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生物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8-0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题型简介
  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会以某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存特性为背景材料,提供相关的资料,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
  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全面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二、典例在线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龙脑香科树种所组成的龙脑香林是东南亚典型热带雨林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植被,是否具有以龙脑香科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成了判断当地是否存在东南典型亚热带雨林的依据。过去,受制于科考条件,学界曾一度认为云南没有东南亚典型热带雨林。1974年,植物学家带领林业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南部的森林,并在勐腊县发现了大片的以龙脑香科柳安属望天树为建群种的群落,由此确认云南有东南亚典型热带雨林。2022年6月~7月,我国林业专家在云南红河州南部的元江河谷发现一片残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热带湿润雨林,远较云南其他地区的热带雨林高大。图示意云南勐腊县和元江的位置。

(1)与海南岛相比,说明制约云南典型热带雨林生长的自然条件。
(2)云南热带雨林多呈现不连续的斑块状分布,试分析原因。
(3)简述元江河谷地形对热带湿润雨林形成的积极作用。
  【答案】(1)纬度较高,且平均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地处内陆,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弱,冬季温度偏低;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小,降水量较小。
  (2)地形起伏较大,适宜的生境不连续:受人类活动干扰,分布破碎。
  (3)便于夏季风顺河谷深入,带来丰富的水汽;地形较封闭,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失;河谷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力高,利于热带湿润雨林的生长。
  【分析】本题考查云南不利于典型热带雨林生长的自然条件、云南热带雨林多呈现不连续的斑块状分布的原因、元江河谷地形对热带湿润雨林形成的积极作用,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与海南岛相比,云南不利于典型热带雨林生长的自然条件主要从热量不足和水分不足两个角度分析。相较于海南岛,云南的纬度更高、且地处高原上海拔更高,这导致当地热量条件相较于海南岛要差;水分条件上,当地地处内陆、受海洋气团的影响小,降水量较少。
  (2)云南热带雨林多呈现不连续的斑块状分布与地形复杂有关,人为原因与人类活动的破坏有关。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上,地形较为复杂,适宜热带雨林连续生长的环境不连续;同时,热带雨林的不连续分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元江河谷地形对热带湿润雨林形成的积极作用主要从热量更高、水分条件更好、土壤较肥沃等方面分析。河谷地形有利于暖湿空气深入,带来充足的热量和降水,促进雨林的形成;且河谷地区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利于热带湿润雨林的生长。

三、解题技巧
  生物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的生长习性、特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痴关系、区城生物多样性分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
  一个区域生物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索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因此区域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分析,重点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索养,只有对区城内的地理要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很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一)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植被与地形
  ①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地形通过影响热量、光照、水分、土壤而影响植被。一般山地与平原比,山地气候复杂,植被丰富;从热量条件看,多数植被喜光,阳坡植被较茂盛。从水分条件看,迎风坡和阴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以形成深厚土壤,山谷往往土层深厚,山谷植被较山坡好。
  ②植被对地形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
2、植被与气候
  ①气候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光、热、水、风等影响植被种类、数量、分布等。不同气候条件形成的植被类型不同。一般风力越大,越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常年受定向风的影响,常形成风旗树,大风的地区植被一般长得低矮以抗风。
  ②植被对气候的影响:植被可降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加湿度;森林可降低风速。
3、植被与水文
  ①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
  ②植被对水文的影响: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含沙量、径流的稳定性,植被覆盖率高可增加下渗,涵养水源。
4、植被与土壤
  ①土壤对植被的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影响植被生长。
  ②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二)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动物的生存受地形(生存空间)、气候、植被(食物)、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1、地形或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动物数量多;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动物数量少;③地形垂直差异大,则气候差异大,动物物种多样;④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①气候多样,则动物多样;②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影响动物生长速度快、数量多;③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④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生物较少。
3、水源:水源的多少和分布影响动物的数量及分布特征。
4、生态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食物来源减少,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生存环境改变,动物减少;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动物数量(增)多。
5、天敌(生物):天敌和外来物种干扰,会导致动物(生物)减少。
6、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动物种类和数量多;②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如破坏森林、草原减少、污染水源等,导致动物栖息地减少,食物减少,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7、动物综述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试卷、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素材等各类教学资源库下载,还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讯!

