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8 人口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8-0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2022年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1. 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 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 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 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 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 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 相似的空间形态          B. 趋同的主导产业  
C. 一致的功能定位          D. 相近的等级规模
3. 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 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 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 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 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1.根据表中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数据可知上海人口净增加184.17万人,北京净增加228.1万人,广州净增加597.58万人,深圳净增加713.66万人,所以四城市总人口都是净增加的。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故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减少,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虽然都增加,但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远大于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量,故广州、深圳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在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反之城市规模大小也反映着人口规模的变化,故D正确;城市的形态、功能与城市人口变化没有多大关系,故AC错误;产业类型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而产业规模的大小与人口变化有相关性,故B错。故答案选D。
3.由1 题可知四城市总人口都在增加,而结合所学知识,四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增加大都来源于人口的迁移,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会加大中心城区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引导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减轻城市中心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故A错B正确;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的疏解,会改变城市的职能与功能,故C错;中心城区以外地区有不同的功能区,人口均衡布局可能影响中心城区以外的功能区布局,故D错。故答案选B。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人口年龄结构变化】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6.【工业区位因素】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7.【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答案】5.A  6.B  7.D
【解析】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导致2005年-2010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惯性的影响,故A正确;环境条件的改善,可能导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龄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显示嘉峪关工业比重较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青壮年人口外迁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相匹配的,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答案选择A。
6.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市拥有丰富的铁矿,主要发展钢铁产业,形成了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导致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影响,故B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包含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故A错误;嘉峪关市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因此市场对第一产业的需求一样很大,故C错误;区域内的劳动力,可能大量参与到工业之中,对第一产业有所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故D错误。答案选择B。
7.阅读材料可知,嘉峪关市已经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的发展,应当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装备制造工业适宜成为重点发展工业,故D正确;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材料,嘉峪关市缺料,故A错误;纺织工业也需要大量纺织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嘉峪关这两方面区位优势不明显,故B错误;食品加工工业需要接近第一产业,材料显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因此不适宜重点发展,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产生老龄化的原因:1. 育儿费用提高、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断下降,出现众多丁克族;2. 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3. 计划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老龄化的解决措施: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4、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5、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6、居家养老环境;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2022年1月浙江卷)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比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21.【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        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
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
【答案】21.C
【解析】2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优势没有削弱,A错;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升级需要加快,机器人代替人工将成为发展趋势,机器换人速度加快,B错,C正确;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出口商品成本优势逐渐消失,D错。故本题选C。
