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区域发展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8-0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近些高考地理综合题往往给出具体的文字、图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据相关情境,从自然、人文方面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区域认知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认知区域时还要会从不同的尺度去认识区域,分析区域特征。
2.在备考复习时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区域特征,区域认知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典例在线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省将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三圈两带”,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2:图左为江苏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右为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1)简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比较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在区位条件上的主要异同点。
(3)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角度,说明徐州都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途径。
【答案】(1)差异: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步降低。主要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异: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大同: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
(3)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县城,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促进区域整体城镇化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江苏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城市化、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区域关联性与区域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右图图例可知,苏南城镇化水平高,约为82.3%,苏中城市化水平约为70%,苏北城市化水平约为64.1%,所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步降低。结合已学知识,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一般而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则城市化水平高,所以影响城市化差异的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
(2)读左图,不同点:从位置上看,苏锡常都市圈靠近上海,受到上海辐射带动作用较大,经济实力更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南京都市圈有省会城市政策扶持。相同点: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距海较近,都处在京杭大运河辐射范围内,水路交通便利,且城镇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合理,产业基础好。
(3)结合材料1信息“江苏省将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三圈两带”,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的提示,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角度,徐州都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途径可从地理位置、区际联系、基础设施、核心城市辐射作用等方面分析。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从城乡统筹发展角度:重点发展县城,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角度:加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全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促进区域整体城镇化发展等等。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本专题在考查形式上,多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等呈现信息,侧重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归纳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认真分析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明白区域优势与劣势条件,然后提出整治与开发方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6、保护耕地资源。
二、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1)改造传统工业
(2)发展新兴工业
(3)发展第三产业
2、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推进产业转型(技术)。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措施
1、合理规划城市与城市群
2、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3、加强城市管理,形成城市特色
4、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和三产发展
5、保证进城农民的利益
6、保护城市环境
7、积极发展卫星城,缓解中心城区压力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推进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工业。
3、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业等第三产业。
4、加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引进。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
6、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五、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
1、开源
(1)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
(3)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4)海水淡化
2、节流
(1)节约用水,减少水的浪费
(2)推广应用节水技术
(3)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4)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5)治理水污染
(6)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以水价作为杠杆
六、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
1、开源
(1)植树造林
(2)营造人工速生林
(3)寻找替代品
2、节流
(1)节约使用木材制品
(2)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3)提高木材制品的重复利用率
(4)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变皆伐为伐育结合
七、应对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1、开源
(1)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2)植树造林
2、节流
(1)调整产业结构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
(4)开发洁净煤技术
(5)提高节能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
八、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地位的措施
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环节,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升产业地位呢?
1、提高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
2、培育自身品牌,加强市场营销。
3、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国际技术和营销的交流。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地区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及附近区域图。

材料二库布齐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充足的优势,探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
(3)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实行立体化产业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答案】(1)自然原因:该地气候干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烈;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临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人为原因: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
(2)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淤塞河床,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流沙阻塞河道,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
(3)太阳能电池板有利于削减风力,阻挡风沙;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分析】本大题以库布齐沙漠为材料,涉及荒漠化的原因、影响、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据图可知,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沙漠广布,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且临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加剧蒸发;同时该地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该地区趋于干旱,最终演变成“死亡之海”。
(2)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向黄河大量入泥沙,而大量流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同时会淤塞河床,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流沙阻塞河道,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等。
(3)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应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角度找答案。太阳能电池板有利于削减风力,阻挡风沙;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传统林业发展导向单一,只注重木材生产。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已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下图示意我国某林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有专家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该产业链仍有需要注意或完善的环节。