8、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试卷、教案、课件、教学论文、素材等各类教学资源库下载,还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讯!

9、动物的迁徙(洄游)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现象。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存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保证。
  ①迁徙(洄游)原因:繁殖、觅食、季节变化、自然灾害
  ②通道条件:
  飞行动力(鸟类)、水流速度(鱼类)食物、水源、地形起伏、气温(水温)
  人类活动(猎捕、污染、工程建设等)躲避天敌与自然灾害
  (三)生物多样性
1、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2、组成: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②物种多样性: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
3、重要价值:
⑴ 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使用价值:七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4、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⑴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
⑵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⑶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⑷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5、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3)建立基因库
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4)构建法律体系
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
(四)总结某处某种生物大量繁衍的原因分析
1、足够的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充足的食物来源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3、适宜的气候条件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4、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四、变式训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美国洛基山、澳大利亚大分水岭、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东坡的亚高山带林线以上都有云杉、冷杉组成的带状树林的景观,即树林沿等高线呈平行条带状分布,与盛行风向垂直。研究表明,带状树林的种子来自迎风坡,经风力搬运而来。带状树林的形成得益于适量的积雪,最高处的一排树林形成之后,在合适的条件下,下一排树林发育。下列左图示意带状树林的分布,右图为洛基山带状树林的景观。

(1)除风向和积雪外,指出带状树林形成的其他必要条件。
(2)分析适量的积雪对促进带状树林发育的作用。
(3)说明带状树林向下坡方向逐条拓展的过程。
【答案】(1)山体高度有限(迎风坡的种子能够随风越过山脊);高山带坡度平缓,土壤发育条件较好。
(2)夏季积雪融化可提供水源,满足生长用水;冬季隔绝热量交换,给土壤保温;积雪增强土壤肥力。
(3)种子多来自迎风坡林带(越过山脊)的扩散,最先形成最高处的一排;一排树林形成后,在背风侧风速较弱,且拦截积雪,改善下方树木的生存条件;当有树木枯死或者受干扰倒伏之后,形成开口,种子就能被风吹到下一个林带的位置,下一个林带开始发育。
【分析】本大题以带状树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植被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带状树林的种子来自迎风坡,经风力搬运而来,所以形成带状树林的关键是种子越过山脊传播,因此山体高度必须有限,以便盛行风将迎风坡的种子吹过山脊;带状森林能够定植,说明地形平坦,坡度较小;生长树木需要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土壤发育条件较好。
(2)在夏季,气温升高使得积雪融化,可以为森林的生长补充水源,以满足森林的生长用水;在冬季,覆盖在土壤之上的积雪能够减少土壤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起到隔热保温作用;此外,积雪还能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提高土壤肥力。
(3)结合上题可知,森林的种子来自迎风坡林带,盛行风将种子吹过山脊后,种子先落在最高处定植,经过一段时间后长成一排树林;当一排树林形成后,起到了挡风作用,使得背风侧森林下方风速减弱,同时树林在形成后,能够拦截被风吹动的积雪,改善了下方树木的生存条件,使树木容易存活;当有树木枯死或者受干扰倒伏之后,带状树林形成了缺口,使得盛行风能够将种子吹过缺口,到达背风坡的下一处位置,使下一条林带开始发育。
五、刷模拟
1.(2023·河北唐山·唐山市第十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蔬菜一般指在滩涂或盐碱地上用海水种植的蔬菜。海水蔬菜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绿色安全,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滩涂一般指沿海滩涂,是沿海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潮浸地带。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滩涂面积广,且多为盐碱地。近年来,大丰区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在滩涂上种植海水蔬菜,其生产的海水蔬菜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下图为盐城市大丰区滩涂分布示意图。