(2022年6月浙江卷)【人口—人口迁移】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B  8.A
【解析】7.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8.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年6月浙江卷)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人口—人口分布】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答案】17.C
【解析】1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选项错误。所以选C。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 【乡村的土地利用】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 【人口迁移】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 【工业与区域发展】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解析】本题以某村的2008年到2018年的发展状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人口、农业、工业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识、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1)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企业、外来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
(2)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
(3)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2022年高考模拟题】
“婚姻挤压”是指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一种性别的人找不到配偶的现象。下表示意2020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总人口数 年平均增长率 总人口性别比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调查数据 141178万人 0.53%(比上个十年下降0.04个百分点) 105.07 13.5%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     )
A.人口基数人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性别比失衡     D.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2.“婚姻挤压”将会导致(     )
A.女性结婚年龄推后 B.地区间人口结构失衡     C.结婚成本大大降低 D.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
3.为了缓解“婚姻挤压”现象,可采取的对策是(     )
A.提高婚育年龄 B.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C.倡导男女平等 D.大量接纳海外的移民
【答案】1.D  2.B  3.C
【解析】1.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仍处于“三低”模式,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D符合题意,人口基数为141178万,A不符合题意;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说明我国性别比失衡,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男性人口数量多于女性人口,将会导致适婚青年中部分男青年找不到配偶,主要表现为城市男青年挤压农村男青年、发达地区男青年挤压欠发达地区男青年,最后被婚姻市场排挤出来的男性大多为贫困、边远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导致地区间人口结构失衡,B正确。“婚姻挤压”不会影响到女性结婚年龄及结婚成本问题。AC错误。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等原因有关,与“婚姻挤压”无关,D错误。故选B。
3.据材料可知,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女性人口,是导致出现“婚姻挤压”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倡导男女平等,改变生育观念,使总人口性别比趋于均衡,从而缓解“婚姻挤压”现象,C正确。提高婚育年龄、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大量接纳海外的移民不能改变我国性别比失衡的现状,从而不能缓解“婚姻挤压”现象,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明确要求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湿地、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却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推测,双鸭山市出现城市收缩的表现(     )
A.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B.城市人口持续外迁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经济发展持续衰退
5.造成双鸭山市城市收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            B.交通不便居民外迁
C.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            D.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6.针对出现的问题,双鸭山市实现“瘦身强体”的措施是(     )
①资源管控,生态治理②设施优化,扩大城区③环境改善,吸引人口④产业升级,打造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4.B  5.A  6.C
【解析】4.读图1,双鸭山市人口总量在2006-2010年有所增加,A与题目描述不符,A错误。读图2,人口迁移率2006-2015年这段期间都是负值,可知双鸭山市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持续外迁,B正确。读图2,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值,可推测双鸭山市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增加,C错误。读图1,生产总值2006-2012年增加,D与题目描述不符,D错误。故选B。
5.根据材料“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城市收缩可能是煤炭资源趋于枯竭,产量下降或者煤炭市场达到饱和状态,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会导致经济发展出现衰退,城市收缩,A正确。双鸭山市作为重要煤矿资源城市,交通便利,居民外迁是因为当地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B错误。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是人口迁移大重要拉力,但与双鸭山市城市收缩关联不大,C错误。城市收缩是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控制城市用地扩张,D错误。故选A。
6.根据上题,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近年来支柱产业收缩,应对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发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①与题意相符。吸引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人口,②与题意不符,③与题意相符。该市应振兴产业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市应发挥本地湿地、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④与题意相符。综上所述,排除ABD,C正确。故选C。
