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第一节 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5)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2-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四、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加工的石壁,开凿成窟,窟内石壁上有石刻、塑像、壁画、碑碣等艺术珍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石窟艺术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石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时间连续性之强,分布地域之广,均为世界之最。窟内保存的雕刻、泥塑、壁画、绘画,代表着艺术最高成就,是我国传统艺术极其宝贵的遗产。
(一)石窟的选址和建筑形制
1.石窟的选址石窟是佛教徒和笃信佛教的民众顶礼膜拜之处。在建筑上,主要考虑开凿工程的容易性和保存长久性,因此在选址上十分注意:(1)地形:多为丘陵性山地,有一定的相对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开凿难度,也不便于香客到达;(2)石质:开凿区的岩石应为石灰岩或砂岩,此种岩石质地均匀细密、硬度适中、耐风化,最适宜雕刻加工;(3)朝向:应在向阳,但又避免太阳直射的地方,以使洞窟环境保持干燥;(4)交通条件:应在通达性较好的地方开凿,以便于香客前来瞻仰。(5)周围景色:石窟周围自然景色好,能够烘托石窟艺术的气氛,衬托出佛的尊严,也适宜于僧侣们居住。2.石窟工程开凿石窟是一项耗资大、时间长的巨大工程。一般要经历斩山、凿洞,雕塑三过程。斩山:即在天然峭壁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加工,形成巨大的石面。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前的广庭宽33m、深15m、峭壁高30m。斩山花24年,耗人工82000多个。龙门奉先寺和乐山凌云寺大佛斩山石方都在3万m2以上。凿洞:即在峭壁上开凿洞窟。通常按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顺序进行。一般洞窟顶部比门框高,开凿时必须自门洞向上开辟一条施工道,进入预定高度位置,这就是后来所见的窗洞。然后自上而下开凿,省工而又安全。如云冈昙曜五窟,就按这一程序进行。窟二、三、四层窗洞就是入窟施工洞。炳灵寺和麦积山采取另一种形式,先在峭壁上开磴道或修栈道,作为交通或工作平台,再开洞窟,而后完成全部工程。目前麦积山崖面长200m,高100m,栈道距地面高70m,残存长800多m。雕像:在开凿洞窟的石面上,运用线刻、浮雕、高浮雕、圆雕技巧,塑造佛像人物,云冈和龙门石窟几乎囊括了各种雕塑技术。敦煌石窟开凿在由卵石、砾石、砂和粘土胶结而成的第四纪玉门系砾岩中。由于岩层各组成成分硬度、大小和密度不一致,所以开凿的窟洞表面高低不平,因而利用泥作,经打底、找平和粉面等工序,然后在壁面上作画或泥塑佛像人物,形成了壁画长廊。3.石窟类型中国石窟的形式受印度石窟寺的支提与毗河罗建筑形式的影响,但在平面布局、构造与装饰艺术上都已经中国化了。如支提形式洞窟的中后部塔,被移到中心部位,变为塔柱,成为石窟巨大支柱,在结构上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毗河罗式石窟的前廊列柱,也被中国式的檐柱屋顶代替。中国石窟的类型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1)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2)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3)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4)前堂后室型窟:受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5)大厅式窟:由于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
  本文标题:第一节 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60/191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60/1912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