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黄土地形的特征与改造-黄土的成因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7-2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二)黄土的成因

  关于黄土成因问题的争论,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过去大量文献中有关黄土成因的学说有 20余种之多,而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是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等,而风成说的影响尤为广泛。

  从世界范围来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气候温暖的地区,并呈不连续的带状。特别是在干燥和半干燥气候地带,温暖少雨,蒸发强烈,寒暖季节变化鲜明,黄土最为发育。而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很少见到黄土分布。这说明黄土的发生、发育与中纬度气候上的微弱差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由于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外缘,或是古代冰川区域的前缘,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些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以及古代冰川前缘可能就是黄土物质的重要来源地。同样,我们也有理由认为,除了当地的风化产物外,搬运和堆积黄土物质的动力,无疑是与这种气候条件下所特有的风以及各种形式的地面流水作用分不开的。

  黄土风成说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的源地,在荒漠地区常有强大的风力从中部呈辐射状吹向荒漠的边缘,风好像在荒漠中进行大扫除一样,把大量的黄土物质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下来,长年累月就形成了厚层的黄土(图 34)。另一种认为,在冰期时,大陆冰盖区的反气旋将冰水沉积中的细颗粒吹送到外围的草原地带堆积而成黄土。后来就有人提出了“暖黄土”和“冷黄土”的理论,把从荒漠中吹送而来的黄土称为暖黄土,而冷黄土则是指从冰水沉积物中吹送而来的黄土。一般认为欧洲和北美洲的黄土主要属于冷黄土,而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多属暖黄土类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黄河中游黄土地区的大量调查,对于黄土风成说已经取得了比较充分而可靠的证据。首先可以看到,从亚洲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分布;其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所在地区的其它岩石成分极不相似;第三,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第四,黄土可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有相似的厚度;第五,黄土含有陆生的草原性动、植物化石;第六,黄土层中含有多层重叠的土壤层。这些特征除了用风成说来解释外,不可能用其它的营力来解释。而在有些地区,黄土中偶尔也会夹杂有当地岩石的碎屑,有时也可发现夹有小块状的黄土块。这些现象则说明这种黄土可能是原生的风成黄土在受到流水作用以后再堆积的,因而称之为次生黄土。

  黄土的水成说者认为,黄土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因为有些黄土往往分布在干燥区的山口、谷口和山麓的冲积、洪积平原上。而在古代冰盖的边缘地区冰融水带来了细粒物质,在冰水排泄平原的外围地带也会成为黄土而沉积下来。

  总之,中国的黄土,无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布,都大致符合于世界其他地区黄土发生和发育的总的一般规律。就大部分黄土及黄土状岩石的物质来源看,主要的还是风从荒漠地区吹扬来的。风把黄土搬运而来,满山遍野地覆盖着;以后又在各种形式的流水作用(包括坡积、洪积、冲积、湖积和冰水堆积等作用)下,被搬运、堆积到更稳定的地点。有些地区也会形成一些占面积不大的风化残积的黄土层。由于黄土的成因与生产实践密切有关,因此,某一个具体地点的黄土成因问题,还是需要作具体研究的。

 

  本文标题:黄土地形的特征与改造-黄土的成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1/89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1/8988.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