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地理环境与服饰-阅读材料+地理试题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1-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阅读材料】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 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

  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 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 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 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 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 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男人爱穿紧身衬 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 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高寒牧区的服饰

  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 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 气袭人(昼夜温差大)。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 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 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 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 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 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 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
  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饰。至今,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编制的服饰。如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几内亚岛上的新几内亚 人,用草叶编制衣裙,树皮制带子,成为当地时髦的装束。菲律宾人每逢菠萝丰收,都用菠萝叶制衣裙。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还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兽类的毛皮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狍皮、熊皮等兽类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裤、皮鞋、皮帽为主,以往皮帽 往往完整地保留兽类的眼、耳、鼻、口,在狩猎时作为伪装诱惑猎物。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善于鞣制鱼皮、兽皮,过去冬天多穿鱼皮、狍皮、 鹿皮大衣。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得到控制,现在东北地区少数 民族的服饰也逐步地汉化。

  其他特色服饰
  福建“惠安女”,其“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服饰文化反应了当地温度高、湿度大的特点,该服饰具有凉爽、沙海方便的 优点。
  “封建头”:地处沿海地区,惠安女在海边劳动,戴斗笠围巾可 以遮挡风沙、防日晒;
  “节约衫、民主肚”:纬度低,温度高,短衫凉爽;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胜衣襟衣袖;“浪费 裤”: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千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 民族服装。
  朝鲜族一向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对白色的偏爱,典型地反映了朝鮮族酷爱洁净的特点。最初迁入境的垦民多以线麻自织的麻布为衣料,质地粗糙,夏季凉爽,但冬不保暖。以后随着织布工艺技巧的不断改进,麻布越织越好,不仅纹细且少有斑点,颜色亦经漂洗由黄变白。在相当长的时期,麻布、土布一直是朝鲜族传统服 装的主要面料。
  侗族,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制作服饰,从而有了闻名于世的蜡染。服饰特点则为,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枉无领,包大头巾女好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 的。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结语: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 羊毛和各种皮革。
  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又如在炎热干早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 宽大松驰的长袍。
  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们的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 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地理试题中的服饰】
1.在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宽大。这些习俗与下列哪 一因素有关
  A.美观休闲能保暖B.地形崎岖宜行走C.炎热干燥多风沙D.狩猎探险真方便
  【答案】C
  【解题思路】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阿拉伯地区的气候属于热带沙 漠气候,极其的炎热。所以,在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十分宽大,具 有通风的效果,十分凉爽;同时,之所以选用白色,是从光学的角度来说,白色能反射光线(即 太阳光)达到祛热降署的作用,以此来帮助适应酷热的气候;长袍可以阻挡强劲的风沙。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饮食、服饰极富地方特色。据 此完成下列问题。
2.形成“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能够体现当地
  A.降水不足B.农时紧迫C.气候适宜种植小麦D.擅长食品制作
3.“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
  A.冬、春季常刮西北风,风沙大B.引人注目,美观C.光照强,易出汗D.表演腰鼓的服饰
  【答案】2.C3.A
  【解题思路】第2题,面条、锅盔都是以面粉为原料的食物,体现了当地盛产小麦,故C项 正确;降水不足、农时紧迫、擅长食品制作等现象均无法体现,故A、B、D项错误。
  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头上戴毛巾的原因是当地冬、 春季常刮西北风,风沙大,故A项正确;其他说法均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D项。

4.右图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 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A.山峰多冰川B.昼夜温差大C.草原面积广D.高原光照强
  【答案】B
  【解题思路】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 原因是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B对。山峰多冰川、草原面积 广、高原光照强不是服饰不对称的主要原因,A、C、D错。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苗族服饰及其着装
  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 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图为我国 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 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 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材料三:吉首市为湘西州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 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 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线的中心,已成 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根据图和材料一,分析图示区域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3)根据图和材料二,分析吉首市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1)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 主,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主要是红壤,有机质含量少(较贫瘠);河流流量大,水 位季节变化明显(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图示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湿热;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于散热(可减轻酷 暑高温带来的不适);打“绑腿”可减轻雨水打湿裤腿等。
(3)吉首是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具有政策上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与外省市的经济 交流;处于铁路、公路交通的重要位置,交通便利;降水丰富,光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利于农 业生产
  【解题思路】(1)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和植 被等方面分析。(2)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 响,夏季高温多雨,故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边缘散热;和打绑腿以减轻淋湿裤脚。
(3)影响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和 矿产、交通、政策、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中国某区城图,图中A县适宜 毛杜鹃等许多花卉生长, 特别是桂花种植已有百年 历史。早在20世纪80年 代末,该县就开始发展花 卉产业,近年花卉种植面 积不断增加,并提出“打造 乡土特色花卉基地”的区城 规划目标。图中虚线为我国规划建设的沿海高速铁路在本区的分布。

  材料二:下图中B地为福建惠安县,惠安女(见下图)是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 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 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惠安地区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惠安 女奇特服饰是千百年劳动的结果。

(1)说明图中主要地形类型及外力作用类型。
(2)A地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 原因。
(3)分析A县打造花卉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
(4)列举沿海高速铁路建成通车的主要有利影响。
(5)阅读材料二,从劳动的角度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回答惠安女“封建头,节约衫,民主 肚,浪费裤”服饰特点的好处。
  【参考答案】(1)读图,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图中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1000米之 间,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于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主要外 力作用是流水作用,或说流水侵蚀作用。
  (2)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距冷空气源地远,且有山岭 阻隔,不易受冷空气影响,所以冬季温和,形成“冬暖”。该地地势较高,海拔500米以上,所以 夏季凉爽,形成“夏凉”。从图上可以看出,A地距海近,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较强,所以气温年较 差小。
  (3)结合前面分析,A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条件好,花卉一年四季皆可生 长。该地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利于花卉保鲜。该地花卉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距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近,生活水平提高,花卉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交通与保鲜技 术发展。当地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有政策大力支持。
  (4)高速铁路的建成,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客源,引进资金技术,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高铁建成方便人们出行,加强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社会文化联系,增加沿线地区 居民就业机会,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完善。新的线路修建,有利于促进交通建设的调整化和专 业化,完善高铁路网,缓解该地区铁路运输压力。
  (5)“封建头”:地处沿海地区,惠安女在海边劳动,戴斗笠围巾可以遮挡风沙、防日晒;“节约衫、民主肚”:纬度低,温度高,短衫凉爽;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 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浪费裤”: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
  【解题思路】(1)以低山(丘陵)为主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2)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距冷空气源地远(且有山岭阻隔),不易受冷空气影响, 冬季温和,故“冬暖”,地势(海拔高)较高,夏季凉爽,故“夏凉”。A地距海近,受海洋的调节 作用较强,气温年较差小
  (3)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条件好,花卉一年四季皆可生长;河流众多,水源充 足;花卉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成熟;距沿海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近,生活 水平提高,市场广阔;交通与保鲜技术发展;当地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大力支持。(答其中四点8分)
  (4)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客源,引进资金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方便人们出行,加强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社会文化联系,增加沿线地区居民就业机会;促进沿线地 区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交通建设的调整化和专业化,完善高铁路网;缓解该地区铁路运输压力。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与服饰-阅读材料+地理试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610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6104.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