(1)据图说明林业循环经济相比传统林业经济的主要优点。
(2)说明该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需要注意或完善的环节。
(3)分析许多木材制品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通过造纸业、家具制造业对木材进行深加工,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对“三剩物”及禽畜类粪便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森林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提高经济效益。
(2)采伐区应选择性采伐与育林更新相结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禽畜类粪便、植物枯枝落叶等生产沼气,补充林场生活用能;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业要把好环保关,减少环境污染。
(3)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大规模生产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分析】本题以我国林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为背景,涉及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钢材、铝材、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图中林业循环经济围绕森林资源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了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据图可知,林业循环经济充分利用森林中的光、热、水、土等资源,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实现农业多种经营,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据图可知,林业循环经济利用木材发展造纸业和家具制造业,对木材的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业资源的附加值,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据图可知,林业循环经济对采伐和加工过程中的“三剩物”回收利用,使废弃物成为下游工业生产的原料,减少资源投入和浪费,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据图可知,林业循环经济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直接将禽畜类粪便用于树木生长的肥料,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和草被植物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些环节没有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应该利用禽畜类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和草被植物生产沼气,为林场提供生活能源,既延长了产业链,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又减少林木砍伐,保护生态环境;林业循环经济是围绕森林资源展开的,因此,要保证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能过度樵采,应该划区采伐,采伐后及时补充幼树;工业生产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发展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业时,要实现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注重环境保护。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钢铁、铝材、塑料、水泥等制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煤炭、铁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大多为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且开发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钢铁、铝材、水泥等在生产过程过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水泥、塑料等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一定的环境问题,例如建筑垃圾占用农田、塑料难降解产生白色污染等。

1.(2023·广东·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栗元草场是贵州遵义的第一大天然草场,草类高大茂盛,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该地年均降水量达1420mm,相对湿度大,雾日多。草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有丰富而奇特的石林景观,周边有泉、瀑等多个景点。近年来,当地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材料二下图为“栗元草场附近等高线地图”。

(1)简述该地发展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2)与内蒙古草原相比,简析该地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3)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简述该地宜采取的措施。
【答案】(1)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平地少;土层薄、土壤贫瘠;当地多雨雾、湿度大,光照不足,对作物成熟不利。
(2)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条件好,产草量大,单位面积载畜量大;当地纬度低,适宜牧草生长的时期长,草场利用时间长,且受自然灾害影响小。
(3)保护性开发并建设草场资源,防止过度放牧;依托科技,引进良种,提高畜牧业产量和质量;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加强宣传,树立旅游品牌;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分析】本大题以栗元草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栗元草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有丰富而奇特的石林景观。结合所学,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平地少不利于规模种植;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贫瘠,作物生长受限;该地年均降水量达1420mm,相对湿度大,雾日多,光照不足,对作物成熟不利。
(2)与内蒙古草原相比,栗元草场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组合更好,产草量大,单位面积载畜量大;纬度低、热量足,牧草生长期长,可供畜牧业使用的时间也更长;远离冬季亚洲高压中心,秋冬季节不易受到沙尘暴、寒潮灾害的影响。
(3)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简述该地应该因地制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对于独特的草场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利用;提高畜牧产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和延长增强畜牧产业链,依托科技,引进良种,提高畜牧业产量和质量,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同时,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建立品牌效应,完善物流运输,加强基础建设等
2.(2023·河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纵贯铁路是连接俄、蒙、中最重要的铁路干线,它由西伯利亚铁路的乌兰乌德站引出,横穿蒙古国,沿线输沙通量较大。蒙古国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系统不完善,蒙古纵贯铁路蒙古段承担了该国境内80%的货运及30%的客运业务。下图示意蒙古国地理位置及该国主要地理要素分布。

