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解密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6-0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考点热度   ★★★★★

考点 读高考设问知考向 预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019年海南卷,21)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1.热点预测  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非选择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趋势分析  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陆地自然带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这些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2018年海南卷,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2017天津卷,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37(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2019年海南卷,18)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2018年江苏卷,9—10)
9.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10.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2018年天津卷,1—2)
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2.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2018天津卷,13(2)﹞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______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36(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10)磷高累积区是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2016浙江卷,36(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全国卷1图6
图6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考法一  结合地理关联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型预测:选择题)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1.B  2.C
【解析】1.结合图示信息及各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故选B。
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故选C。
考法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题型预测:综合题)
(2018届安徽省定远二中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勃生是缅甸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和历史悠久的大米贸易中心,是伊洛瓦底省省会,也是缅甸内涝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勃生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东岸,南距河口120km,东距仰光约150km,城乡人口众多。近年来,勃生河河岸及其附近大片的河谷湿地建成了港口辐射区和市民居住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也在不断加剧。下图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分布图。
学科网
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勃生城市规模扩大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大气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统一,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大气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自然带谱越简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5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考法一  结合重大时政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据此回答1—2题。
学科网
1.导致沿途①和③、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从③→④→⑤体现的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1.A  2.A
【解析】1.沿途①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③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导致两地的气候差异;③地热带雨林气候,同纬度的②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②位于东非高原上,海拔高,地形是影响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A。
2.从③→④→⑤,纬度越来越高,由热带雨林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体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A。
考法二  结合山地自然带分布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
黄岗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该山的南麓属于福建省,北麓属于江西省,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其最高峰海拔为2160.8m。黄岗山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较原始的地区,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下图为黄岗山植被垂直自然带谱图,读图完成1—2题。
学科网
1.图中
A.影响竹林垂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B.该地全年光照资源丰富,年温差大
C.该地水平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D.甲坡为阴坡,乙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
2.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的垂直差异大                                             B.无人类活动干扰           
C.位于自然保护区内                                             D.地质构造复杂
【答案】1.C  2.A
【解析】1.图中竹林垂直差异,随着海拔升高,表现为热性竹林、暖性竹林、温性竹林,主导因素是热量,A错;该地位于亚热带,年温差小,B错;该地水平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对;甲坡为阴坡,乙坡同种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为阳坡、夏季风的迎风坡,D错。故选C。
2.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垂直差异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存,A对;有人类活动干扰,B错;植物种类多,与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无关,C、D错。故选A。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1.五大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水分等。如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热带雨林非地带性分布受地形、洋流影响(下图)。
752A.TIF
2.四类表现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
分布的改变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形成荒漠带;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
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带地理现象
的斑块状分布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这些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1.非地带性因素分析
在分析非地带性因素相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状况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西部自然带不同,就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温带落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带。
(2)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陆地的大小、陆地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该地区大部分为海洋。
(3)局部水分条件变化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干旱地区,如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
(4)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综合影响。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如大洋洲的东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地区,虽距赤道远,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从成因来看,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的东岸,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考查形式。
(1)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如下。