【点睛】中国的人口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还有文化教育因素、家庭因素、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类城市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祁连-吉隆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长期比较稳定。据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1%左右,西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西北半壁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下图为青藏高原人口、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青藏高原人口分布格局长期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地域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程度 C.国家发展政策 D.自然保护区分布
8.相对于西北半壁,“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产业向西北半壁转移
C.人口迁出更为活跃        D.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9.针对“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问题,今后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
A.实施生态移民,缓解人地矛盾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加强经济扶贫,大力发展畜牧业 D.放开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
【答案】7.B  8.C  9.A
【解析】7.青藏高原东南半壁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相对较多;西北半壁地势更高、气候更加干旱,经济发展不如东南半壁;青藏高原人口分布格局长期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B正确;青藏高原的地域开放程度、国家发展政策差别不大,AC错;自然保护区对人口分布格局影响较小,D错。故选B。
8.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东南半壁由于人口迁出更为活跃,导致人口增长较慢,C正确;青藏高原东南半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错;西北半壁自然条件恶劣且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将产业向西北半壁转移,B错;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别不大,D错。故选C。
9.由材料可知,西北半壁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实施生态移民,缓解人地矛盾,A正确;完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放开生育政策会导致西北半壁人口快速增加,加大生态环境压力,BCD错。故选A。
【点睛】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居住条件好;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西部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或高寒,耕地面积少,经济相对落后。
为了反映住房的结构特征,有学者以住房的建设或购买时间以及城乡属性,建立住房结构金字塔。下图为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住房(自建或购买)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推测,我国城镇(     )
A.住房的数量增长缓慢            B.人口的总量趋于稳定
C.青壮年人口比重提高            D.售房的数量持续增加
11.在我国人口频繁的“乡-城流动”过程中,乡村地区“有住房却无人住”,对此可行的措施是(     )
A.规范租房市场,降低租房成本     B.盘活闲置住房,复耕旧宅基地
C.鼓励住房流转,降低金融属性     D.增加用地审批,加快住房更新
【答案】10.C  11.B
【解析】10.由图中信息可知,城镇住房数量增长快,A错误;图中信息无法得出人口的总量趋于稳定,B错误;青壮年对住房的需求量大,由图中可知住房增加快,说明青壮年人口比重高,C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城镇住房是波动增加的,不是持续增加,D错误,所以选C。
11.乡村地区大量存在“有住房却无人住”的情况,乡村地区几乎家家都有住房,基本没人租房,A错误;盘活闲置住房,如发展乡村民宿,开发旅游等,复耕旧宅基地,是切实可行的,B正确;乡村的住房基本没有金融属性,C错误;已经有大量住房无人住,应该减少乡村住房用地的审批,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措施:1、支持返乡人员依托闲置住宅发展适合的乡村产业项目。2、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工作。3、支持农村村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房屋买卖。4、支持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有偿退出宅基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转变(包括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及其类型的演化)镌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痕迹。按家庭成员数量及关系划分,我国的家庭类型是由主干家庭(或直系家庭),核心家庭(或小家庭,目前我国主要的家庭类型)、联合家庭(或大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和单身家庭等构成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最基本数量底线。下表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户规模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平均家庭户规模/人 4.33 4.43 4.41 3.96 3.44 3.10 2.62

 

12.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关联较小的是(     )
A.流动人口增多 B.生育水平下降 C.住房供应充足 D.家庭观念转变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平均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减小,将会导致(     )
A.户籍制度改革受阻        B.人户分离现象减弱
C.家庭类型种类日益简单 D.家庭生命周期缩短
【答案】12.C  13.D
【解析】12.迁移流动人口增加,会导致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A选项关联较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导致了人类死亡率的下降,同时,人类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生育率下降,B选项关联较大;住房条件改善可以使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住房供应充足但若购房能力不足,也不会导致家庭户规模缩减,C选项关联较小;家庭观念转变,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会导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D选项关联较大。故选C。
13.平均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减小,不会阻碍户籍制度改革,A错误;城镇化进程加快,日益普遍的迁移流动使原本居于一户的家庭成员分散多处,人户分离现象在增多,B错误;家庭类型种类日益复杂,C错误;随着城市落户限制的继续松动,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人口流动有可能进一步加快,持续推动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生命周期缩短,D正确。故选D。
【点睛】就家庭而言,从一对夫妻结婚建立家庭生养子女(家庭形成期)、子女长大就学(家庭成长期)、子女独立和事业发展到巅峰(家庭成熟期)、夫妻退休到夫妻终老而使家庭消灭(家庭衰老期),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
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趋势。基于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我国不同省市作为流入(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得到左图“流入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图”,右图“流出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从人口流入和流出视角看,人口回流意愿都较低的省区有(     )