(1)蒙古纵贯铁路蒙古段承担了蒙古国境内80%的货运及30%的客运业务,简析主要原因。
(2)说明蒙古纵贯铁路沿线输沙通量较大的原因。
(3)请你为降低蒙古纵贯铁路沿线输沙通量献计献策。
【答案】(1)蒙古国经济相对落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完善;铁路运输成本低,较少受气象、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蒙古纵贯铁路蒙古段连通蒙古国主要经济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蒙古纵贯铁路蒙古段北接俄罗斯,南通中国,可以与他国互联互通等。
(2)土地沙化严重(或多荒漠);处于太平洋和北冰洋水汽影响的交错地带,气候波动剧烈;春季多风且干旱,易发生强烈风蚀等。
(3)退牧还草,治理草地沙漠化;加大技术投入,建设防沙、阻沙工程;封沙育草,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分析】本题以蒙古纵贯铁路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主要的交通方式,常见的自然灾害,荒漠化的成因与治理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蒙古国经济相对落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完善,铁路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成本低,较少受气象、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能够稳定的维持客运和货运;蒙古纵贯铁路蒙古段连通蒙古国主要经济区,具有较广的经济腹地,客货运输需求量大;蒙古纵贯铁路蒙古段北接俄罗斯,南通中国,可以与他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2)蒙古深处内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处于太平洋和北冰洋水汽影响的交错地带,气候波动剧烈;春季多风且干旱,土壤易发生强烈风蚀等,造成土地沙化严重(多荒漠),这就提供丰富的沙源,加之大风天气(风速较快),使得蒙古纵贯铁路沿线输沙通量较大。
(3)从生物措施角度分析,封沙育草,恢复被破坏的植被;退牧还草,治理草地沙漠化,减少过度放牧,建设人工草场;从技术措施角度分析,加大技术投入,建设防沙、阻沙工程;从环保措施思考,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2022·天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拉滩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131万立方米。当地太阳辐射量丰富,近年来,建成了数十个光伏产业园。光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植被不断恢复。下图为塔拉滩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为保证塔拉滩地区发电的稳定性,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探索出了“水光互补”项目——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并网发电。
(1)从地形与气候的角度,指出塔拉滩地区适宜建设光伏发电站的原因。
(2)分析光伏产业发展有利于塔拉滩植被恢复的原因。
(3)简述塔拉滩光伏产业和龙羊峡水电站的互补作用。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光伏资源丰富;气候干旱,晴天多,降水少,光照时间长;位于高原地区,地势开阔,土地充足,适宜大规模布局光伏电站。
(2)太阳能电池板阻挡气流运动,减弱风沙;太阳能电池板遮挡光照,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被恢复;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利于植被保护。
(3)塔拉滩光伏产业,改善植被和生态环境,降低风沙对龙羊峡库区的淤塞;光伏电站可在河流枯水期弥补水电发电的不足;龙羊峡水电站在夜晚或阴雨天弥补光伏发电的不足,提高电网的供电稳定性。
【分析】本大题以塔拉滩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沙漠化以及发电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应用、沙漠化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以及提炼材料信息加以运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区域协调发展的地理学科认知和素养。
【详解】(1)由题中图中塔拉滩地区稀疏的等高线可知塔拉滩位于地形平坦开阔的区域,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光伏发电站大规模的建设;塔拉滩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大气中云量较少晴天较多,降水少,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光伏资源丰富,符合光伏发电站建设条件。
(2)由材料“近年来,当地建成了数十个光伏产业园”可知,当地光伏发电的面积巨大,众多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弱高原季风的运动速度,从而减弱风沙对土地的侵蚀,减弱风沙对植被的破坏;当地为高山高原气候,属于干旱区,降水少,光照充足,蒸发量大,面积巨大的光伏发电设备可对地面遮阴,起到减弱蒸发的作用,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被恢复;当地土地沙漠化跟当时经济发展落后,能源结构简单有关系,光伏发电站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植被砍伐,有利于植被保护。
(3)光伏发电站可以改变塔拉滩能源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也有利于对风沙的控制,改善龙羊峡库区的流沙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塔拉滩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但光伏发电站受制于当地的天气状况,当地在夜晚或阴雨天时,光照会有不稳定的情况,而龙羊峡水电站稳定的电力输出,就可以弥补塔拉滩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提高电网的供电稳定性,实现互补。
4.(2022·重庆·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锡林河属于内蒙古草原典型内陆河,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全长268千米,自东南流向西北,最终自然消失在查干诺尔湿地。锡林河流域以高平原为主,多种地形地貌共存;流域内植被以草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9%。调查发现,锡林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下图示意锡林河流域概况及流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

(1)概括锡林河流域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
(2)分析锡林河流域M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峰值区形成的原因。
(3)请你为遏制锡林河流域土壤有机碳流失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分布都具有块状和带状分布特点(或者分布不均);流域南部边缘、东部以及东北部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北部、西北部以及中南部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
(2)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水分相对充沛,植被覆盖度较高;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地表残积物积累较多,减少了有机碳的流失并利于积累。
(3)划区轮牧,控制载畜量;通过播种等形式恢复草原植被;土壤有机碳流失严重地区禁止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分析】本大题以锡林河为材料,涉及土壤,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可知,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分布不均匀;流域南部边缘、东部以及东北部土壤颜色更深,有机碳含量较高,北部、西北部以及中南部颜色更浅,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
(2)该地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区,降水较多,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河流上游,深林茂密,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对土壤破坏小,地表残积物积累较多,有机碳积累多。
(3)该地区过渡放牧,加剧土壤水土流失,因此可以划区轮牧,控制载畜量,保护草场;减少土壤水土流失,要保护植被,可以通过播种等形式恢复草原植被;该地区过渡放牧,严重地区可以禁止禁止放牧;该地区气候较干旱,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保护植被等。
5.(2021·陕西安康·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拥有4000多千米的国境线。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状况不仅关系着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保持加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下列两图分别为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图和包头及其附近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略图。

