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2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所在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885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流动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落户制度的改革

B.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C.振兴乡村计划的实施

D.高铁建设速度加快

2.人户分离现象对乡村地区产生的影响是( )
A.增加乡村劳动力数量

 

 

B.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C.增加乡村老年人口数量

 

 

D.促进乡村土地流转

 

 

3.减少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加快城镇化进程

 

 

B.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D.采取鼓励生育政策

 

 

【答案】1.B 2.D 3.A

 

 

【分析】1.人户分离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城市落户制度虽然有所放松,但是仍然有一定难度,因此A错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往发达地区,人户分离人口大幅增加,B正确。振兴乡村计划会导致农民工回乡潮,人户分离人口会减少才对,C错误。高铁建设速度加快,虽然会方便外出工作,但是并不是主要原因,而且高铁票价也昂贵,农民工做绿皮车的人数也很多,D错误。故本题选B。

 

 

2.乡村人口流失,造成乡村劳动力数量不足,A错误。乡村人少,经济活力不足,B错误。老年人口数量不会随人户分离而发生大的变化,乡村人口流失,只会增加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错误。乡村人口流失,耕地荒芜,因此会促进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D正确。故本题选D。

 

 

3.加快城镇化进程,把乡村变为城市,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吸引人口回流,A正确。人口流动不能严格控制,得循序诱导,B错误。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人口回流的作用有限,农民工还是想往城市里去,C错误。鼓励生育只是会增加人口数量,对减缓人户分离没有帮助,D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户分离,也就是人口迁移,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图示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①一冷却凝固

 

 

B.③―固结成岩

 

 

C.⑤一一地壳下沉

 

 

D.⑥―高温熔化

 

 

【答案】4.D 5.A

 

 

【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时要抓住箭头的来源与指向,来自岩浆的箭头只能指向岩浆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含义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含义是变质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含义是高温重熔,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含义是冷却凝固。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乙由岩浆直接形成,并且形成沉积物,则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则为侵入型岩浆岩,AB不对;丁直接由为沉积物形成,应为沉积岩,D对;岩浆岩、沉积岩等直接转化为丙,丙可以直接高温重熔为岩浆,则推测丙为变质岩,C不对。故答案为D。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故由岩浆指向喷出型岩浆岩,则①为岩浆冷却凝固,A不对;③由岩浆直接指向侵入型岩浆岩,则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B不对;⑤由沉积岩指向变质岩,则应为为变质作用,C不对;⑥由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D不对。

 

 

故答案为A。

 

 

如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此日江苏省扬州市(约32.5°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是( )

 

 

A.32.5°

 

 

B.79.5°

 

 

C.45.5°

 

 

D.66.5°

 

 

7.假设图示太阳高度角为该地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则( )

 

 

A.地球上的温带范围将会减少

 

 

B.扬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将会减小

 

 

C.回归线将穿过我国的海南岛

 

 

D.夏至日北半球所有地点白昼时间都将变短

 

 

【答案】6.B 7.B

 

 

【分析】6.读图可知,该地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只有极点才具有这个特征,材料信息显示,该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因此该地为北极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在22°N,江苏省扬州市的纬度约32.5°N,此时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0.5°,则当地正午太阳高度=90°-10.5°=79.5°,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前题分析可知,图示太阳高度角(22°)为北极点的太阳高度角,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假设图示太阳高度角为该地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高为22°,即回归线的纬度为22°N(黄赤交角变为22°)。回归线的纬度变为22°,比原有北回归线度数(23.5°)缩小了,极圈纬度数与回归线纬度数互余,则南北极圈的纬度数为68°,地球上温带的纬度范围为22°~68°,比原来的23.5°~66.5°范围增大了,A错误;回归线度数变为22°,扬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原来约为47°(两倍回归线纬度值),现在变为44°,明显会减小,B正确;回归线度数变为22°,则北回归线的纬度为22°N,而我国的海南岛北边纬度约为20°N,因此回归线将不会穿过我国的海南岛,C错误;回归线度数变为22°,夏至日时,68°N以北仍然会出现极昼现象,相对于不变之前,白昼时间不会变短,D错误。故选B。

 

 

【点睛】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其度数约是23.5。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相等,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和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缩小,则热带和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下图是我国中部典型城市中心城区示意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该城市

 

 

A.地域结构为同心圆模式

 

 

B.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为行政区

 

 

C.河流与人口分布关系密切

 

 

D.河流运输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9.目前该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向外迁移,由此可知

 

 

A.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B.城市等级已经提升

 

 

C.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劣

 

 

D.城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答案】8.C 9.A

 

 