(1)分析该市大丰区沿海多为盐碱地的原因。
(2)简析与传统淡水农业相比,利用滩涂种植海水蔬菜的优点。
(3)简述该市大丰区种植海水蔬菜的有利条件。
【答案】(1)地处沿海地区,海水含盐量较高;海水潮汐作用使得盐碱地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维度较低,气温较高,水分容易蒸发;水位季节变化大,也会促进盐碱地的形成。
(2)海水营养丰富且含盐高,无需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污染;利用海水浇灌,节约当地淡水资源;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的功能,能通过脱盐改良盐碱地;通过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赤潮发生等;海水蔬菜好吃、有营养,市场需求量大等。
(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海水蔬菜生长;地处沿海,滩涂面积广布,地势较平坦;靠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先进,市场广阔等。
【分析】本题以盐城市大丰区滩涂分布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盐碱地成因,海水蔬菜优点和农业区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大丰区地处沿海地区,海水含盐量较高,因此土壤的盐分含量较高;海水潮汐作用使得盐碱地周期性出现和消失,增加土壤盐分含量;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土壤水分容易蒸发,增加土壤含盐量;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水位变化较大,导致土壤盐碱化。
(2)结合所学可知,海水营养丰富且含盐高,因此在滩涂地种植蔬菜无需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污染;滩涂地靠近海洋,利用海水浇灌,节约当地淡水资源,减少人水矛盾;海水蔬菜具有抗盐、聚盐的功能,能通过脱盐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结构;滩涂种植海水蔬菜可以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赤潮发生频率;结合材料可知,海水蔬菜不仅好吃、有营养,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市场广阔,经济效益较高等。
(3)结合图片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多种海水蔬菜生长;该地地处沿海,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布,地势较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结合所学可知,大丰区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先进,适合进行海水蔬菜良品研发;该地经济发达,消费能力较强,市场广阔等。
2.(2023·云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竹子喜温湿气候,排水良好的地形,偏酸性的土壤利于竹子生长。图中甲国多红壤,竹林面积约100万公顷,约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5%。该国目前正计划开发400万公顷的草地用于竹子种植。图1为甲国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东非盛行风的季节变化示意图,图3为甲、乙两国首都的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1)比较甲、乙两国首都的降水特征,并分析成因。
(2)说明甲国有“东非水塔”之称的原因。
(3)图中L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附近,为咸水湖,简述该湖的形成过程。
(4)简述甲国竹林面积广大的自然条件。
(5)分析甲国发展竹子种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甲国首都年降水量大,夏半年降水多,降水季节变化大,乙国首都终年干旱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小,成因:冬半年受干燥的东北风控制,两国首都降水均较少;夏半年受暖湿的西南风控制,甲国首都多地形雨,降水量大,乙国首都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高,东非河流多发源于此,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流;区域降水丰富,河湖水量大。
(3)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湖盆;河流汇入形成湖泊;由于L湖属于内流湖,湖水不断蒸发,导致盐分积累,湖水盐度升高。
(4)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沛;地形多山,有利于排水;土壤偏酸性,适合竹子生长发育。
(5)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竹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竹子生长速度快,替代木材作为生活燃料,可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以非洲种植竹子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5道题目,知识点涉及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气候的影响因素、植被的影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甲乙首都降水变化折线图可知,甲国首都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半年降水多,冬季降水,乙国首都降水量小,终年干旱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特征的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差不大,受到相同的季风影响,冬半年均受干燥的东北风控制,两国首都降水均较少;夏半年受暖湿的西南风控制,受地形影响,两地降水产生差异,甲国首都处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乙国首都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2)本题考查“水塔”的成因。被称为“水塔”的区域应该满足海拔高、水资源充足等条件。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国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由上题可知,该国夏季降水丰沛,水量充足,河湖水量大;同时该国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流,故被称为“东非水塔"。
(3)L湖的形成过程主要从湖盆形成、湖泊盐分累积角度分析,L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附近,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湖盆;湖盆地势较低,河流汇入,水源积累形成湖泊;由于L湖属于内流湖,且靠近乙地,结合图3可知,该湖湖水不断蒸发,水源补给较少,导致盐分积累,湖水盐度升高。
(4)竹子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喜温湿气候、偏酸性土壤,耐寒不耐涝。甲国位于回归线以内,地处热带,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太阳高度角大,光热资源丰富,雨水较充沛,气候温暖湿润,满足竹子生长条件;根据等高线可知,海拔在100米以上,有的地区陡峻有的地区平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坡地众多,排水良好;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可知,土壤为偏酸性,适宜竹子生长。
(5)竹子种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等角度分析,借鉴森林的生态效益。竹林生长速度快,用途广,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利于保护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等;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平衡当地的碳氧平衡,对防治全球变暖做出一定的贡献;燃烧效率高,产生的烟尘少,空气污染少,有利于节能环保。
3.(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西北部干湿季分明,干季漫长,易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湿季降水集中,多风暴,典型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也存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该区域可划分出长达1000千米的样带,使其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的“天然实验室”。研究表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纬度变化带来的热量差异。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

