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 (changes of Eastern Plain water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东部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西 部山区,因而一般含沙量都较高,历史上经常泛滥决口,加之人工整治不当, 河道变迁极其复杂。 黄河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 4 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 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 1 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 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 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 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 20 世纪 50 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 1500 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 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 25 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 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为下列 7 个时期: ①公元前 4 世纪(战国中叶)以前。上限大致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黄 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和《汉书·地 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 大河下游大致走今雄县、霸县一线,至今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 下游在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 而《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 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迭为主次,或同时存在,而以 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即为黄河的专称。据《汉志》、 《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 10 余条,均可能为黄河 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总之,这一时期的黄河下游因堤防未筑,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 或时出现多股河道并存的局面。到战国中期,下游两岸全面筑堤,河道开始 固定,即《汉志》河水和《水经注》大河故渎。
  ②公元前 4 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黄河下 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 50 汉里(1 汉里相当现今 414 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捻 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 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 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
  西汉一代河患严 重,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 10 次较大规模的决溢改道。其时北决多形成汊 道,曾出现过的有屯氏河、张甲河、鸣犊河等,起过一定的分洪作用。而东 南决口则往往夺泗淮入海,豫东、淮北平原灾害尤为严重。如公元前 132 年 河水在东郡濮阳瓠子口(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东南夺泗、淮入海,洪水 泛滥 16 郡境,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成灾 20 余年。 公元 11 年王莽时黄河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 60 年之久。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2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21.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