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福建宁德福鼎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12-1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单选题

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棚内正午地面遮荫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2.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荫带(   )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地区,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根据材料2月26日棚内出现遮荫带,此后遮荫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此日后遮荫带面积不变,6月22日(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由于3月29日为春分日后8天左右,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为秋分日前8天左右,因此9月15日前后遮荫带面积最大,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继续降低,遮荫带移至棚外,棚内遮荫带开始变小,故B正确,ACD错误。该题选B。

2.根据材料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和南北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南北保温被,宽度范围越大,最大遮阴带面积最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撑柱变高时,最大遮阴带面积不变,但遮阴带全部移动到保温棚底部(此时面积最大)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出现的日期应比之前推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空间分布规律(同时间但不同纬度)(近大远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季节变化规律(同纬度但不同时间)(来增去减),当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当太阳直射点靠近某地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多年冻土退化,热融湖群发育(如图(a)所示)。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扩张迅速(如图(b)所示),强烈影响多年冻土的稳定性,导致存储在地下冰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符合青藏高原热融湖形成过程的是(   )

A.人类采矿—破坏地表物质—形成裸露矿坑—雨水、地下水在矿坑汇集

B.气候寒冷—冰川广布—冰川运动—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C.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河流径流量增大—侵蚀地表形成“V”形谷—水在谷地汇集

D.气候变暖—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地表塌陷形成洼地—水在洼地汇集

4.青藏高原热融湖面积扩张,可能会(   )

A.导致多年冻土层增厚       

B.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

C.威胁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       

D.增加空气湿度和昼夜温差

 

【答案】3.D    4.C

【解析】3.据材料可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多年冻土退化,热融湖群发育,说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冻土层的地下冰融化,地下冰融化水向地面排水,地表土壤失去支撑,塌陷形成洼地,水在洼地汇集,形成热融湖,故选D。

4.热融湖会导致多年冻土层融化,多年冻土层变薄。A错;随着冻土区道路、输油管线等线性工程的大量修建,热融湖作为一种工程地质灾害,会显著影响工程基础的热稳定性,诱发冻土地带路基沉陷、变形等,威胁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C对;加剧冻土融化,释导致存储在地下冰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B错;热融湖形成,导致湖塘增多,水域面积扩大,温差变小,空气湿度提高,D错。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危害:1、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夏季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天山是世界温带干旱地区最大的山脉链,也是全球最大的东西走向的独立山脉。

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片

5.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       

B.1500—2000米      

C.2500—3000米       

D.3500—4000米

6.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冻融堆积      

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7.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答案】5.D    6.A    7.B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读图可知,天山脚下的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100米,气温下降0.6℃,大约在天山的海拔3500米处全年最高气温为0℃,故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3500-4000米。故选D。

6.由题干可知,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C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随着冻土融化 ,“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 ,说明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冻融堆积,A正确,故选A。

7.由材料可知,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进行移动;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比较湿润,同时凹槽或沟谷进行沉积,B正确,故选B。

 

图为2022年6月23日亚洲部分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8.甲地最可能对应的天气系统及近地面气流运动分别是(   )

A.气旋、逆时针辐散       

B.反气旋、顺时针辐散

C.气旋、顺时针辐合       

D.反气旋、逆时针辐合

9.四地中天气状态可能是(   )

A.甲地阴雨连绵       

B.乙地高温炎热       

C.丙地大风天气       

D.丁地强对流天气

 

【答案】8.B    9.C

【解析】8.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的分布,可知甲地近地面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应为反气旋(高压系统),图示为北半球,北半球近地面高气压气流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辐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9.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的分布可知,甲地受高压控制,高气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A错误;乙地近地面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受低气压控制,低气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多为阴雨天气,且纬度较高,不是高温炎热,B错误;图示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为大风天气,C正确;丁地位于高压脊附近,受高压脊影响,为晴朗天气,D错误。故选C。

【点睛】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态的描述。由于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也就不同。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右偏,反之,左偏。

 