(2)运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如下。


(2016•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 81.3 159.6 4.6  2.6  2.7 202.2 144.8 121.1
12 13.9 34.9 68.2 4.5  2.4  2.5 187.0 131.3 112.2
1 7.6 19.5 31.4 4.2  2.5  2.4 179.2 109.1 116.3
2 14.2 35.0 43.5 4.1  2.6 2.6 147.6 98.7 101.6
3 17.4 50.6 47.5 3.9  2.8 2.9 185.3 137.3 150.3
4 30.0 100.2 125.4 4.1  2.7  2.9 213.9 167.9 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解析】(1)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因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是冬半年,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其他因素包括风速、蒸发量、岩石的透水性等;旱季风速大,晴天多,纬度低,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考法  结合区域地图,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学科网
1.图中所示甲、乙两大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沙漠带、热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2.造成图示地区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海拔高于中东部地区                           B.西部太阳辐射高于中东部地区
C.西部土壤肥力高于中东部地区                     D.西部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比中东部显著
【答案】1.C  2.D
【解析】1.据图中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知,该区域为南亚局部地区,甲为热带雨林带,乙为热带草原带。故选C。
2.据图可知,甲地处夏季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而乙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相对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故选D。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约551m,山顶海拔3099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段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据此完成1—3题。
学科网
1.峨眉山物种最丰富的垂直植被带位于
A.600米以下       B.600—1099米         C.1100—1899米       D.1900—2799米
2.草本植物在每段垂直植被带的物种数都是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阳坡,热量充足                           B.位于阴坡,降水充足
C.生长空间广,繁殖较快                       D.生存需求低,适应性强
3.海拔低于600米地带内的物种数偏少,原因最可能是
A.气候干旱         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               D.人类干扰
【答案】1.C  2.D  3.D
【解析】1.图中显示,乔木、灌木、藤本三类植物物种数都在1100—1899米最多,草本植物物种数在1100—1899米物种数略低于600—1090米,但四类植物的物种总数在1100—1899米最多,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题意表明,图中是同一地区不同植物的物种数统计,因此草本植物与其它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相同,由此判断“位于阳坡,热量充足”、“位于阴坡,降水充足”、“生长空间广,繁殖较快”不符合题意,排除A、B、C。草本植物生存需求低,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这是导致草本植物在每段垂直植被带的物种数都是最多的主要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当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气候不干旱,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山前平原海拔约551米,因此海拔低于600米地带主要以山前平原为主,排除B。山前平原地区流水侵蚀速率慢,多沉积作用,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较肥沃的土壤,排除C。小于600米地带地形平坦,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大,所以物种数偏少,D符合题意。故选D。
四川贡嘎山最高峰海拔7556米,该地区分布着豹和雪豹两种猫科动物。豹是典型的森林型封闭生境动物;而雪豹是一种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的动物,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上见到,冬季多随着食物而迁徙下降至2000—3500米。据此完成4—5题。
4.夏季,贡嘎山雪豹主要栖息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山地针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混交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
C.永久冰雪带和常绿阔叶林带               
D.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
5.据科学家观测,贡嘎山地区豹偶尔会进入雪豹的活动区域,其主要目的是
A.捕食猎物         B.获取水源               C.躲避天敌               D.扩大领地
【答案】4.D  5.A
【解析】4.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最高峰海拔7556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明显。夏季雪豹主要生活在雪线附近或雪地,夏季可在3000~ 6000米的高山上见到,此处看不到常绿阔叶林,AC错误。在雪线附近或雪地植被比较低矮、稀疏,不会有地针混交林带,B错误。距雪线最近的自然带就是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D正确。故选D。
5.豹是森林型封闭生境动物,主要生活在森林带,但有时也越过林线来到高山灌丛草甸带。豹和雪豹均为肉食性动物,两者有共同猎物,有时豹会为了捕食猎物来到林线以上地带活动,A正确;森林带比林线以上地带水源丰富,不可能是为了获取水源,B错误;豹处于食物链顶端,躲避天敌可能性非常小,C错误;题干已经说明豹只是有时会进入雪豹的活动区域而不是占据雪豹的活动区城,因此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扩大领地,D错误。故选A。
土壤形成过程深受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自然成土因素的影响,使土壤的形成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学科网
6.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
A.云贵高原         B.浙闽丘陵               C.四川盆地               D.关中平原
7.图中山地草甸土
①有机质含量高  ②微生物分解快   ③土壤相对湿度大   ④冰川侵蚀作用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图中甲、乙分别代表的方向是
A.东  西             B.南  北                   C.西  东                  D.北  南
【答案】6.A  7.B  8.D
【解析】6.该山地基带土壤有砖红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可以判断出该山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且纬度相对较低,最有可能位于云贵高原,A正确。浙闽丘陵、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BC错误;关中平原位于温带,D错误。故选A。
7.山地草甸土的下一层为山地黄壤,上一层为山地漂白黄壤,且黄壤较肥沃,其对应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故图中山地草甸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应是在山地较平坦处人为毁林,加上气候温凉湿润,土壤草甸化。该山地枯枝落叶多,腐殖质丰富,且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丰富,地表积水,土壤相对湿度大,有机质分解慢,导致有机质丰富,①③正确。本题亦可用排除法。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较慢,排除②;根据山顶处土壤类型为山地准黄土,故该山地无永久性积雪冰川,排除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砖红壤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或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红壤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或雨林气候的分布纬度低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甲代表的方向为北,乙代表的方向为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发生强度富铁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砖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砖红壤是中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水平分布在北纬22°以南的热带北缘,包括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台湾南部、广西、云南的部分地区。
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全长约53公里,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据此完成9—10题。
学科网
9.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纬度、河流             B.地形、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河流            D.地形、交通
10.下列有关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上段水量大,水流速度快,有利于泥沙输送  ②上段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
③下段深窄弯曲,有利于泥沙沉积  ④下段两岸森林茂密,进入峡谷的泥沙少
⑤下段山高谷深,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9.B  10.C
【解析】9.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被誉为“西北小江南”,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大气环流,
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由于北部秦岭山地削弱了西北风的影响,气温较高;且是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较温暖湿润。因此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大气环流,B对。纬度、河流、交通因素,不是冬季温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A、C、D错。故选B。
10.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原因是上段浅宽,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②对、①错;下段深窄,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③错;下段两岸森林茂密,进入峡谷的泥沙少,④对;下段山高谷深,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⑤对。故选C。
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延伸部分。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据此回答11—12题。
学科网
11.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
A.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苔原带                          D.高山冰雪带
12.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是
A.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                             B.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沃
C.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                          D.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
【答案】11.B  12.D
【解析】11.据图可知,由于该山海拔较低,因此不会出现苔原带和冰雪带,C、D错;图示为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因此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A错、B对。故选B。
2.据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可知,高山草甸带以下依次为灌木、乔木。1167米以上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因此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故选D。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15题。

