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三地理微专题--24节气入选“非遗”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高考真题回顾】
(2016北京卷)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等地举办,读图1,回答第1~2题。

1.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2.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
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及相关的地球运动知识。第1题,由材料可知,大会期间北半球正处夏末,为中国农历的处暑节气,A项正确;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出现在深秋,B项错误;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比首尔纬度高且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北京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小,C项错误;北京比华盛顿昼更长,日出更早,D项错误。
第2题,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为中国、韩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并不是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A错;三个国家均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B对;三个国家均处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C错;中国的南部沿海有暖流经过,D错。答案选B。
【参考答案】1.A  2.B
【必备知识推介】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和农业耕种的补充历法应运而生,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其他地区与此存在一定差别。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的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还编有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核心素养解读】
二十四节气不仅培育了中国人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律的世界观,也塑造了天道均平、兼容并蓄、以和为贵的人生观。结合高中地理知识,我们需要关注的知识点有这些:
1.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的运动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的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所以,我们可以从地球的运动入手,掌握分析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地理知识;如二分二至日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季节的更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例如,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杨叶哗啦,快种西瓜。这些谚语形象地揭示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活动的关系。
【创新对点演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相邻两个节气相差15天左右。据此完成第1~2题。
1.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
A.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太阳直射点运动
C.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月亮的阴晴圆缺
2.图中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
id:2147485290;FounderCES
A.两节气日期都一定相差180天      B.两节气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C.两节气太阳视运动轨迹相同        D.两节气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1.B  第1题,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可知,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主要作用是方便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2.D  第2题,图中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每条直径上相对的两个节气时间相差半年,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因此其昼夜长短正好相反,D项正确。
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民间自古流传至今。节气歌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据此完成第3~4题。
3.《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小满节气日期大致为(    )
A.5月5日      B.5月21日      C.6月5日      D.7月7日
4.湖北省仙桃市某中学学生观察发现日出方位由东南逐渐向东北方向变化,则该中学生观察的时段在(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3.B  4.A 第3题,全年共分为二十四节气,相邻节气之间大约间隔半个月。根据节气排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因此小满大约在夏至(6月22日)前一个月,即5月22日前后,B项对。
第4题,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中,日出方位由东南向东北移动。岳阳市某中学学生观察发现,日出方位由东南逐渐向东北方向变化,则该中学生观察的时段应是春分前后时段,A项对。立夏到小暑时段,后期的夏至到小暑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B项错。白露到立冬,立冬到冬至再到小寒,太阳直射点都有向南移动的时段,C、D两项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5~6题。
18SWAD1-266.TIF
5.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6.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5.A  6.C解析:第5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麦熟一晌反映的是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东风不倒反映的是夏季多雨。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
第6题,寒露在秋分之后,济南昼短夜长,清明在春分之后,济南昼长夜短。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晚。立春与立冬刚好对称分布在冬至日的两侧,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不同,夏半年和冬半年时间长度不一样。
读图,回答第7题。
textimage25.jpeg
7.立秋时节(   )
A.①、②地正午旗杆与其影长相等           B.③地多低温冻害 
C.②、③地白昼与黑夜的时长相等           D.④地日出东北方 
7.D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和自然灾害。立秋指的是8月7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运动。①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比②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近,正午旗杆影子比②地短,A项错误;③处于热带地区,没有低温冻害,B项错误;②、③地昼短夜长,C项错误;全球各地日出东北,D项正确。
左图实线所示为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P点在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右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完成8~9题。
2019-193.TIF
8.“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A.渭河平原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珠江三角洲
9.关于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P点由b移向c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P点由b移向c期间,大庆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C.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最可能是寒露
D.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昼长夜短,且昼在逐渐变长
8.A 9.C 第8题,谚语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应位于我国的北方,最可能是渭河平原。第9题,P点由b移向c期间,时间是从冬至到春分,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大庆市的太阳从东南方升起;P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刚过秋分,最可能是寒露,此时大庆昼短夜长,且昼在逐渐变短。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0~12题。
10.寒露日(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黄经(  )
A.15°        B.195°       C.105°         D.285°
11.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至谷雨期间,有关我国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白昼渐短          B.天气转阴        C.温度渐升                         D.进入三伏
12.谷雨有“播谷降雨,预示着谷雨时节雨水充足,适合谷物生长”的意思。这一说法比较适合我国的(  )
A.青藏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
10.B  11.C  12.D【解析】第10题,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寒露日为每年10月8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黄经195°,故选B项。
第11题, 清明节到谷雨节气大约在4月4日至4月20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A项错。天气变化是短时间内大气活动的现象,B项错。我国昼长渐长,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气温逐渐升高,C项对。三伏要在夏至日以后,D项错。故选C项。
第12题,“播谷降雨,预示着谷雨时节雨水充足,适合谷物生长”说明谷雨节气播种稻谷,此时雨水充足,结合我国雨带推移规律,此时我国江南地区进入雨季;而西北地区降水少,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华北地区雨季要到7、8月;青藏地区海拔高,热量条件差,播种谷物较晚,故选D项。
二十四节气大约15天一节气,用于指导农业耕种。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据此完成13~15题。
13.我国下列法定假日中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4.周朝时期周公在河南登封县“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可通过观测一年中每天正午投在地上的影子长度变化来判断二十四节气(下图),其观测结果正确的是(    )学科网 zxxk.com