(1)简述澳大利亚西北部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天然实验室”的条件。
(2)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热量差异,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推测图示区域南北向植被特征的差异。
【答案】(1)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
(2)地处低纬地区,总体上热量条件较好,南北差异小;自北向南离海岸线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小;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受限,易成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
(3)自北向南稀树草原的树木减少;自北向南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整体降低。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植被分布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澳大利亚西北部该区域可划分出长达1000千米的样带,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内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植被分布典型;西北部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植被保护完好。
(2)澳大利亚西北部纬度较低,地处低纬地区,总体上热量条件较好,澳大利亚西北部热量南北差异小;澳大利亚西北部自北向南离海岸线越来越远,受西北风影响逐渐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小;澳大利亚西北部是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受限,易成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
(3)图示区域自北向南水分减少,逐渐变为沙漠,稀树草原的树木会减少;图示区域自北向南由草原演变为荒漠,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整体降低。
4.(2023·山东潍坊·昌乐二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红托竹荪是贵州特色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喜偏阴湿的环境,高温会对菌丝生长造成危害。当地天然埋棒栽培有季节性,高海拔2—6月栽培,年内收获;低海拔9—11月栽培,翌年3—6月收获。近年来国内个别地区通过工厂化种植,已实现四季栽培。贵州黎平县好菇粮红托竹荪产业示范基地为当地林下经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以“国有企业+公司+基地+贫困户(易地搬迁户)”的模式,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套种红托竹荪,实现“菌林共生,互促共赢”。村民每年初春温度回升后在林下埋菌棒(又称栽培袋,由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组成,并接种菌种),采收后菌棒残渣直接填埋。图示意林下埋棒式栽培红托竹荪(左:埋棒;右:已覆土)。

(1)不同海拔红托竹荪天然埋棒栽培季节相反,试解释其原因。
(2)试解释该种植模式如何达成“菌林共生,互促共赢”。
(3)相比较工厂化竹荪生产,林下种植对当地更具可行性,试解释其依据。
【答案】(1)贵州高海拔地区雾气大,相对湿度高,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温较低,适合春夏种植当年收获。低海拔夏季气温高,冬季较温和,秋后播种,翌年3—6月出菇收获,避免夏季高温对菌体的影响。
(2)林间枝叶茂盛,光照条件适宜;林下的空气湿润,适宜竹荪生长,提高竹荪品质;采收完成菌棒残渣直接填埋,腐烂后疏松土壤,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料;林下种植方式增加了林地土地利用效率;菌林共生,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了林地附加值。
(3)当地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地形崎岖,不适合建厂;林地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有天然的出菇环境;方便实现贫困户就地就业。
【分析】本大题以红托竹荪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体现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对农业种植方式的影响。贵州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同海拔气温存在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贵州低海拔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较温和,结合竹荪生长特点,“低海拔9—11月栽培,翌年3—6月收获”,秋后种植可避开高温天气;高海拔地区雾气大,相对湿度高,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温较低,“高海拔2—6月栽培,年内收获”,可利用热量较充足的春、夏季,避开气温较低的冬季。
(2)本题考查的是农业生产模式影响,要着重解读“菌林共生,互促共赢”的核心在于如何共生相互促进,既要考虑各部分相互影响,思考菌对林、林对菌的有利影响,又要考虑对整体林地发展的影响。对于菌体,林间枝叶茂盛,光照条件适宜,空气湿润,适宜竹荪生长,提高竹荪品质;对于林地发展,采收完成菌棒残渣直接填埋,腐烂后疏松土壤,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料,菌林共生,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了林地附加值。
(3)主要从当地进行工厂化栽培的不利条件,以及进行林下种植的有利条件与影响入手。工厂化栽培需要建厂,比较依赖先进的技术条件与基础设施。该基地为扶贫基地,所在地区山高林密,林地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崎岖,不适合建厂;主要面对对象为易地搬迁贫困农户,林下种植有利于解决因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失业问题。
5.(2022·重庆綦江·重庆市綦江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几内亚岛的动物资源较丰富;从有袋类(多为树栖有袋类)和单孔类到啮齿类都有,且以鸟类众多而闻名于世。该岛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位于岛屿东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森林资源丰富,热带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6.4%,木材质地优良,是世界热带木材第二大出口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规定,所有伐木公司都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设厂加工木材。

