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阶段检测2-考点7~11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阶段检测() 考点711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所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 地质作用]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圆锥          B.洼地          C.蘑菇状          D.柱状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10 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现在该地貌1 002米等高线圈明显变小,1 004米、1 006米等高线圈也略有缩小,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于“蘑菇状”,故C项正确。
2.[考向 地质作用]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风蚀蘑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故D项正确。
下图为某海域水体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考向 洋流的分布]图中洋流季节性存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洋流从长江入海口直接向东流,可以判断其是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形成的,常年存在;乙洋流为西北季风影响下形成的沿岸流,季节性存在;丙、丁洋流都属于日本暖流(或日本暖流分支),常年存在。
4.[考向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对丙洋流流向影响最大的是(  )
A.盛行西风      B.东亚季风      C.海陆轮廓      D.密度差异
答案 C
解析 丙洋流为日本暖流的支流,其形成主要是受大陆的阻挡北上,沿海岸线运动,由此可以判断海陆轮廓是影响其流向的最大因素。
(2021·广州六区教学质量检测)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下图)。新疆罗布泊楼兰地区发育雅丹地貌,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矮小,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据此完成5~7题。

5.[考向 雅丹地貌形成的地理环境]楼兰地区气候干旱,但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60%的主要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           B.降雨量大
C.气温较低             D.太阳辐射弱
答案 A
解析 楼兰地区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60%的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气温低则饱和水汽含量小,故空气相对湿度高,A项正确。从图中看楼兰地区降雨稀少,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较高,B、C、D三项错误。
6.[考向 雅丹地貌的影响因素]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于风蚀速度,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强 ②昼夜温差大 ③降雨量小 ④相对湿度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大,①②④正确;降雨量小,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蚀作用强,③错误。
7.[考向 雅丹地貌]楼兰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是(  )
①降雨集中 ②相对湿度大 ③太阳辐射弱 ④风力较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楼兰地区降水集中在6~7月,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原因是降水集中,相对湿度大,①②正确;楼兰地区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风力较强,③④错误。故选A项。
(2022·江西抚赣六校高阶段监测)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甲处物质直接来源于上地幔。据此完成8~9题。

8.[考向 地质构造]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
A.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早期           B.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早期
C.古生代早期至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后期
答案 B
解析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图中含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未发生断裂,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已经发生断裂错位,因此断层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早期,B项正确。
9.[考向 岩石形成]甲、乙、丙、丁四处最可能为大理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变质岩。石灰岩形成于温暖的浅海中,图中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洋生物,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有可能是石灰岩。由材料“甲处物质直接来源于上地幔”可知,图中甲为侵入岩,A项错误;乙和丁含有化石,为沉积岩,故B、D两项错误;丙处可能在岩浆侵入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发生变化,导致原有岩石的结构及矿物成分变化,形成变质岩,C项正确。
(2022·运城市高三摸底调研测试)蒸发能力是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陆面实际蒸发量的大小受陆面蒸发能力和供水条件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湿润地区的实际蒸发量与陆面蒸发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干旱地区,实际蒸发量远小于陆面蒸发能力。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考向 影响蒸发的因素]图示虚线方框内年实际蒸发总量等值线向东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盛行风强度     B.山脉走向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答案 B
解析 西北干旱地区实际蒸发量远小于陆面蒸发能力,说明其实际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供水条件。虚线方框内年实际蒸发总量等值线向东凸出,主要是西风携带的水汽受到山脉阻挡抬升形成较多的降水,即与山脉走向有关,故B项正确。
11.[考向 影响蒸发的因素]根据图示区域年实际蒸发总量可推知(  )
A.和田适合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B.阿勒泰西北部蒸发能力最强
C.塔里木盆地内部蒸发能力最弱
D.阿勒泰的水分条件优于酒泉
答案 D
解析 西北干旱地区实际蒸发量接近或等于年降水量,分布状况基本与降水一致,由图可知,阿勒泰的水分条件优于酒泉,D项正确;和田实际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差,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A项错误;阿勒泰西北部实际蒸发量较大,降水相对较多,蒸发能力不是最强,B项错误;塔里木盆地内部降水最少,蒸发能力最强,C项错误。
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考向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推测海南热带云雾林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盛行西风      D.东北信风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海南岛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南部,这说明岛屿西南部为山地迎风坡,故该地云雾林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南季风,B项正确。
13.[考向 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关系]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的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地质灾害多           D.风力强劲
答案 D
解析 该地位于热带地区,热量充足,A项错误;土壤和地质灾害对树干形态影响很小,排除B、C两项;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强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造成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故D项正确。
(2021·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第一次联合考试)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示意某河流一河段的断面。图中①②③阶地所处地层的砾石平均粒径②最大、③最小,④⑤⑥同为现代形成的细砂状流水沉积物。据此完成14~15题。