A.鄂、辽     B.藏、内蒙古     C.新、吉     D.吉、内蒙古
15.从人口流出视角看,青海、云南人口回流意愿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拥有良好的经济圈,就业机会多 B.与流入地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差异大
C.当地收入更多,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 D.努力保住流出地原有农村户口性质
16.当前的人口回流(     )
A.使东部地区的人口红利进一步扩大     B.加剧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
C.使人口净流出省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
【答案】14.D  15.B  16.D
【解析】14.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左图显示,从人口流入视角看,湖北省(鄂)回流意愿很高,西藏自治区(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回流意愿也较高,吉林省(吉)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回流意愿较低,故ABC不选;再观察右图,从流出视角,吉林省(吉)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回流意愿依然较低,因此人口回流意愿较低的省区是吉和内蒙古,故D正确。答案选择D。
15.根据题意,观察右图可知,青海省和云南省人口回流意愿较高,主要是由于该省内少数民族分布较多,地方习俗和其他省区差异较大,因此回流意愿较高,故B正确;青海省和云南省属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对不完善,故AC不选;人口流动与农村户口性质无太大关系,故D不选。答案选择B。
16.根据题意,人口的回流,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流出省城镇建设的步伐,故D正确;但使东部地区劳动力减少,老龄人口增多,人口红利有所减小,有利于减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使国家的人口分布向均衡靠近一点,故AB错误;人口的回流并不能根本上改变流出省的地位,故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一、对迁出地:①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②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二、对迁入地:①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②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南省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下图示意“2010-2020年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2010-2018年河南省劳动力(     )
A.转移规模稳定 B.省外转移逐年减少 C.省内缺口较大 D.省内转移逐年增多
18.根据劳动力转移情况推断,河南省引入的企业主要是(     )
A.技术密集型     B.市场指向型     C.劳动力密集型 D.原料指向型
19.2010以来,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导致该省(     )
A.劳动力需求减少     B.产业转型升级快     C.工业化速度减缓     D.城市化水平提高
【答案】17.D  18.C  19.D
【解析】17.读图可知,2010~2018年累计转移逐渐增加,说明转移规模扩大,A错误;2012~2018年省外转移基本稳定,B错误;省内转移占比约为60%,转移人口主要为省内转移,C错误;2010~2018年省内转移逐年增加,D正确。故选D。
18.读图可知,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说明河南省引入的企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C正确;技术密集型、市场指向型、原料指向型的企业劳动力转移规模都不会这么大,排除A、B、D。故选C。
19.2010年以来,河南省劳动力转移规模大且以省内转移为主,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增加,A错误;产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主要为传统产业,B错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工业化速度加快,C错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水平提高,D正确。故D正确。
【点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2020年末,我国各类养老床位数量达到821万张,东部沿海城市养老床位数量较多,但城市养老床位需求量大,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现象。有些城市积极推行老年人组团“异地养老”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我国养老床位需求量大,反映(     )
A.医疗水平高     B.人口增长快     C.社会负担重     D.经济发展快
21.影响城市养老床位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 C.传统观念 D.交通因素
22.能成为“异地养老”的城市(或地区),通常(     )
A.医疗条件好     B.经济发达 C.生态环境优良 D.社会保障完善
【答案】20.C  21.A  22.C
【解析】20.我国养老床位需求量大,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C正确,D错误。养老床位需求大,说明老年人数量多,老年人的数量与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不能直接反映医疗水平高,我国人口增长较缓慢,且若人口增长快,则少年儿童比重大,与老年人数量多少关系也较小,AB错误。故选C。
21.城市养老床位数量多少取决于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老年人养老需求越多,需要设置的养老床位数量就越多,这属于市场因素对城市养老床位数量的影响,市场因素属于经济因素。城市养老床位数量主要取决于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生态环境、交通因素关系不大,传统观念对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22.异地养老就是老年人离开现有居住地,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籍养老等,异地养老适合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能够满足老年人身心愉悦的需求,C正确。医疗条件好、 经济发达、 社会保障完善是东部沿海城市都具有的优势,不是异地养老城市具备的独特优势,ABD错误。故选C。
【点睛】异地养老分类:1.异地疗养型,指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欠佳但可以远行的老年人,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地区的养老院或疗养院进行疗养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2.候鸟式安居型,是指冬天到南方过冬,夏天到北方避暑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适合所有老年人。3.旅游观光型,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旅游观光的一种异地养老方式。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还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适合身体健康及经济能力较好的老年人。4.休闲度假型,适合想到外地休闲度假的老年人。可选择环境比较幽静、安逸,适合休闲养老、修身养性的养老院入住。5.探亲交友型,以探亲交友为目的,选择距离自己的亲属较近、老年活动较丰富、方便结交更多老年朋友的养老院入住进行养老的一种方式。总之,老年人在选择异地养老方式时,应综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及爱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异地养老方式。