(1)分析新几内亚岛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2)新几内亚岛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但覆盖区的土壤肥力却较低,试分析其原因。
(3)阐述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要求伐木公司在其境内设厂加工木材的目的。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试分析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大森林资源的开采以发展本国经济的有利条件____。问题②: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应加强同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林业方面的合作,试分析其原因____。
【答案】(1)位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植物种类丰富,为各种动物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地势落差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更加丰富了生物种类;存在大面积沼泽,沼泽植物丰富;岛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生物生存环境保存较好。
(2)岛上终年高温多雨,且多山地,土壤易被雨水冲刷流失,淋溶作用强;热带雨林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快,生物群落生产力较高,植被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量较高,故土壤肥力较低。
(3)延长木材生产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新的产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的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4)     问题①:巴布亚新几内亚森林资源丰富,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热带雨林地区植被生长更新速度快;全球木材市场广阔,木材需求量大等。     或问题②: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我国的距离较近,运输成本相对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木材的需求量大;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两国间交通运输便利;我国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分析】本题以新几内亚岛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植被、土壤、工农业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热带植物种类丰富,为各种动物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读图可知,该岛屿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水热变化丰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更加丰富了生物种类。读图可知,该岛沿海存在大面积沼泽,沼泽植物丰富。根据材料“该岛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可知,该岛屿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高,生物生存环境保存较好。
(2)结合上题分析,该岛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岛上终年高温多雨,且多山地,地表径流流量大、流速快,土壤易被雨水冲刷流失,淋溶作用强;根据材料“该岛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结合所学可知,热带雨林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快,生物群落生产力较高,植被丰富,植被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量较高,微生物分解速率快,故土壤肥力较低。
(3)结合所学可知,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要求伐木公司在其境内设厂加工木可以延长木材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木材加工等新的产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提高当地人的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4)问题①:根据材料“位于岛屿东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森林资源丰富,热带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6.4%,木材质地优良,是世界热带木材第二大出口国”可知,巴布亚新几内亚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品质好,加大森林资源的开采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热带雨林地区植被生长更新速度快,适度开采森林资源有利于森林资源更新;该国木材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全球木材市场广阔,木材需求量大等。或问题②:结合所学可知,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我国的距离较近,运输距离较短,运输成本相对低;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两国间交通运输便利,海运成本低;我国比该国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两国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6.(2023·陕西渭南·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天山西部山区,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年平均降雨量为417mm,多雨期集中在春夏季,属湿润大陆性温带气候,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被称为“塞外江南”。区内天然植被总面积约4.66万km2,主要有针叶林、灌丛、荒漠、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其中草原、草甸为主要植被类型,面积约占70%。下图甲示意伊犁河谷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空白部分表示无植被覆盖),下图还示意4~10月伊犁河谷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度历史同期平均值。
伊犁河谷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薰衣草,20世纪60年代,伊犁从法国引进了薰衣草原种,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培育,薰衣草在伊犁河谷形成规模,伊犁河谷因此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薰衣草之乡”。全球仅伊犁河谷的薰衣草花开两季,伊犁薰衣草第一季在5月底至6月中旬;第二季在7月底至8月,被人们称为夏花和秋花。到2020年,伊犁河谷的薰衣草种植面积约7.4万亩,伊犁河谷因此与法国普罗旺斯、日本北海道、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并列世界四大薰衣草产她。