(1)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状况会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的原因。
(2)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评价包头成为我国重要钢铁工业中心对当地发展产生的影响。
(4)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现状,为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试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多大风天气且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沙源广布,易形成大范围沙尘暴;该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我国的正北方,处于冬季风的上风向,发生沙尘暴时对下风向我国大片国土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对邻近的华北、东北、西北影响较大。
(2)煤、石油、稀土、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广,且地价低;国家政策支持等。
(3)利: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弊: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交通、能源压力;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4)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等。
【分析】本题目以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状况会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内蒙古自治区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亚洲高压,冬季、春季多大风天气且集中,沙尘天气多;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沙源广布,易形成大范围沙尘暴;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我国的正北方,处于冬季风的上风向,发生沙尘暴时,对下风向我国大片国土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影响范围大,尤其对邻近的华北、东北、西北影响较大。
(2)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有煤、石油、稀土、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原料、燃料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广,且地价低,成本低;国家政策支持等。
(3)包头成为我国重要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影响是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钢铁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利影响是钢铁发展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原料产品运输会加大交通、能源压力;钢铁工业发展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4)为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等。
6.(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福建省长乐市宽阔低平的滨海平原上,因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面积约80km2的海岸沙丘,它自闽江入海口向南绵延约50km,大致呈条带状平行海岸线分布。这里也是福建省三大风沙活动区之一,一年中东北风盛行,历史上的周期性气候变化影响该地风沙活动强弱。
层理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时,由于地质作用的差异而显示出的层状现象。研究层理构造有助于认识地层的形成环境。科考队员在海岸沙丘东南部选择一地进行采样,通过沉积剖面考察福建省长乐市滨海平原海岸沙丘沉积构造时发现,经历数百年的海退,该地沙丘有明显的上、下两层不同沉积构造,上部沉积层呈交错层理,下部沉积层呈平缓的波状层理。

(1)据材料说明长乐滨海地区形成大规模海岸沙丘的自然条件。
(2)指出要绘制出上图采样点沙丘剖面图,在采样点考察中需要测量的信息。
(3)近年来,海岸沙丘呈现逐渐向陆地移动的趋势。为防治该地风沙对耕地的危害,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闽江带来的大量人海泥沙,被向南运动的沿岸流带到该滨海地区形成沙滩;东北向的向岸风将海滩泥沙吹向陆地,堆积形成海岸沙丘;滨海地区平坦开阔,为大面积沙丘提供分布空间。
(2)①确定采样点剖面线的方向;②量算采样点剖面长度;③测量沙丘表面的高程;④多点测量上部交错层理的沙层厚度数据;⑤计算上部交错层理的倾斜方向和角度;⑥测量下部波状界面的深度数据。
(3)加强闽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泥沙来源;植树种草,营造农田防护林带;设置沙障等工程性措施固定沙丘。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长乐市滨海平原的沙丘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及地貌形成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沙丘形成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沙源,一个是动力。从沙丘形态来看,图中海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砂质海滩,一种是海岸沙丘,沙源最有可能来自于闽江,动力包括风力和洋流。由图中沿岸流流向可推知,闽江的泥沙被向南运动的沿岸流带到滨海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沙滩,再结合上题中的东北风,为向岸风把沙滩的泥沙吹向陆地,堆积成为海岸沙丘;滨海地区地势平坦,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右图坐标量和分层信息不难发现,绘制该沙丘剖面图,在采样点考察中需要进行剖面的确定(方向和长度等),测量剖面采样点高程,“上部沉积层呈交错层理”,可知需要测量不同沙层的厚度,测量不同沙层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以及采样点距海面水平距离,只有通过测量获取这些数据,才能完成该图的绘制,进而分析不同沉积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3)沿岸沙丘向陆地移动容易吞没农田和居民区,防治措施包括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的就是影响沙丘,即从沙源入手,加强闽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减少泥沙来源,扼制沙丘的增长;被动的措施可以在农田建设防护林带,设置一些沙障等固沙工程,减轻风沙的侵害。
7.(2022·河南洛阳·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勐腊县由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边境县转变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合作节点,其产业由以橡胶种植为主转变为以跨境贸易、边境旅游为主。随着开放进程的提速,跨境贸易、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兴。目前,勐腊县拥有磨憨、关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等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平台。“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老铁路于2021年12月建成通车,在勐腊县设置客货火车站,使其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下图示意勐腊县地理位置。