13.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的是
A.1200米左右,700~900米                               B.1300米左右,1800~2200米
C.2000米,700~900米                                      D.2200米,1800~2200米
14.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A.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15.太白山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量比北坡多的气候因素是
①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  ②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③北坡为阴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光热条件较差  ④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13.B  14.D  15.D
【解析】13.图中横坐标表示海拔,先在图中找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点,向下作垂线,与横坐标有一交点,交点的数值为1300米,说明1300米处物种丰富度最高;坡面面积越大坡度越小,图中在海拔1800~2200米处坡面面积最大,且面积变化最小,说明1800~2200米海拔范围内平均坡度最小。故选B。
14.从图中可看出,在太白山海拔3500~3700米处物种丰富度较低,但不为0,说明在该海拔范围内没有冰川存在,A错;此海拔范围相对应的坡面面积较小,说明坡度较陡,并且海拔较高,水热条件差,D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该山坡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阴坡还是阳坡,B、C错。故选D。
15.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故选D。
垫状点地梅(下图)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900米附近,贴伏于地面,喜光性强,枝叶形成致密的点状结构,常与生长所在地典型植被伴生。具有抗旱、抗寒和抗大风的优点。该区域年平均气温﹣0.4℃,年降水量500mm左右,夏季开花季节最适宜光合作用的叶片温度为15℃~18℃,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降水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枯萎,甚至死亡。据此完成16—18题。
学科网
16.伴随垫状点地梅分布的典型植被是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高山针叶林                   D.高山针阔叶混交林
17.垫状点地梅生长季节具有抗旱、抗寒和抗大风优点的原因是
①积雪融化,融水渗入垫状物内,补充水分  ②垫状结构致密,寒气难进入,影响极小
③大风时,枝叶背面难受影响,仍较暖和  ④结构致密,贴地面分布,大风难以摧毁
⑤积雪覆盖,积雪保温作用强,枝叶温度高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8.调查发现,与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区相比,山坡相对平坦的4500~4750米海拔处垫状点地梅分布很少,其原因可能是
A.大气温度较低        B.大气降水较多               C.地面光照较差               D.地面风力较小
【答案】16.A  17.D  18.C
【解析】16.由材料分析可知,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900米附近,其有喜光性强,具有抗旱、抗寒和抗大风的优点。因此与之相伴随的植被,应该也适应海拔4900米附近的地理环境,首先这里水分条件较好,不可能为高寒荒漠带,B错;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风力较大,不可能发育森林带,C、D错;高山草甸带,耐寒,耐大风,比较适合该地理环境,A对。故选A。
17.生物的特征要与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相一致。由材料分析可知,该植物贴伏于地面,枝叶形成致密的点状结构,因此在该地大风时,枝叶由于紧贴地面,背面难受影响,仍较暖和;而且由于结构致密,贴地面分布,大风难以摧毁,因此具有抗风的作用;当该地降大雪时,积雪覆盖植被,可以起到保温作用,枝叶背面温度高;积雪融化时,融水渗入垫状物内,可以补充水分,具有抗旱的作用;垫状结构致密,寒气难进入,影响极小,具有抗寒的作用。结合以上分析,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18.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4900米附近,该山坡4500—4750米处海拔相对低,大气温度相对较高,A项错误;“降水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死亡,并加速其叶子枯萎”,说明垫状植物对水的要求较高,而4500—4750米垫状植物分布比4900米附近少,所以此处降水应该比较少,B项错误;垫状点地梅“具有很强的喜光性”,4500—4750米处垫状植物分布较少,说明该地有可能光照差,C项正确;垫状点地梅有抗大风的优点,因此风力较小不是影响该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故选C。
目前,科研人员可基于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地评价。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据此完成11—13题。

19.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                                             B.森林火险等级增大
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                                             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
20.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合理的是
A.植被覆盖指数下降                                             B.水网密度指数下降
C.土地退化指数下降                                             D.环境负荷指数下降
21.科考人员实地考察发现了成片的阔叶林,它们可能是
A.桦树林                    B.胡杨林                          C.樟树林                          D.桑树林
【答案】19.A  20.C  21.A
【解析】19.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对;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错;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错;由于年均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D错。故选A。
10.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植被覆盖指数上升,土壤中含水量增加,水网密度指数上升,A、B错;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有利于减轻土地的退化,C对;环境负荷指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题不能反映当地的人为因素对环境施加的影响,D错。故选C。
21.读图可知,该地年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代表植被为桦树,A对;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B错;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C、D错。故选A。
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学科网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23.【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
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解析】(1)雾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形成条件需要充足的水汽和冷却降温的过程。山顶苔藓矮曲林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山顶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
(2)矮曲林生长缓慢考虑光照、热量、水源、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不足导致——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山顶海拔高,气温低,热量少;山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所以山顶苔藓矮曲林长成“矮曲”。
(3)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由西向东地势降低),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向东降低)。
(4)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可以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科研价值等方面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的威胁日益严重,如转为农地、采药等,破坏生态环境;矮曲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长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因此要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的保护。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学科网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从水热条件分析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
24.【答案】(l)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在野牛沟流域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
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解析】(1)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较为接近。
(2)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4)植被生产力受气温和水分条件的影响。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本文标题: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解密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163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163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