(1)简析伊犁河谷被称为“塞外江南”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伊犁河谷草甸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并分析原因。
(3)概括4~10月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度的整体变化规律,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
(4)分析说明伊犁河谷发展薰衣草基地的区位优势及其能“花开两季”的原因?
【答案】(1)伊犁河谷处于盛行西风带的控制范围内,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位于南北天山组成的一个向西开口的喇叭口内侧,有利于湿润水汽深入,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伊犁河谷与天山山脉相连,天山冰雪融水补给丰富,灌溉水源充足;伊犁河谷三面环山,北部的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南下,东部和南部的高山可以阻挡干热气流北上,气候温和。
(2)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中部河谷;南部、北部、东部山地。原因:中部河谷,靠近河流,地势低洼,水分充足;南部、北部、东部山地,原因:海拔高,降水量大,蒸发量小,水分充足。
(3)整体变化规律:4~5月、9~~10月覆盖度低,6~8月覆盖度高(或先升高再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气温(或热量)、水分(或降水量和冰雪融水量)。
(4)优势条件:夏季热量条件好,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开阔;土地租金低;国家政策支持;原因:位于温带大陆气候区,夏季升温快,播种时间早,北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入冬迟,可栽种时间长。品种改良。
【分析】本题以伊犁河谷地理状况和薰衣草行业为材料,涉及影响气候的因素、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农业区位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伊犁河谷位于43°N附近,处于盛行西风带的控制范围内,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带来大西洋水汽;地形条件上,谷地位于南北天山组成的一个向西开口的喇叭口内侧,西宽东窄,有利于湿润水汽深入,并在山地北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伊犁河谷与天山山脉相连,天山海拔高,有永久性冰川,冰雪融水补给丰富,形成充足的灌溉水源;伊犁河谷三面环山,冬季亚洲高压形成的强冷空气可以被北部的山脉可以阻挡,东部和南部的高山可以阻挡南疆的干热气流北上,河谷内部气候温和,被称为“塞外江南”。
(2)由图中图例可知,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在中部河谷,南部、北部、东部山地。原因:草甸是水分较好地区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中部河谷靠近河流,地势低洼,地下水和河水丰富,水分充足;南部、北部、东部山地水分较好是因为海拔高,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量小,水分充足。
(3)由图中变化情况可知,4~5月、9~~10月覆盖度低,6~8月覆盖度高,整体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再降低。当地影响植被覆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夏季温度高,冰川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上升,温度降低,融水减少,水分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
(4)优势:夏季温度高,热量条件好,有冰雪融水和河流经过,水源充足,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形开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国家政策支持。
原因:位于温带大陆气候区,温度季节差异大,夏季升温快,可以播种时间早;北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入冬迟,可供薰衣草生长的时间较长,能支持两季花期;薰衣草品种改良,可以延长花期。
7.(2023·广东·校考模拟预测)当地村民在乞力马扎罗山南坡大面积土地上发展多层植被结构的“Kihamba”混农林系统,主要包括有机咖啡的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香草的种植和在有灌溉系统的水渠中养殖鳟鱼。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乞力马扎罗山南北坡气候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2)为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当地村民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3)有人认为发展“Kihamba”混农林系统会造成水土流失,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同:气温垂直差异大。理由:纬度低,相对高差大。异: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理由:南坡为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量大。
(2)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等。
(3)不会。“Kihamba”混农林系统为多层植被结构,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水流侵蚀,故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或会。“Kihamba”混农林系统建设需要破坏热带雨林,由于地表坡度较大,咖啡等经济作物的植被覆盖率有限,会造成水土流失。
【分析】本题以乞力马扎罗山南坡的多层植被结构的“Kihamba”混农林系统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山地垂直差异、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相同点:读“乞力马扎罗山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可知,乞力马扎罗山南北坡从山麓到山顶海拔变化大,加上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纬度低,基带温度高,因相对高差大,气温垂直差异大。不同点:读“乞力马扎罗山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可知,根据乞力马扎罗山纬度位置可知,该山受东南信风影响,南坡为迎风坡,因此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
(2)结合所学可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会出现气候异常,因此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用水和农田排水;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等。
(3)不会。根据材料“当地村民在乞力马扎罗山南坡大面积土地上发展多层植被结构的“Kihamba”混农林系统,主要包括有机咖啡的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香草的种植和在有灌溉系统的水渠中养殖鳟鱼”可知,“Kihamba”混农林系统为多层植被结构,植被覆盖率高,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流水侵蚀作用,故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或会。结合上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乞力马扎罗山南坡有热带雨林分布,因此“Kihamba”混农林系统建设可能需要破坏热带雨林。根据“乞力马扎罗山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可知,南坡等高线较密,地表坡度较大,咖啡等经济作物的植被覆盖率有限,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会造成水土流失。
8.(2023·陕西延安·校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老头树”指造林后林木生长衰弱,呈现主干矮小、分枝多、树冠平顶、根系发育不良、枯梢、甚至整株死亡、病虫害严重等特点,这些树木虽经多年生长,但一直难以成林成材。陕西境内“三北防护林”体系以单一乔木为主,但近年来树木衰败枯死现象非常严重,活着的树也大多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下图示意陕西境内“三北防护林”分布。