(1)分析改革开放前,勐腊县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2)指出勐腊县产业演化的主要表现。
(3)说明勐腊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中南半岛国家可能开展的国际合作。
【答案】(1)地理位置偏远,受核心经济中心的辐射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不便;文化教育落后,受教育水平低;周边地缘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资本投入等要素严重不足。
(2)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跨境贸易、来料加工发展;由跨境旅游及由此产生的产业集群、企业网络、服务业多重发展。
(3)热带农业技术;口岸通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治理。
【分析】本题勐腊县为材料,涉及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国际合作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勐腊县由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边境县转变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合作节点”可知,勐腊县位于我国边陲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受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发展;以少数民族为主,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周边地区环境复杂多变,对外交通不便,外来的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流入较少,制约了经济发展等。
(2)根据材料信息“其产业由以橡胶种植为主转变为以跨境贸易、边境旅游为主。”可知,勐腊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单一的橡胶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向跨境贸易、边境旅游等工业、服务业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目前……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可知,随着交通等区位因素的改善,导致该地由跨境贸易、边境旅游向产业集聚、企业网络、服务业等多重产业发展。
(3)中南半岛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薄弱,中国可以与其开展热带农业种植技术交流;中南半岛口岸众多,中国可以与其开展口岸通关合作;湄公河由我国流向中南半岛,沿途流经多个国家,可以开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合作等。
8.(2022·重庆沙坪坝·重庆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禀赋,多年来由于国家能源开发需要和本省、市产业结构战略布局的实施,形成煤炭开采与出口单一产业结构。近些年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大同市也将陷入资源型经济困境。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是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伴生资源、废弃材料和工业气体用于化工产品或电力生产。下图为大同市同煤集团循环经济战略路径图。

(1)说明大同市煤炭资源开发对当地的影响。
(2)据图回答,发展循环经济对当地资源环境的意义。
(3)我国现已确定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请列举阻碍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因素。
【答案】(1)有利影响: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当地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矿区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塌陷;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矿渣占地。
(2)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污染物与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资金;环境质量。
【分析】本大题以山西大同煤炭资源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资源开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影响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回答。有利因素:大同地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开发煤炭资源,将煤炭资源外运销售,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的开发,能够带动以煤炭为原料或燃料的相关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推进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煤炭的开采,以及与煤炭有关的各个行业的发展能够给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推动当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煤炭的大量开采,会破坏地表、地下岩层,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采空区的地面塌陷;煤炭的开采、运输以及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烟尘、硫化物等污染物,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洗煤和以煤炭为原料的工业会产生大量废水,造成地表、地下水污染;煤炭的开采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煤矸石,煤炭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煤渣,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2)当地依托煤炭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将煤炭产业链延长,改变了单一开采、燃烧煤炭的生产方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根据材料“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是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伴生资源、废弃材料和工业气体用于化工产品或电力生产”可知,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部分伴生资源和废弃材料,例如煤矸石等物质。对这些物质材料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减少了废气、废渣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当地环境。
(3)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曾经以传统采掘业和工业为主,其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较为有限;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前期资源被开发殆尽,后期发展缺乏创收能力强的产业,其资金不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开发自然资源,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一般较为严重。
9.(2022·湖北荆州·荆州中学校联考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2月17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设算力核心区和数据中心,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
材料二: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其运行和散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冷却水资源。而海底数据中心是将相关设备安装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安放在海底,利用海水的巨量流动对设备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冷却。2021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落户三亚,未来几年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陆续建设海底数据中心。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主要数据中心分布图