亚速海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海岸外的内陆海,其西部有一条名叫阿拉巴特岬的狭长沙坝,亚速海区域秋、冬季节盛行偏北风,风力强劲,多风浪,冬季沿岸有结冰现象。下图为亚速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0.推测顿河入海口泥沙淤积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与南部海域相比,调查发现每年冬季亚速海北部海湾更易结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湾地形

②海水盐度

③水域深浅

④气候类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0.A    11.B

【解析】10.顿河流域以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顿河流域的地表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使得顿河在春季的径流量最大。春季地表解冻,土层松散,加上植被覆盖少,土层易被侵蚀,导致该季节顿河入海口泥沙淤积量最大,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亚速海南部海域与北部海域海岸地形差异不大,且海岸地形不是影响海水结冰的主要因素,①错误;亚速海南部与黑海相连,南部海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②正确;北部入海河流多,泥沙淤积使得水域更浅,更易结冰,③正确;亚速海南部与北部气候类型无差异,④错误。故选B。

【点睛】亚速海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南部一个被克里木半岛与黑海隔离的内海,乌克兰独立以后,它成为俄乌两国的"公海"。主要的河流有顿河和库班河。长约340千米,宽135千米,面积约37600平方千米。海洋生物丰富,沙丁鱼格外多。塔甘罗格湾为最大海湾。水温夏季20-30℃,冬季低于零度,可通航。冰期2-3个月。平均深度8米,最深处也只有14米,是世界上最浅的海。

 

位于埃及西北部沙漠中的盖塔拉洼地(下图),最低处海拔-133m。近年来,为发展渔业生产,人们通过挖掘隧道,采用中国专利技术的高速输水管道系统,实现无动力引入地中海海水,并利用下沉式网箱养殖方式,在洼地成功建立了“沙漠渔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2.在建造“沙漠渔场”的过程中,通过挖掘隧道的形式引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减少水分蒸发       

B.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C.防止引水中下渗损耗      

D.降低沙尘淤积河道

13.随着“沙漠渔场”的出现,洼地环境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围土地盐碱化加剧      

B.绿洲农业供水量增加

C.沙漠地区降水量大幅增加       

D.地下水的盐度大幅下降

 

【答案】12.A    13.A

【解析】12.该地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因此通过挖掘隧道的形式引水可以减少水分的过度蒸发,A正确;挖掘隧道的方式比明渠输水建设成本高,B错误;地处沙漠地区,管道输水可减少水分过度下渗,但是无法防止水分完全不下渗,C错误;降低沙尘淤积河道不是采用隧道输水主要考虑的因素,D错误。故选A。

13.由材料可知沙漠渔场引入地中海水进入洼地,形成湖泊,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伴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周边的土地盐碱化会加剧,A正确;洼地引入的是地中海的海水,无法为绿洲农业提供灌溉水源,B错误;沙漠渔场占沙漠的面积小,不会导致降水量大幅增加,C错误;沙漠渔场是引用海水注入洼地,会导致地下水的盐度升高,D错误。故选A。

【点睛】沙漠渔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利:增加湿地面积,空气湿度增大,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

不利:周边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洼地的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图左为南方某红壤丘陵区,该区水土流失严重,耐旱、耐瘠薄的针叶林树种马尾松逐渐成为当地优势树种。但马尾松幼林的快速生长加快地力耗损,加上人类活动干扰,林下水土流失更严重,马尾松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马尾松逐渐长成矮小“小老头树”(图右),呈现少有的“空中绿化”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4.该丘陵区马尾松林快速生长(   )

A.森林层次结构增加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林下植被覆盖缺乏       

D.植被覆盖度减小

15.该丘陵区“小老头树”最有可能分布在图左中的(   )

A.甲       

B.Z       

C.丙       

D.丁

16.该丘陵区域遭受强烈侵蚀过程中,植被逆向演替顺序是(   )

A.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       

B.荒漠——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荒漠      

D.常绿阔叶林——荒漠——针叶林

 

【答案】14.C    15.D    16.A

【解析】14.结合材料分析,该丘陵区马尾松林快速生长加快地力耗损,林下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从而导致林下植被覆盖缺乏,C正确;森林层次结构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AB错误;马尾松成为优势树种,形成“空中绿化”现象,植被覆盖度并没有减小,D错误。故选C。