(1)分析陕西境内“三北防护林”中出现“小老头树”的自然原因。
(2)分析陕西境内“三北防护林”中出现“小老头树”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
(3)简述减少陕西境内“三北防护林”中出现“小老头树”的措施。
【答案】(1)该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树木需水量不足;风力较大,易摇动树木根系;黄土深厚,水分易下渗,表层缺水。
(2)当地降水较少,依靠开采地下水灌溉林地,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草场退化,风沙灾害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树木抗虫害能力下降,森林虫害加剧。
(3)合理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强监管与管理,及时浇灌;在生态脆弱区,减少人为干预,尽量使其自然恢复生态;种植适宜该地区生长的树种。
【分析】本题以小老头树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水资源相对短缺,不足以满足树木生长需求,树木生长不良;该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春季多大风,易晃动树木,导致树木根系受损;当地以黄土为主,土壤孔隙度较高,水分易下渗,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水分条件较差等。
(2)出现“小老头树”,树木需要水源灌溉,当地降水较少,灌溉多采用开采地下水的方式,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植被发育不良,会导致当地植被退化,风沙灾害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导致生物栖息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出现“小老头树”会导致树木生长发育不良,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病虫害加剧等。
(3)减少陕西境内“三北防护林”中出现“小老头树”的措施:恢复植被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调整乔灌草之间的比例;加强对防护林的巡查与监管,合理灌溉,减少因水资源不足导致的植被发育不良;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应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减少人为干扰;植被恢复时,应尽量选取当地的原生植被,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9.(2022·江苏南通·海门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南极磷虾为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来维持其生命活动。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摄氏度-1.32摄氏度,如果温度高于1.80摄氏度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
材料二南极磷虾分布图。

(1)磷虾大面积分布区海底地形类型主要有____。
(2)南极大陆外围磷虾分布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有____。
(3)人类到南极附近捕捞磷虾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____。
【答案】(1)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
(2)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无机盐分;该地区纬度高,海水温度低,变化小;远离大陆,人类活动少,捕捞量少;有大面积适宜磷虾生存的海域
(3)防范大风、巨浪、冰山等自然灾害;防止船舶油污泄漏;禁止船上生产、生活废弃物直接排入海洋;捕捞适度
【分析】本大题以南极磷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底地形、影响海洋生物的因素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磷虾大面积分布区主要是南极大陆附近,海底地形主要是海平面以下宽浅的大陆架,更深处的大陆坡以及更远更深的大洋盆地。
(2)“南极磷虾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来维持其生命活动。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摄氏度-1.32摄氏度,如果温度高于1.80摄氏度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说明其需要浮游生物、稳定的低温海水。该海域面积广阔,有大面积适宜磷虾生存的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将海底大量无机盐分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为磷虾提供食物;该地区纬度高,海水常年温度低,温度变化小,利于磷虾生长;远离大陆,人类活动干扰少。
(3)南极附近海域风力大,浪高,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易产生冰山,故需防范大风、巨浪、冰山等自然灾害;该海域可能有大型油轮经过,防止船舶油污泄漏;禁止船上生产、生活废弃物直接排入海洋,减少对海洋的污染,保护磷虾栖息地;捕捞适度,以免磷虾资源锐减。
10.(2022·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银鲳属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东部、我国近海等地,银鲳生长速度较快,春季短期内分批集中产卵,但游泳能力较差,多栖息于近海区。在黄海南部,每年形成大规模银鲳鱼汛。下图为黄海春季银鲳洄游线路图。

