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探究1 季节判断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1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季节判断
  核心知识
高考地理题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时间、季节信息,如何准确地提取信息,常常困惑着我们,在这个探究中我们总结如何提取季节的信息。
一、四季的形成——来自天文的信息提取

1.公转的远日点和近日点定季节

       图甲          图乙
a.过左右两半球心作一水平线,得到黄道面(太阳光线)
b.过球心画出赤道
c.光线与球面交点为直射点
d.如图甲中,右侧为近日点,即1月初,北半球为冬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
同理,判定图乙中左侧为近日点,即1月初,北半球为冬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是关键;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地球公转位于近日点,即处于1月初(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2.公转快慢定季节
地球处于公转快的位置,为1月初(北冬南夏);地球处于公转慢的位置,为7月初(北夏南冬)。
3.正午太阳高度角定季节
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90°-φ±δ(φ为某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
已知条件代入,当δ前取“+”时为夏半年,即φ与δ处于同一半球;当δ前取“-”时为冬半年,即φ与δ处于异半球。
例:当北京天安门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处于防汛季节
B.巴西草原处于干季
C.开普敦处于干燥季节
D.广东沿海多台风
4.昼夜长短信息定季节
(1)以北半球为例,昼长于夜,昼长>12小时,为夏半年,北半球处于6月底前后,南半球处于12月底前后;
(2)以北半球为例,昼短于夜,昼长<12小时,为冬半年,北半球处于12月底前后,南半球处于6月底前后;
(3)日出早于6时(如5时),日落晚于18时(如19时)为夏半年;
(4)日出晚于6时(如7时),日落早于18时(如17时)为冬半年。

5.太阳视运动信息定季节
根据某一纬度,不同季节的太阳视运动的变化特征判断季节:
如根据下图可以判断为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之间的不同季节太阳视运动轨迹。

二、气候季节变化信息提取
1.气温反映季节信息
(1)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夏半年是高温季节,冬半年是低温季节。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热容量大,变温慢,表现为冬暖夏凉;陆地热容量小,变温快,表现为冬冷夏热。
分析:比较同纬线上等温线的弯凸方向,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可判断。
方法:依据“高高低低”规律,

(3)就我国而言:
①1月前后,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漠河附近;南北温差大;东部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受纬度因素影响大。
②7月前后,全国普遍高温;全国低温中心位于青藏高原,高温中心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等温线走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受海洋影响大。
2.降水反映季节信息
(1)以夏季降水为主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这里应注意的是,在给定的文字、图像信息条件中,首先应用有关方法判断其南北半球位置,否则答案将全部相反。熟记各种气候类型的典型分布区或城市是应用此法的基础。
以冬季降水为主的只有地中海气候。应熟记这几种气候区内的著名城市(定位城市)。
(2)沿海地区的冬季风,若经过了海洋,会变暖变湿,经地形抬升后降水将十分丰富,许多地区降水甚至多于夏季。
三、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的形成

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亚欧大陆所处的纬度地带大部分应被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在亚欧大陆上就形成了一个冷高压,也就把原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打破了、割裂了,两个低气压中心保留在洋面上,也就是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的冰岛低压。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亚欧大陆所处的纬度地带大部分应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此时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在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中心,同样打破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两个高气压中心只保留在洋面上,也就是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从数值来看,因标准大气压为1013百帕,故一般冬半年,大陆中纬度地带气压中心气压一般高于1013百帕时,为高压区,性质属于冷高压,如亚欧大陆1月为西伯利亚冷高压(1040百帕);海洋上中纬度地区气压中心气压一般低于1013百帕,为低压区,性质属于暖低压,如北太平洋上1月为阿留申低压(1000百帕)。
夏半年,大陆中纬度地带气压中心气压一般低于1013百帕,为低压区,性质属于热低压,如亚欧大陆7月为印度低压(996百帕);海洋上中纬度地区气压中心气压一般高于1013百帕,为高压区,性质属于凉高压,如北太平洋上7月为夏威夷高压。
四、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台风 寒潮 洪涝 干旱
成因 热带气旋
强烈发展
强冷空气入侵(冷锋天气) 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 长期无雨或
异常少雨
多发季节 夏秋之交 深秋、冬、早春 夏秋为主 冬、春多发
影响我国
主要地区
东南沿海 多数省区 东部、南部 华北、西北
危害 破坏农业、
交通、通信、
公共设施
大幅度降温,造成冻害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粮食减产、
人畜缺水
防御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雷达监视
减轻灾害
采取防
寒措施
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植树、发展耐旱作物、节约用水  

 

五、来自水文现象的季节信息
海水温度、密度和盐度都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一般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于冬季,夏季的盐度也高于冬季。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海区也不尽相同。
例:在长江的入海口附近的海区,影响其盐度的主导因素是长江的入海径流,而夏季是长江的汛期,所以夏季的盐度低于冬季。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随季节而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南亚季风冬夏风向的变化而引起的,冬季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在东北风的吹拂下北印度洋的洋流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在西南风的吹拂下北印度洋的洋流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这对于不同季节通过这一海区的船只有一定的影响。