【分析】本题以我国中部典型城市为例,主要考查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人口分布特征及成因,人口迁移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8.读图可知,该城市受到河流的分割与阻碍,形成三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所以河流与人口分布关系密切,C正确;读右图可知,该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地域结构不可能是同心圆模式,A错误;城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一般是商业区,B错误;从图中信息推测河运是该城市形成早期的主要运输方式,现在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以公路、铁路为主,D错误。故选C。

 

 

9.由于中心区人口不断向外迁移,可以判断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在不断完善与变化,如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A正确;城市等级不一定提升,B错误;城市中心区环境是否恶劣和城市行政区划是否变化从图示信息中不能判断,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工业区区位的两大发展趋势:①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②工业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因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故该范围的大气层被称为热层。热层下部因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导致夏季凌晨高纬度地区偶尔会出现一种发出淡蓝色光而透明的夜光云。下图为夜光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夜光云发出淡蓝色光的原因是( )

 

 

A.大气的散射

 

 

B.月光的照射

 

 

C.大气温度高

 

 

D.阳光的反射

 

 

11.夜光云发生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答案】10.A 11.C

 

 

【解析】10.据材料可知:夜光云发生在凌晨时分;由热层底部少量水汽散射太阳光而形成的一种发光而透明的波状云,是大气的散射作用,A正确、BCD错。故选A。

 

 

11.由材料可知,夜光云主要发生在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热层下部,属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高层大气,C正确;对流层高度,低纬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为8~9 km,A错;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 km高空,B错;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内,D错。故选C。

 

 

【点睛】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按大气的温度结构和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由下至上,依次分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的“热层”和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但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的散逸层(外层)。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鸟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材料二:下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景观图片。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

 

 

(2)火地岛上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如图)。是结合当地环境分析其形状不对称的原因。

 

 

【答案】

 

 

(1)青山:(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且正值夏季,森林茂密;雪峰: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峰被积雪覆盖

 

 

(2)(火地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不对称。)

 

 

【分析】本题以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景观图片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区域景观特征的成因、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受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地壳抬升形成高大山脉;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形成“青山”。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山峰顶部有积雪覆盖,为“雪峰”。

 

 

(2)“醉汉树”树冠是由定向风造成的,火地岛位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北风,岛屿上盛行西风风力强劲,树木的迎风面,风力较大,树枝易受损伤,生长缓慢,背风面风力较小,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不对称。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部地区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除山麓遭受破坏外,其他均较为完整,调查发现该山峰同高度北坡比南坡的高山草甸带长势好。下图为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周边地区树木夏季林冠郁闭,冬季林下充满阳光。

 

 

(1)判断该山地山麓的原自然带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2)推测该山峰同高度北坡比南坡的高山草甸带长势好的原因。

 

 

(3)分析该山地山麓遭受破坏后种植农作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理由:我国东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该山地周边地区树木夏季林冠郁闭,冬季林下充满阳光,说明其为落叶林。

 

 

(2)(植被生长的数量取决于水热组合状况,)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可能使蒸发量变小,水分条件较南坡好。

 

 

(3)山麓植被遭受破坏后,导致生物栖息地缩小,影响生物多样性;农作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弱,会使该地区气候变干;农作物种植后施用化肥、农药,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污染等。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和地理环境整体性。考查对基础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根据所学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周边地区树木夏季林冠郁闭,冬季林下充满阳光”,表明周边地区的树木为落叶林。山地山麓植被与水平地带性植被相同,所以该山地山麓的原自然带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2)根据所学可知,植被生长的数量取决于水热组合状况。该山地位于我国,所以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北坡的气温较低,导致蒸发较小,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多,进而导致同高度北坡比南坡的高山草甸带长势好。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该山地山麓遭受破坏后种植农作物可能会对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等造成不利影响。山麓植被遭受破坏后,影响到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与原有自然植被相比,农作物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弱,土壤和空气中水分容易蒸发流失,导致该地区气候逐渐变干;农作物种植一般需施用化肥、农药,长期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长期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点睛】

 

 

14.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黑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据野外踏勘,史前时期居延海面积达2600km²,汉时面积726km²。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早在汉代这里就有了农垦的历史。20世纪后期居延海曾几度干涸,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l992年东居延海干涸,造成胡杨林、沙枣林、红柳林、芦苇、芨芨草等优质牧草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2000年起,国务院作出额济纳河跨流域调水的决定,限制上游用水,2011年蓄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面积38km²。

 

 

(1)描述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的气候特征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比较黑河P、Q两点所在河段水文特征的异同。

 

 