(1)推测黄海南部每年春季银鲳形成大规模鱼汛的主要原因。
(2)判断黄海南部银鲳渔场的越冬场与产卵场的水温差异特点。
【答案】(1)春季气温回升,为银鲳提供温暖的繁殖环境;春季大部分冰冻的河流解冻,流入的营养物质增多;暖流北上,为银鲳提供适宜的生产、产卵环境。
(2)产卵场附近有冷水团,水温较低;越冬场附近有暖流经过,水温较高。
【分析】本题以中国黄海海域为区域载体,考查鱼汛形成的原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学科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影响鱼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热量、光照、饵料、天敌等因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黄海南部每年春季气温回升,热量相对充足,为银鲳提供温暖的繁殖环境;沿岸暖流流经,起增温作用,为银鲳提供适宜的生活、产卵环境;再加上春季大部分冰冻的河流解冻,流入黄海的营养物质增多,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银鲳提供充足的饵料等。
(2)从图中可知产卵场与越冬场相比,纬度位置较高,且受南下的沿岸流影响,存在冷水团,水温较低;越冬场则受日本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六、刷真题
1.(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与较强的耐污染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目前达到国内总消费量的85%左右。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为应对产需缺口,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黑龙江省发布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标准后,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发生了变化,2018-2020年,玉米的补贴价格上升,播种面积在下降,总产量有所下降;大豆的补贴价格在下降,播种面积在上升,总产量在上升。玉米与大豆轮作可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合理和粮食增产。
注:第17题缺表。
(1)说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的意义。
(2)据表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影响。
(3)分析玉米与大豆轮作对土壤的作用。
  【答案】(1)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上升;带动相关农业发展,保障种子安全;降低大豆依赖度,提升粮食安全;缓解供需矛盾,提升自给率。
(2)增强豆农种植信心,促进新豆农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3)大豆可以固氮减污,提升作物品质;大豆根深玉米根浅,土壤养分利用率上升;轮种利于土壤恢复,提升土壤肥力。
  【分析】本题以我国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变化及玉米、大豆补贴价格与播种面积表为材料,涉及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土壤的功能与养护等相关内容,创新地理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有助于大豆产量上升。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85%,其依赖度相对较高,受国外大豆种植及国际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能够提升粮食的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大豆功能较多,用途较为广泛,国内经济增长快速,大豆需求快速提高,扩大种植面积,可缓解供需矛盾,提升大豆自给率,降低大豆依赖度。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其国内种植量相对较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能够带动大豆育种、大豆种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障大豆种子的安全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从图表当中可以看到,农民种植玉米、大豆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补贴的高低,玉米补贴力度虽上升,但整体补贴较低,影响力依旧较弱,大豆补贴即便有所下滑,但整体补贴金额较高。大豆补贴较高增强豆农种植信心,由于其补贴金额较高,种植大豆的收益增加,促进新豆农增加。玉米整体补贴较大豆低,通过补贴大豆收益相对较高,故玉米未来种植面积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3)从材料可知大豆根部根瘤菌可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一部分用于生长,一部分留在了土壤中,促进土壤氮元素增多,提升作物品质。大豆根扎的深,吸收的是深层土壤的养份,玉米根扎的浅,吸收的是浅层土壤的养份;种完大豆种玉米,深层浅层的养份都利用了,土壤养分利用率上升。大豆根茬落叶多,腐烂快,还田后增加肥力,利于土壤恢复,玉米、大豆相同的病虫害少,轮作减少病虫害。

2.(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

(1)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
(2)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面积2.5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5万(2021年),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3)分析核心保育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原因。
  【答案】(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全年气温低,降水少,大风多。
  (2)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
  (3)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基本无种植业和工业,核心区受严格保护等。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黄河源园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黄河源园区的植被类型、气候特征、湖泊类型、人类活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黄河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孕育了高寒草原、高寒草地和低地草甸为主的植被类型。
  (2)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处青藏高原的山间盆地,周围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汇入较多;黄河依次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有河流流入和流出,故形成淡水湖。
  (3)核心保育区地处青藏高原的玛多县,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不适宜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交通不便,到达人口少;受政策严格保护等。

3.(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1)15.8或-15.8
  (2)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开放题参考答案: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为情境,创新性地利用地理原理及地理模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等知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意,由图片信息可知,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两种模式生存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
  (2)本题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示例:通过上题的数据可知,香蒲生产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泥炭地来固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泥炭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土地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降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国家安全威胁。同时泥炭地是湿地环境,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保障国家安全。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可以调蓄、净化地表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在旱季又能提供水源,湿地对维持我国淡水储量和水质有重要贡献;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生产新材料,发展经济,促进湿地环境的经济可持续开发,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短期来看,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仓,因此退耕还湿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减弱国家粮食安全;但从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转变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稳定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粮食品质和营养,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生物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240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40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