15.结合材料分析,马尾松长成“小老头树”主要是因为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左图中丁处等高线最为密集,地形坡度最大,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因此最有可能分布有“小老头树”。故选D。

16.结合材料分析,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区,其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耐旱、耐瘠薄的针叶林树种逐渐成为当地优势树种;但马尾松幼林的快速生长加快地力耗损,加上人类活动干扰,林下水土流失更严重,马尾松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马尾松林会逐渐退化成荒漠。故选A。

【点睛】我国江南丘陵基岩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图片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答案】

(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分析】本题以恒河三角洲为材料,主要涉及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2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20米”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可知,河口湾形成之后,河口与海平面落差变小,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变强,河流流速降低,表现为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根据材料信息“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携沙能力没有变化;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季风在减弱,会导致恒河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剧,会导致恒河泥沙含量降低;在未来如果地壳发生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也会导致恒河三角洲面积萎缩。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渍化是特定气候、母质、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及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新疆博斯腾湖流域内的开都河下游段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和第三纪红色含盐地层,土壤下层颗粒细,透水性差,在古河道、河漫滩、泉水溢出带等地下水浅埋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和盐土。下图示意博斯腾湖流域。

图片

(1)从自然环境角度,简述开都河下游土壤盐渍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从河流和地下水相互关系角度,判断绿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低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博斯腾湖流域内的农业耕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通过铺砂石的方法来减轻土壤盐渍化,从水循环环节角度分析该举措的合理性。

 

【答案】

(1)深居内陆,水汽难于到达;空气湿度小,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内流河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

(2)夏季。理由:该区域主要补给形式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对地下水补给多,稀释土壤盐分,使盐渍化程度减轻。

(3)铺砂石可增加土壤水分下渗,使土壤盐分下移;砂石层覆盖使土壤蒸发量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量减少。

【分析】本题以博斯腾湖流域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开都河下游土壤盐渍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与绿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低的季节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开都河下游土壤盐渍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蒸发与地下水位的角度来分析。从降水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并且空气湿度较小,因此降水较少。从蒸发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气温较高,所以气蒸发旺盛。从地下水位的角度来说,该地区位于内流河的河流下游,所以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开都河下游土壤盐渍化。

(2)判断绿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低的季节主要从补给水量的角度来分析。由于该地区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而在夏季时由于该地区气温较高,因此高山冰雪融水量较大,所以导致河流径流量较大,因此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较大,当地下水量增加时,会稀释土壤盐分,从而降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因此在夏季时绿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低。

(3)水循环环节角度分析该举措的合理性主要从蒸发与下渗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蒸发的角度来说,砂石层覆盖能够使土壤的蒸发量减少,使盐分在土壤表层的聚集量减少。从下渗的角度来说,砂石层覆盖能够增加土壤水分下渗,使土壤的盐分下移,所以通过铺砂石的方法来减轻土壤盐渍化具有合理性。

 

19.阅读图文训料,宗成下列要求。

受大气环流和洋流影响,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形成了全球面积最大、水温最高的区域,被称为西太平洋暖池(左图)。近几十年,西太平洋暖池增暖趋势显著,所形成的经向环流圈对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结构影响较大,对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纬度15~30°之间)降水影响显著。右图示意北圩夏季西太平洋暖池增温所生成的异常经向环流圈。

图片图片

 

(1)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角度说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过程。

(2)请在右图低纬环流圈中用箭头标山环流方向。指出北半球夏季,异常经向环流圈对副热带地区降水的影响。

 

【答案】

(1)在(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移动到西太平洋汇集,形成西太平洋暖池。

(2)

     图片    

降水更少或减少

【分析】本题以西太平洋暖池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太平洋暖池位于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形成南北赤道暖流,推动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的海水自西向东运动,在西太平洋汇集,形成西太平洋暖池。

(2)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因此10°N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高空气流从10°N上空吹向南北两侧。如下图:读图可知,北半球夏季,异常经向环流增强了副热带地区下沉气流的势力,使副热带地区的降水更少。图片

  本文标题:福建宁德福鼎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34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3402.html

    标签:月考地理试题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