14.[考向 堆积地貌]①②③阶地所处地层形成时期河流流速(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①②③阶地所处地层的砾石平均粒径②最大、③最小,河流流速越快,水流携带能力越强,可带来的颗粒粒径越大,因此该处河流在不同时期的流速为②>①>③。
15.[考向 堆积地貌形成过程]图中①②③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先沉积后侵蚀           B.先侵蚀后沉积
C.一直下切侵蚀           D.不断分层沉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①②③阶地皆为沉积地层,都是河床沉积,地层抬升,河流侵蚀而形成的阶地。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6~18题。
16.[考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答案 D
解析 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项正确。
17.[考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答案 B
解析 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项正确。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敏感,A项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项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项错误。
18.[考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答案 D
解析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时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能满足极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项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两项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项错误。
(202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19~20题。

19.[考向 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温带地区气温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植被景观随气温而变化明显,因此变化鲜明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森林)由赤道到两极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甲为热带雨林,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丙为针叶林,丁为苔原。故B项正确。
20.[考向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
A.巫山        B.五指山         C.富士山         D.大分水岭
答案 C
解析 丁植被类型为苔原。五指山地处热带,巫山地处亚热带,海拔均相对较低,没有苔原分布;大分水岭总体位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拔较低,没有苔原分布;富士山地处温带,且海拔超过3 700米,有苔原分布,故C项正确。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通常,河流受地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图一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二为沿图一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6分)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4分)
(3)分析图二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4分)
(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4分)
答案 (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
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沉积;D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沉积。
(3)地质历史时期北岸地区地势较低,利于河流发育;北岸地区曾经形成的沉积岩被流水侵蚀和搬运到下游地带。
(4)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平缓,沉积平原面积大、沙洲多,说明北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南岸陡峭,沉积平原面积小、沙洲少,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图中C处河道曲折,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水流惯性力下沉积而成;而D处河道平直,说明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左侧沉积而成。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南岸的基岩上部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地质历史时期的北岸也曾有沉积岩存在。据材料信息“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可知,早期因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流水长期侵蚀、搬运造成原位于河底及北岸地带的沉积岩消失。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沉积木埋藏于河道中部的淤泥中,上部有沙层覆盖,说明淤泥沉积时间早。由此推测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22.(2021·河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一)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二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二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4分)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6分)
答案 (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应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读图,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草原,落叶林到疏林草原主要是水分的差异,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第(2)题,根据材料,该地土壤干燥化是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入手,植被生长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山坡陡,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蒸发量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森林退化;森林的郁闭度较低,加剧蒸发,所以使林地干燥化。第(3)题,植被应因地制宜的配置,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所以应布置耐寒以及耐旱的灌木丛和草本。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干热风是冬小麦生长到5月左右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小麦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进而造成减产。干热风可分为三种:雨后青枯型,一般发生在小麦成熟前10天内,多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的甘肃、宁夏等区;高温低湿型干热风从小麦开花到成熟均可发生;旱风型主要发生在部分多风地区。
材料二 下图为干热风的主要区域分布图。

(1)从气候角度简要推测高温低湿型、旱风型干热风发生的区域。(2分)
(2)华北地区干热风的形成与当地的热低压有关,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
(3)试分析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6分)
(4)有人认为“焚风”与“干热风”的成因相同,试反驳其观点。(4分)
答案 (1)高温低湿型:北方地区都有可能发生(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亦可);旱风型:西北地区(新疆和黄土高原地区亦可)。
(2)春季,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密度越来越小,气压大大降低,形成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
(3)影响:易产生旱灾;加剧水资源短缺;农业减产。
措施:加强对干热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设农田防护林;培育和栽种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适时合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灾害评估与灾害管理工作。
(4)焚风是因为地形关系生成,干热风是因为气候关系。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发生在小麦生长季节,结合我国小麦种植分布可知,该类型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旱风型主要发生在多风地区,且区域内降水少,故该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第(2)题,据题干可知,热低压是在气温快速回升的条件下形成的。气温回升时期在春季。第(3)题,干热风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剧旱灾与水资源短缺,造成农业减产。措施主要从监测预报、农田建设、改良品种、调整农业结构等方面考虑。第(4)题,焚风是在背风坡形成的,干热风主要与降水少、蒸发旺盛有关。
 
  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阶段检测2-考点7~11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50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50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