(1)分析在沿海地区建设海底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内蒙古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东数西算”将带动哪些产业发展。
【答案】(1)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可提供大量冷却水资源,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大;沿海地区用地紧张,数据中心布局在海底,能节约土地。
(2)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热,会使当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加剧气候干旱;水消耗过大,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淘汰的设备会对大气和水造成污染;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干扰当地生态系统。(任答3点)
(3)IT设备制造、信息通信、基础软件、绿色能源供给、土建工程等(任答3点)
【分析】本题以东数西算为背景,涉及工业区位、产业集聚以及工业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1)由材料”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其运行和散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冷却水资源"可知,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可提供大量冷却水资源;由材料“而海底数据中心是将相关设备安装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安放在海底,利用海水的巨量流动对设备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冷却"可知,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由材料'未来几年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陆续建设海底数据中心"可知,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大;沿海地区用地紧张,数据中心布局在海底,能节约土地。
(2)由材料信息可知,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热,当地气温升高,加大水分的蒸发,气候干旱状况加剧;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水资源消耗过大,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的状况;淘汰的电子设备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结合材料“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其运行和散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冷却水资源”可知,“东数西算”将会带动IT行业、通信行业、能源行业等。
10.(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可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下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之一,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都位于古蜀道要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枢纽地位明显高于省内周边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301家。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城”之一,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肩负的一项重大国家使命,就是要加强对成渝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分析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为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群,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成都是四川省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辐射功能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枢纽地位较高,辐射功能显著;成都以电子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3)城市群内部:加强城市群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增强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流,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核心城市与其他中小城市: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产业方向: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
【分析】本题以“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及相关资料为载体,主要涉及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城市群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成渝城市群地处长江流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因此参与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战略中;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处在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内。
(2)根据材料,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之一,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辐射功能强;成都位于古蜀道要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枢纽地位明显高于省内周边地区,辐射功能显著;根据材料,成都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科技水平高。成都以电子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3)提高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从城市群内部、产业方向、生态建设等三方面分析;城市群内部:可借鉴国际城市群建设的经验,加强城市群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加强城市群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缩短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增强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流,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避免城市功能的趋同;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提升成都和重庆这两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和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产业方向: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成渝城市群内旅游资源丰富,可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生态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1.(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莞依托区位优势(图左),制造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但2008年后多个行业的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当地政府于2014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图右),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与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各环节(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生产系统集成)企业在东莞快速发展。生产系统集成环节技术含量高,企业主要由当地相关企业衍生。

(1)简述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
(2)说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的益处。
(3)阐述工业机器人生产系统集成环节的企业在当地衍生的有利条件。
【答案】(1)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利于各环节专业化发展;利于降低成本;利于技术交流与创新。
(3)本地制造产业具有多样、旺盛的市场需求;本地相关制造产业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提供扶持。
【分析】本题以东莞区域图和机器换人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产业升级,工业集聚和工业区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影响需要结合生产成本和产业链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增强产业竞争力;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东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扩大该地的机器人市场,从而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2)工业集聚的好处需要结合生产成本和信息交流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有利于各个环节生产的专业化,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结合所学可知,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纵向分解并在东莞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生产技术革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结合所学可知,东莞所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制造业类型众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较旺盛;结合材料可知,“东莞制造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产业发展时间较早,制造业基础雄厚,相关制造产业可以为机器人生产提供设备、人才与技术支撑;结合材料可知,“当地政府于2014年开始推进制造产业机器换人,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与搭建服务平台,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各环节企业在东莞快速发展”,说明当地政策与产业服务平台为工业机器人生产提供扶持,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2.(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江苏南有长江流经,现有淮河流经,历史上黄河由此入海;多条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广阔的平原。
(2)江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广东;与广东比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与广东比,江苏GDP最高的城市不及深圳广州,但其它城市GDP水平高于广东。
(3)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详解】(1)河流在下游地区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河水泛滥,河流会寻找下一条河道入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摆动”沉积的区域便形成广阔的平原。
(2)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到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发达程度更高,而广东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江苏南部虽然较北部地区经济水平高。但其集中度不如广东。
(3)江苏南部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而这些转出产业可以最终被苏北承接。不同的地区发挥其区位优势而不是争夺有限的产业资源或者搞同质化,最终才可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3.(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分析】本题以英国为背景,考查了农业区位,湿地开发及产生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来做答。由图中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位于图中盛行西风的北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利于农业耕作。曾经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2)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3)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该地农业开发早,时间长,土地肥力下降,趋于贫瘠,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多;长期的排水和农业耕作,使土壤表层肥沃土层流失,并随水流淤积在排水沟,阻塞排水沟;长期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水资源、土地资源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区域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240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40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