俄罗斯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衡特征显著,其广袤的国土和人口分布日益失衡是发展的重要羁绊。21世纪以来,受人口流动及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俄罗斯人口分布呈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专家推测未来俄罗斯人口重心可能东移。下图为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重心的空间演变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导致俄罗斯人口重心与地理重心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土面积 B.人口出生率     C.开发历史 D.矿产资源
24.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化会(     )
A.促进矿产资源开发        B.改变交通运输格局
C.减少人口迁移数量        D.促进人口区域集聚
25.专家推测俄罗斯人口重心东移的依据是(     )
A.东部人口增长率较高            B.远东地区气候改善
C.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D.发现新的矿产资源
【答案】23.C  24.D  25.C
【解析】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土面积和形态对地理重心影响大,但对人口重心影响不大,A选项错误。人口出生率影响人口增长速度,但对人口重心与地理重心的空间差异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俄罗斯人口重心位于地理重心的西北部,说明俄罗斯人口密度西部大于东部,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西部的欧洲部分开发历史早导致的,C选项正确。俄罗斯远东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重心却在西部,说明矿产资源不是影响俄罗斯人口重心与地理重心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D选项错误。故选C。
24.由图可知,俄罗斯人口重心从2002年至2017年进一步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俄罗斯西部人口增长比东部快,而俄罗斯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A选项错误;俄罗斯的交通运输格局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人口重心的变化并不会改变这个格局,B选项错误。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说明西北部人口增长快,人口从东中部向该区域迁移量增加,C选项错误。人口重心向西北部迁移,会促进人口在俄罗斯西北部的集聚,D选项正确。故选D。
25.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增长率并不高,A选项错误。俄罗斯远东地区相对西部地区气温较低,气候条件较差,短期内气候条件难以改变,B选项错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使俄罗斯东部地区面临新的机遇,能够促进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进而促使人口重心向东移动,C选项正确。俄罗斯东部地区本身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发现新的矿产资源不是其人口东移的主要影响因素,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重心是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211大学地理分布情况统计
数量(所) 1 2 3 4 5 7 8 10 1 24
位置 甘、藏、青、宁、琼、贵、云、桂、晋、赣、浙、冀、豫、内蒙古 新、鲁、闽、渝 津、吉、皖 辽、黑、粤、湘

 

资料来源:教育部公布名单材料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深入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推动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推进昌平沙河、房山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同时,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
(1)根依据材料一,试归纳中国大陆各省区211大学的分布特征。
(2)试从北京城市发展的层面分析此轮“京校搬迁”的主要原因。
(3)指出该《规划》的实施,会对北京诸高校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推断迁校举措促使迁入地人文环境发生的变化(至少四点)。
【答案】(1)总体分布不均衡;每个省级行政区至少有一所;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市;数量较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沿岸、陇海铁路沿线等地区;只拥有一所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大西北和大西南及青藏地区。
(2)庞大的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大城市病”迫在眉睫;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希望通过迁校进行平衡;高教园区功能扩容,由以教学功能为主向融教学、科研、成果转换、生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转换,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3)有新校区的高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搬入新校区,校园环境、建筑设备都进行了升级改造,将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无新校区的高校:招生数量会减少,发展空间受限。
(4)人口数量和密度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化等。
【解析】本题以中国211大学地理分布情况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事物的分布描述、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读图表,获取有消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甘、藏、青、宁、琼、贵、云、桂、晋、赣、浙、冀、豫、内蒙古、新、鲁、闽、渝、津、吉、皖辽、黑、粤、湘分布小于4个,沪、苏、京分布大于10个,总体分布不均衡;每个省级行政区至少都有一所211大学;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市,分布着24所211大学;数量较多的陕、沪、苏地区主要沿海、沿江、沿陇海铁路沿线分布;西北、西南、青藏地区分布少,是只拥有一所的省份的主要分布区。
(2)北京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庞大,人口压力对资源、环境、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矛盾日益严重,城市病严重,京校搬迁有利于减缓城市病;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希望通过迁校可以均衡教育资源;可以促进高教园区的功能扩容,有利于以教学功能为主向融教学、科研、成果转换、生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转换,增强高等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科教均衡发展。
(3)规划中指出,推进昌平沙河、房山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使得有新校区的高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园环境、硬件实施、建筑设备都进行了升级改造,将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制定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使得无新校区的学校,招生数量会减少,发展空间减小。
(4)迁校举措,促使迁入地人口增加,人口数量和密度上升;促使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建设新校区、市政交通等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减少;促使相关产业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地域景观发生转变,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人口是指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多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2008年前从东部发达地区返回户籍地的人口,习惯上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2008年后的回流人口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在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的影响下多选择在当地县城就业、购房定居,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

