是地下水补给为主,④错误;作为水库,都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②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选项,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4.岩石空隙是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分散在岩石中,人为途径是无法增加岩石空隙的,B正确;人工开挖渗透沟渠引水、湖泊等地表水体下渗回灌地下水库、利用管井灌注等,均可增加地下水的水量,ACD错误。故选B。
5.地下水库与地表水连通,A错误;地下水库的优点包括防止海水倒灌,提高水质;不占用地表面积,移民量小;地下水不易蒸发,增加水量等,BCD正确。故选A。
【点睛】大多数用水部门(例如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都要求比较固定的用水数量和时间,它们的要求经常不能与天然来水情况完全相适应。人们为了解决径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问题,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之适应用水部门的要求,往往在江河上修建一些水库工程。水库的兴利作用就是进行径流调节,蓄洪补枯,使天然来水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较好地满足用水部门的要求。
蒸发皿蒸发量是指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它反映陆地蒸发的能力,代表地面最大理论蒸发量。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下图示意淮河流域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地形                      C.风速                      D.空气湿度
7.推测M地年均陆面蒸发量最可能是(   )
A.1280mm                B.1080mm                C.900mm                  D.700mm
【答案】6.D    7.D
【解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较小,西北部蒸发皿蒸发量较大。东南部纬度较低,气温高,且风速较大,理论蒸发量较大才对,故A、C错误;地形对蒸发皿蒸发量影响较小,B错误;由于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导致当地的年均蒸发皿蒸发量较小,D正确。故选D。
7.年均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和降水量制约。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M地位于淮河流域北端,年降水量小于800㎜;同时该区域为外流区,通常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故M地年均陆面蒸发量的值最可能是700mm,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温度高蒸发强;风:大风蒸发强;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强;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基础(干旱地区蒸发强度大,但蒸发量少)。
塔里木河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河流水量减少,大西海子水库下游经常断流。为此政府利用附近湖泊进行生态补水,并设立生态监测断面。左图示意大西海子水库下游生态补水河段及生态监测断面分布,右图为三个监测断面输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生态补水初期,与英苏相比,依干不及麻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趋势较慢的根本原因是(   )
A.距离输水源地较远                                   B.此处输水量较少
C.生活生产用水量大                                    D.地表径流下渗多
9.生态补水对受水区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流域降水增加        B.流域蒸发减弱        C.地下径流增加        D.流域下渗减弱
【答案】8.A    9.C
【解析】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依干不及麻位于河流下游,英苏位于河流上游,依干不及麻距离输水源地较远,地下水受河流补给变化较慢,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趋势较慢,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依干不及麻生态补水初期输水量大于英苏,B错误;无法判断两地生活生产用水量的差异,C错误;地表径流下渗多,会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趋势较快,D错误。所以选A。
9.塔里木河流域降水少,生态补水初期会导致下渗增加,地下水位逐渐上升,蒸发增强,C正确,BD错误。对于流域降水量影响较小,A错误。所以选C。
【点睛】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逐步提高,有必要在污染源治理基础上增加生态补水措施,提高水体流动性,加大水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增强水环境改善效果。
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区的某尾闾湖(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于20世纪末因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而干涸,后经生态补水逐渐恢复生机。下图为运用水平衡原理构建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图,图中数字为各环节的年均水量(单位:m3)。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生态用水估算模型,为保持该尾闾湖湖面的基本稳定,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至少需要约(   )
A.1.03亿立方米        B.1.17亿立方米        C.77.14万立方米      D.59.68万立方米
11.该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使周边地区(   )
A.气候趋于冷湿        B.地下水逐渐下降    C.农业用水增加        D.盐尘暴频次减少
【答案】10.A    11.D
【解析】10.该湖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湖,若湖面保持稳定,结合图示模型,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湖面年均蒸发量+湖泊年均下渗量-湖面年均降水量=1.04亿+8.73万-68.41万≈1.03亿,A正确,B、C、D错。故选A。
11.沙漠地区的尾闾湖逐渐恢复,湖水位会逐渐增加,周边气候会湿润,对热量影响不大,不会明显变冷,A错误。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面上升,地下水位会随之升高,B错误。该湖为咸水湖,湖水不适宜灌溉,C错误。尾闾湖应该是咸水湖,冬季湖床部分出露,盐分会被大风吹走形成盐尘暴,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水面变大,盐尘暴频次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在内陆区域,河水不能外泄,常在河口低洼处停蓄起来成湖,属于内陆湖和非排水湖。又有停蓄湖之称。湖水靠蒸发排泄,盐分集中、多为咸水湖和盐湖。入湖水源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长江流域某河段受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影响,2015年枯水期最低水位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该河段及河段内2个水文站的横断面(河床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2.造成该河段枯水期最低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库蓄水        B.河段蒸发加剧        C.河流下切侵蚀        D.流域降水减少
13.上游水库建成后,该河段枯水期沉积物颗粒数量变化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多、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增强       B.减少、河床变深,与下游高差减小
C.减少、水量增加,侵蚀作用增强               D.增多、水量减少,沉积作用增强