A.一年中冬至日杆影最短           B.春分日影长与杆高相等
C.每个节气影长跨度相等           D.杆影变长时当地昼变短
15.将周朝时期测日影的方法运用到海南岛三亚旅游区,作为科普运用,其“圭表”安装应该考虑(  )
A.圭设置跨表(标杆)南北两侧           B.将圭(影子刻度)变长
C.圭两端分别标注春分日和秋分日      D.将表(标杆)缩短
13.B  14.D  15.A
【解析】第13题,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段主要与地球公转周期有关。选B。
第14题,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春分日,正午影长与杆高相等的地区在南北纬45°;北温带地区,杆影变长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太阳直射点南移,该期间当地昼变短;虽然每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是一样的,但影长的变化长度是不相等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的时段影长跨度小,正午太阳高度小的时段影长跨度大。选D。学科网 zxxk.com
第15题,三亚位于热带,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标杆影子有朝南、也有朝北现象,圭需跨表南北两侧;其纬度比河南登封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影长短,圭不需变长;圭两端分别标注夏至日和冬至日。选A。
16.“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公转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

表1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

节气 立秋 处暑 白露
日期 8月7日 8月23日 9月8日
节气 秋分 寒露 霜降
日期 9月23日 10月8日 10月23日
(1)说出我国秋季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特点。(6分)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此时,华北地区于夜间始现白霜。呈现出“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的肃杀景象。
    (2)简述“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的气温特点。(2分)

    晚秋时节气温波动大,空气温度常会突然下降,使地表温度骤然降到0℃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损害,造成霜冻灾害。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它影响。(6分)

(4)2020年2月19日,我国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雨水”节气。下列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3分)
A.立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B.立夏—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
C.立秋—北温带各地区日出方向为东南       
D.立冬—南极大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极昼
(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分)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隆冬季节
16. 【参考答案】(1)(6分)
秋分前,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4分)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4分)原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
影响:增加大气污染。
(4)D  第(4)题,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A错。立夏位于春分—夏至之间,太阳大致直射12°N,我国南海南部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南,B错。立秋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北温带各地区日出方向为东北,C错误。立冬,太阳大致直射12°S,南极大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极昼,D对。
(5)C  第(5)题,梅雨天气是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雨水时节大致是2月底,二者时间不符,A错。处暑时节大致是8月底,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是7月,B错。霜降时节大致是10月底,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C正确。大雪时节大致是12月初,属于冬初,D错误。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微专题--24节气入选“非遗”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40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403.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