(1)推测第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多重操农业的主要原因。
(2)说出与第一代回流人口相比,新一代回流人口从事职业的特点。
(3)分析吉安市新--代回流人口多选择定居当地县城的主要原因。
(4)简述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定居县城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掌握技能较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当地企业数量较少等。
(2)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多从事非农产业;从业类型呈现高端化趋势。
(3)吉安市下辖县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就业机会较多;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较农村好;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较近;新一代回流人口收入水平较高,有能力在县城购房等。
(4)(扩大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等。
【解析】本题以江西省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及相关文字材料为情景,考查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题干分析,第一代回流人口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所限,其掌握技能较少,不利于在发达地区长期务工;而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回流返乡后,当地由于经济发展较慢,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第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新一代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且基本都不再从事农业,从业类型有技术工人、企业管理等相对高端的行业。
(3)根据材料“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可知,吉安市当地县城接受产业转移后,能提供多种就业岗位,能满足较多返乡人员就业。与农村相比,县城的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均由于农村地区,从而使回流人员大多选择在县城生活。县城距离回流人员的户籍地较近,便于在县城落户;新一代回流人口由于在外工作多年或者从事行业收入水平较高,经济条件更好,有能力在县城购房、就业等。
(4)回流人口定居县城,将使县城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增加则促进了县城的基础设施完善。同时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带动县城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县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全流域可分为南部祁连山区、中部河西走廊平原区、北部低山丘陵荒漠区三大区域单元。该流域内人口分布极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通过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措施,石羊河流域已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探索出了“少用水,多采光,设施化,高效益”的特色节水农业模式。下图为石羊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布示意图。

(1)分析该流域三大区域单元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
(2)开展生态移民的主要区域在北部区域,而不是南部区域,试说明原因。
(3)分析该流域发展这种节水农业模式的优势。
【答案】(1)差异:南部祁连山区人口较少;中部河西走廊平原区人口集中;北部低山丘陵荒漠区人口稀少。原因:南部祁连山区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部河西走廊平原区地形平坦,水源较丰富,土壤较肥沃,利于农业生产,开发历史较早,交通便利,城镇众多,人口集中:北部低山丘陵荒漠区水资源少,生态环境恶劣,人口环境容量小。
(2)北部低山丘陵荒漠区位于石羊河下游,水源主要来自河流上游地区;随着上游人口和生产活动增加,用水量增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无水可用,生态压力大。南部祁连山区人口稀疏,生产活动少;上游水资源数量变化较小,生态压力相对较小。
(3)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发展节水农业可减轻区域水资源的压力;晴天多,光照充足,该模式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生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地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实现农业优质、稳产、高产,增强了当地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了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问题,涉及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材料,图中显示南部祁连山区人口较少,原因是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且可能出现地质灾害,不利于居民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较少;而中部区域人口集中程度高,分布有聚集核心区和高度聚集区,人口密度大,主要是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的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水源较为充足,土层较为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且历史开发较早,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城镇分布较多,因此人口集中;北部区域属于荒漠区,水资源贫乏,蒸发量更为强烈,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生存,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环境容量较小。
(2)阅读图文材料,流域内北部区域,属于低山丘陵荒漠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无其他支流进入,主要靠河流上游的水源;但河流上游属于人口密集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到时河流下游的流量大大减少,甚至没有水能达到下游,生态压力较大。而南部的祁连山区位于人口稠密区的上游,人口稀少,生产活动少,且河流流量稳定,水资源充足,生态压力小。
(3)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区域内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因此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发展节水农业模式可以大大的节约水的用量,减小压力;区域内晴天多,太阳光照强烈,蒸发作用大,可以减少蒸发,且可以利用温差,生产处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设施设备农业,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结合,节约资源;该模式的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和稳产,增强当地的农产品的竞争力,发展相关产业,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8 人口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976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9767.html

    标签:人口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