(3)历史上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4)说明居延海的干涸带来的危害及恢复居延海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5)河西走廊号称“新能源走廊”,请说出该地一种可开发的新能源并陈述理由。

 

 

【答案】

 

 

(1)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气温降低,降水增加,蒸发减少,太阳辐射减少。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减少,受地形抬升的影响,降水增加,太阳辐射减少。

 

 

(2)共同点:径流量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冬季结冰期长,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主要差异:P点所在河段径流量较大;Q点所在河段径流量较小

 

 

(3)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人口较多。

 

 

(4)危害:居延海的干涸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措施:实施跨流域调水;限制上游的用水;营造防护林体系;发展节水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5)风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劲。

 

 

##太阳能: 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分析】本题以黑河流域气候数据、居延海面积变化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农业区位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材料一图,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气温不断降低,降水逐渐增加,蒸发量减少,太阳辐射减少。根据图中地形分析,从居延海到黑河源头海拔逐渐升高,所以气温降低,蒸发减少。受地形抬升的影响,在迎风坡降水增加,云量多,所以太阳辐射减少。

 

 

(2)读材料一图分析,该地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P、Q两段河流的径流量都较少。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所以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汛期出现在夏季气温最高的月份。冬季结冰期长,河流出现断流现象。植被少,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这是两地相同的特征。P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水量较大,Q段位于下游,所以径流量较小。

 

 

(3)读材料一图分析,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人口较多,丝稠之路经过这里,商旅可以在此休整,补充食物和淡水。还可以补充劳动力。

 

 

(4)读材料二可知,居延海的干涸造成胡杨等植被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为解决这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实施跨流域调水,从额济纳河跨流域调水,限制上游的用水。营造防护林体系,发展节水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5)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该处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劲。所以适宜发展新能源——风能。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的开发条件较好。

 

 

15.【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西藏旅游资源分布图。

 

 

(1)指出西藏旅游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2)说出到西藏旅游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答案】

 

 

(1)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东部和南部),西部地区有零散分布;主要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

 

 

(2)西藏高寒缺氧,需带抗高原反应的药品;西藏昼夜温差大,应准备防寒衣物;西藏海拔高,紫外线强烈;防晒用品必不可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旅游前的准备。

 

 

【详解】(1)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描述,一般来讲要先整体后局部。读图分析可知,西藏旅游资源的分布整体不均衡,东部和南部较多,西部地区较少且有零散分布;而且多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

 

 

(2)旅游前的准备要结合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西藏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抗高原反应的药品;西藏昼夜温差大,应准备防寒衣物;西藏海拔高,紫外线强烈;防晒用品必不可少。

 

 

16.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本区石油外运的合理方式及其原因

 

 

(2)地中海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简要分析原因.

 

 

(3)图中A地区的两河流域是最早城市诞生地之一,试从自然角度要素简析其成因。

 

 

(4)近年来,图中B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缩小,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1)方式一:管道运输;原因:管道运输成本较低,运量大,损耗少,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占地较少。方式二:海上(水路)运输;原因:海上(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2)沿岸国家多,排入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多;过往船舶多,石油污染严重;地中海海域较封闭(海水净化能力较弱)。(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3)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

 

 

(4)因在河流上修筑大坝,使入海泥沙减少;海浪的侵蚀作用超过泥沙的沉积作用。

 

 

【分析】该题以西亚和北非区域为知识背景,以该区域主要的资源——石油的输出、海洋污染问题、两河流域城市形成发展的原因解析、尼罗河三角洲面积缩小的原因等知识点为切入口,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1)结合货物(石油)特征、运输要求以及西亚地区的地理特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来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和海运。而该类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即为选择的原因:管道运输——成本较低,运量大,损耗少,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占地较少;海上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2)本题考查地中海污染严重的原因解析,可以从污染物来源与环境自净能力两方面来分析。地中海周围国家多,往海洋排放的生活、生产废弃物多;该海域是中东地区石油输往欧美地区的必经区域之一,所以过往船舶多,石油污染严重;地中海相对比较闭塞,与大西洋水体交换较差,水体的自净能力弱。

 

 

(3)该题考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图示信息可知,图示位置大约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所以该城市形成的自然因素为: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等。

 

 

(4)该题考查区域认知,由图示海陆轮廓和河流位置可知,B河为尼罗河,河流下游三角洲的尼罗河入海口的流水堆积地貌,而三角洲面积减小的原因主要从外力侵蚀和外力堆积作用力对比来分析,结合区域特征,可知原因是河流上游建大坝导致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强于泥沙堆积作用。


  本文标题: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569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5692.html

    标签:月考地理试题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