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考地理知识归纳-尖顶山、平顶山、台地的形成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1-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例题

图1 例题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受侵蚀程度尖顶山>平顶山>台地,因此尖顶山最先形成,之后为平顶山,最后为台地。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尖顶山和平顶山。最新(晚)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台地上仍保留了早中期的山体。

精讲精析:(1)分析流水的侵蚀地貌。①玄武岩台地形成后,相当于“地壳抬升”,增加了河流与侵蚀基准面的距离(落差),因此河流的侵蚀会加剧;②河流会首先向下侵蚀(下蚀),使得河谷加深(台地的起伏增大),台地面积减小;③此后河流的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逐渐向两侧拓宽,原有台地的面积进一步减小。

(2)分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的形成顺序。①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的时间越早;②三种地貌中,尖顶山受到的侵蚀最为严重,因此形成的时间最早;平顶山受到的侵蚀次之,因此形成时间居中;台地受地的侵蚀最轻,因此形成时间最晚。

(3)分析台地上分布尖顶山、平顶山的原因。①假设地壳运动(垂直)的影响较小。由于尖顶山、平顶山、台地依次形成,且海拔逐渐降低,因此是因为后一次喷发形成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前一次的台地。即可以理解为,第一次喷发冷凝后海拔>900m,第二次为700m左右,第三次为500m左右,后一次的喷发未能覆盖前一次的残留台地(山体)。②假设地壳垂直运动。则第一次喷发后,地壳抬升,受到侵蚀;第二次喷发后地壳依旧抬升,受到侵蚀;第三次喷发后地壳依旧抬升,但由于时间较短,抬升幅度较小。因此第三次喷发形成的台地上,分布着前两次地壳抬升形成的尖顶山、平顶山(类似于“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


知识点

  • 1、河谷的发育

河谷的发育,主要分为3个时期:初期(加深)、中期(拓宽)、后期(成熟)。

①初期:由于地壳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河流下蚀(向下)、溯源侵蚀(向源头)较强,河谷呈现“V型”。

②中期: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增强,河谷逐渐变宽。

③成熟期:河流的下蚀基本消失,以侧蚀为主,河谷进一步展宽,最终成为“U型”。

图2 河谷的发育过程

  • 2、河流阶地的形成

由于地壳的抬升(或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河流进行下切侵蚀(下蚀),使原来的河谷底部露出水面,并且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即为河流阶地。

一般来说,河流两侧的阶地,海拔越高年代越老。根据组成物质及结构的不同,河流阶地可以分为4类:

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冲积物较少。主要是由于河流下蚀,地壳上升,河流继续下蚀形成(主要发生在山区河谷);

②堆积阶地:由堆积物组成,主要是由于河谷侧蚀,冲积物堆积,然后河流下蚀形成(河流中下游);

③基座阶地: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主要是由于河流侧蚀,冲积物堆积,然后河流下蚀超过了冲积层,并露出基岩(河流中下游);

④埋藏阶地:早期的阶地被新阶地埋藏,主要是由于阶地形成后,地壳下降(侵蚀基准面上升),河流流速变缓,泥沙堆积,冲积出覆盖了原有的阶地。

图3 多级河流阶地


总结

  • 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

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是如何形成的?主要有两种思路:

①以侵蚀作用为主(外力)。岩浆多次喷发,且从第1次至第3次,喷发强度逐渐减弱,岩浆冷凝形成的台地高度逐渐降低,因此从尖顶山(第1次)至台地(第3次),海拔逐渐降低。

②侵蚀作用+地壳抬升(或侵蚀基本面下降)(外力+内力)。岩浆多次喷发,且地壳上升,并不断侵蚀。因此第1次喷发冷凝的台地(尖顶山)海拔较高,第3次(台地)的海拔较低。

两种情境下,不论是喷发强度减弱,还是地壳抬升,都伴随着侵蚀作用,使得地表的起伏变大,台地逐渐变得陡峭(成为尖顶山)。

一般来说,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使得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整。

图4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


  本文标题:高考地理知识归纳-尖顶山、平顶山、台地的形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311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3112.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