【答案】12.C    13.C
【解析】12.读材料结合图形可知,长江流域某河段受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影响,图中看出无论是a横断面还是b横断面,2015年相较于2002年河床均有不同程度加深,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降低,从而造成该河段枯水期最低水位下降,C正确;枯水期时水库应主要处于放水状态,A错误;蒸发和降水多少取决于气候条件,2015年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故不是导致水位低的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
13.水库修建后增加了库区以下河段落差,水流速度加快,加上枯水期水量较建坝以前增加,侵蚀作用增强,沉积作用减弱,河段内沉积物颗粒数量减少,C正确,AD错误;受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影响,河流下切侵蚀,河床加深,这样使本河段与下游高差减小,会导致往下游的水流速度减缓,从而促进泥沙淤积,沉积数量应该增多,B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上游河段修建水库能够在丰水期拦截来水,在枯水期将拦截的水量释放。由于水库在枯水期防水,会使得水库及下游河段径流量增加、流速加快、侵蚀能力增强。
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域狭小,无法在陆地上找到较大的蓄水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为此,新加坡通过建设滨海堤坝,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雨水汇入海湾,使其中海水逐渐被替换为淡水,从而缓解了淡水资源短缺。下图示意新加坡滨海堤坝位置。读图,完成问题。

14.从水循环角度看,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弱                  B.降水量小               C.下渗量小               D.地表径流少
15.新加坡在海湾处建设滨海堤坝的主要影响是(   )
A.降低河流泥沙含量                                   B.打破不同纬度热量平衡
C.加剧河道弯曲程度                                    D.造成海湾生态环境变化
16.滨海堤坝建成后,堤坝外围海域海水主要变化是(   )
A.盐度增大               B.密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潮汐规律改变
【答案】14.D    15.D    16.A
【解析】14.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蒸发很强,但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A、B排除。新加坡虽然降水多,但国土面积狭小,无大河,存水条件较差,导致了水资源非常匮乏,D符合题意。下渗量少,会使得地表径流量大,不是淡水匮乏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因此排除A、B、C,选择D。
15.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得,新加坡在海湾处建设滨海堤坝对于降低河流的泥沙含量影响较少,反而会造成泥沙在河口淤积,增加河口泥沙含量,故A排除;建设滨海堤坝对于小区域影响较大,对不同纬度热量平衡影响较小,故B排除;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滨海堤坝对河道的形态影响较小,故C排除;建设滨海堤坝,能够阻隔海水与淡水的沟通,导致入海口的生态环境变化,故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16.滨海堤坝建成后,雨水和河水被隔绝在堤坝内,堤坝外围海域海水汇入淡水减少,盐度升高,故A正确;堤坝外围海域海水汇入淡水减少,海水盐度升高,密度也升高,故B排除;该措施对海水的温度与潮汐规律影响较小,故C、D排除。因此排除B、C、D,选择A。
【点睛】新加坡因纬度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且因为纬度低,气温高,气流对流强烈,所以导致对流雨多。因此降水量大,河流主要是雨水补给。
我国西北地区有诸多大型闭合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它们形成各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转化是区内水资源循环的基本方式,并使得水资源可以多次利用,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但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多,水质越来越差,盐碱度也不断增高。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某内陆盆地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尾闾湖的水资源最终来自(   )
A.高大山体截留水汽                                   B.山间盆地集聚水分
C.冲积平原地下水补给                                D.冲积平原河流补给
18.内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会多次发生转化,图中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在某些内陆盆地,人类的开发利用使最终汇入尾闾湖的地下水盐碱度下降,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   )
A.水量                      B.水位                      C.流向                      D.流速
【答案】17.A    18.B    19.B
【解析】1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陆盆地处于高大山系之间,由于高大山脉对于暖湿气流的截留能力更强,将其转化为山地降水,A正确;而山间盆地的积聚水分也是来自于山脉阻挡后的降水或冰川融水,B错误;冲积平原地表水、地下水最初也是来自于山脉对水汽的阻挡,C、D错误。综上,本题选A。
18.高山冰雪融水下渗,地下水向山麓渗流,遇到不透水层后,沿断层出露地表。①处的地层有裂隙,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②处有断层和不透水岩层,来自高山的地表径流会沿着断层下渗,形成地下水;③④之间分布着不透水岩层,因此向山麓渗流的地下水会在③处出露地表,由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综上,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本题选B。
19.由图文材料可知,尾闾湖的盐碱主要来自地下水,由于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的盐碱一部分在沿途地表通过蒸发析出,一部分流入尾闾湖,导致最终进入尾闾湖的水体盐碱度下降,B正确;地下水盐碱度与地下水水量关系不大,A错误;流向、流速不会使盐碱度降低,C、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点睛】影响湖泊盐度高低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气温变化、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结冰或融冰(雪)、湖区的封闭性等。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径流和降水,通过蒸发支出;当径流量和降水量之和等于蒸发量,湖泊面积稳定;当径流量和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泊面积增大;当径流量和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泊面积缩小。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大,对湖水的补给量增大, 湖泊面积增加;但从长远来看,消融的冰川不断减少,而且随气温的升高,蒸发加剧,湖水的收入小于支出,湖泊面积变小。
(4)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分析材料可知近年来湖泊面积增大,冰川融水是青海湖主要补给水源,此外青海湖还会受到大气将水等补给,湖泊面积增大,说明青海湖的降水量和径流补给增加;降水增加说明气候变湿;冰川融水加剧,河流径流增加,说明气候变暖。故当地气候变温暖、湿润。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题限时集训-水循环与水平衡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179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1798.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