六、来自自然景观的季节信息和不同季节自然资源的利用
1.植物景观
夏半年,多数地区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是植物生长的旺盛季节,草原一片葱绿,青翠欲滴;亚热带树木枝繁叶茂,处于挂果期。
冬半年,多数地区水热欠缺,天寒地冻,植物生长量小,或处于休眠状态,草原一片枯黄,温带森林叶落皮枯,大多处于休眠期。
2.动物的迁徙
受太阳直射点季节性南北移动的影响,动物南迁为1月前后,动物北迁为7月前后。
如西伯利亚驯鹿由苔原带迁往亚寒带针叶林时是冬半年,为1月前后。坦桑尼亚热带草原羚羊、斑马大量北迁时,是7月前后。青海湖鸟岛赏鸟的季节是春季(3~5月),因北半球大陆自南而北逐渐变暖,北迁的鸟在此繁殖。鄱阳湖赏鸟的季节是冬季(10月~次年2月),因水鸟类多在此越冬。
3.自然资源的利用
气候资源的季节性是最明显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事活动的安排上。
如春小麦在春季播种秋季收获,而冬小麦在秋季播种夏季收获。海盐的晒制时间也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长芦盐场的晒盐时间选择在雨季来临之前。
水资源的利用也能体现出季节性。我国的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夏秋多冬春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在夏秋季蓄水,冬春季放水,调节河流的径流量。
生物资源的利用也有一定的季节性。
如①在我国的东北林区,冬季大雪覆盖了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但便于雪橇等运输工具的使用,所以冬季是东北地区伐木,特别是林木外运的好季节。②在我国的天山牧场,每到夏季牧民就把牲畜赶到3000米以上的夏季牧场,这里水草丰美又比较凉爽,冬季来临时他们就回到1000~2000米的冬季牧场,这里相对温暖一些。
能源的利用也与季节有关,风能和太阳能都与当地的气候变化有关系。
如沼气的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季使用比较方便,冬季则有一定的困难。
七、生产生活的季节性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季节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
如水稻在温带季风区秋季收获,双季早稻夏季收获、晚稻夏播秋收;玉米春夏播种秋季收获,生长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棉花春夏播种,雨季(灌溉)生长,秋季收获;甘蔗、甜菜秋季收获;苹果、柑橘秋季成熟;江南丘陵的早茶在春季收采等等。
2.来自服务业活动的信息
“气象经济”近几年成为热门话题,商家准确地把握气候的季节变化,为冬夏时令商品的生产、进货采购提供依据。
如①旅游业:北京的旅游旺季是夏季;海南的旅游旺季是冬季;庐山、峨眉山、九寨沟等避暑,水景区旅游旺季是夏季;鄱阳湖观鸟在冬季;东北观鸟在夏季;拉萨观光夏季是旺季。②商业:冬装生产夏季是忙季,冬季是销售旺季;制冷家电销售旺季是热季;中国食品销售旺季是春节前。
八、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
环境问题是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季节性。
如赤潮和水华现象的产生与水体的微生物的过度生长有关,因此在气温、水温较高季节发生频率增大。沙尘暴发生在降水较少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冬春季节。燃煤季节空气质量较差,尤其是逆温情况下容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
  强化训练
下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读图,完成(1)~(3)题。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2)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
A.30°~40°
B.45°~55°
C.5°~15°
D.60°~70°
(3)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解析】(1)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交点,地方时为5:30(12时之前,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5:30)×2=13小时>12时,昼长大于夜长,当地为夏半年,故选C。5月、8月为南半球冬半年。
(2)在备考中建议各位考生一定要关注我国北京、漠河等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昼长。地方时为2:30(12点之前,仍然只能是晨线与该经线交点),说明Q点处于日出,由此可推出其昼长(12-2:30)×2=19小时>12时,昼长远大于夜长,说明当地纬度高,是接近极昼的地方,故选D。
(3)9月接近秋分(9月23日),4月接近春分(3月21日),春、秋分昼长12时,各地日出6:00,日落18:00,题目条件当地是低纬,昼长变化应较小,也就是说日出日落在9月或4月也应接近6时和18时,B项17时,D项5时均差近1小时,不符合。A、C项的判断相对较难,因为两项中时刻和月份反映的季节是对应的,只能从题目条件说是低纬(低纬昼长近12时,赤道全年昼长均等于12时),说明日出接近6时,日落接近18时,差距越小越好。A项离18时差半小时,而C项与6时差一个半小时。故选A。
【参考答案】(1)C (2)D (3)A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B.太阳辐射
C.土壤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土壤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太阳辐射D.降水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弄清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的生长周期,包括开花、结果、抽穗、收割等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而影响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洋流以及人类活动等。
(1)樱花自南向北推迟开花日期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引起的太阳辐射差异。
(2)N地开花比M地早的原因主要是N地受日本暖流影响。
(3)P地樱花开放日期晚是因为地处山区,地势高,气温低。
【参考答案】(1)B (2)B (3)A
  本文标题:探究1 季节判断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83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836.html

    标签:季节判断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