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点9 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考点9 外力作用与地貌

(共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读北半球某河流三角洲历史演变略图,完成1~3题。

1.[考向 河流堆积地貌]图示区域(  )
A.海面不断上升使海岸线东移
B.河口冲积岛最终与北岸相连
C.流水沉积形成P处大片古沙洲
D.建港的水域条件N处比M处优越
答案 B
解析 该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受泥沙堆积的影响,海岸线东移,A项错误。该处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口冲积岛最终与北岸相连,B项正确。P处位于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C项错误。河港应该选建在港阔水深处,与N处相比,M处泥沙淤积更少,且水面宽阔;N处位于冲积岛与河岸之间的狭窄水面,且水流慢,泥沙淤积严重,不适合建港,D项错误。
2.[考向 河流侵蚀地貌]下列图示河谷类型与图中P处河段较为吻合的是(  )

答案 D
解析 河流弯曲河段,由于凸岸与凹岸的流水侵蚀、堆积状况相反,因此两岸坡度不对称。P处位于河流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其河岸比河流的北岸陡,河水较深,故D项正确。
3.[考向 河流堆积地貌]图示河流三角洲的历史演变特征是由(  )
A.陆海相互作用所致        B.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C.海水搬运作用所致        D.地壳逐渐抬升所致
答案 A
解析 河流三角洲的演变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影响。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长期缓慢下沉;外力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陆海相互作用,当河流带来的泥沙超过海水侵蚀作用损失的泥沙,则表现为海退,三角洲平原向海洋推进;反之,表现为海进,A项正确。
(2022·江苏南通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4~5题。

4.[考向 风化作用]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
C.冰川作用强                  D.海浪作用强
答案 B
解析 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A、D两项错误,B项正确。由图可知该区域没有冰川发育,C项错误。
5.[考向 岩石圈物质循环]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碎屑物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核层层凝聚 ⑤与周边环境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核
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
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
答案 A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石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所以最后一个过程为③,故排除B、C两项;石球和“石蛋”易碎,不可能为岩浆岩,②错误,排除D项,A项正确。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6~8题。

6.[考向 河流堆积地貌]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
7.[考向 河流堆积地貌]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速度较慢,携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颗粒大小,①④错误。所以B项正确。
8.[考向 河流地貌的特点]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B
解析 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沉积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较充足,D项错误。
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北坡某谷地上游微观地貌(海拔约5 000米)示意图。该侧谷地由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垄坡面上分布着成群的冰碛土柱,这些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存在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其相对高度在生命周期中经历先增大后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据此完成9~11题。

9.[考向 外力作用的判断]冰碛土柱的形成发育存在多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其中存在显著日变化的是(  )
①山谷风 ②重力崩塌 ③坡面径流 ④冻融风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由于山坡和大气受热升温速度不同,导致白天盛行谷风,夜晚盛行山风,所以山谷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①正确;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有明显的日变化,④正确。故选D项。
10.[考向 影响冰川地貌变化的因素]冰碛土柱相对高度增大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  )
A.坡面草甸覆盖率上升        B.冰碛土柱顶部的沉积物增多
C.坡面径流量不断减少        D.坡面冲沟的深度和规模增大
答案 D
解析 冰碛土柱的形成过程中,随着坡面冻融作用继续,沟壑日渐加深,冰碛物受重力作用,产生以散落为主的崩塌作用,冰碛颗粒不断沿坡面向下作滚动或者跳跃式地连续运动,土柱高度不断增加,相对高度增大,坡面冲沟不断被山风侵蚀,深度和规模不断增大,坡面径流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坡面此时尚未形成土壤,植被覆盖率较低且随着上方塌陷物堆积,会更加不利于植被生长,顶部受到外力侵蚀,沉积物减少,A、B两项错误。
11.[考向 外力作用的变化]冰碛土柱相对高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中,其所在坡面(  )
A.倾角保持不变                B.底部堆积物趋于减少
C.形态趋于稳定                D.重力崩塌现象会加剧
答案 C
解析 由于土柱不断崩塌,上方物质散落,使得整个坡面的倾角变小,底部堆积物增多,A、B两项错误;冰碛土柱不断变小,相对高度变小,此时外力作用已经将地表削高填低,使得形态趋于稳定,重力崩塌作用变弱,C项正确,D项错误。
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下图为冰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考向 外力作用的判断]冰劈过程属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 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13.[考向 风化地貌的形成]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
A.有层理       B.有裂隙       C.密度大       D.导热慢
答案 B
解析 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14.[考向 风化地貌的形成]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
A.南极大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B
解析 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考向 风蚀作用与地貌]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答案 B
解析 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后,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B项正确;风力强盛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原因,A项错误;粉沙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C项错误;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形成影响不大,D项错误。
16.[考向 风蚀作用与地貌]甲处物质(  )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
答案 A
解析 甲处物质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面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保护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因此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速度,A项正确。
17.[考向 风蚀作用与地貌]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风蚀坑不断加深                B.风蚀坑积水成湖
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
答案 D
解析 在该区域植被不断破坏的情况下,单一风蚀坑受风力、重力、流水等外力侵蚀会导致风蚀坑面积不断扩大,并与周边的风蚀坑相连,从而形成成片裸露古风成沙区。古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D项正确。在风蚀坑发展过程中,受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相互作用,风蚀坑的深度、坡度会出现陡缓交替的现象,A、C两项错误。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风蚀坑内不易积水成湖,B项错误。
(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完成18~20题。

18.[考向 河谷地貌]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Ⅲ、Ⅰ、Ⅱ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Ⅲ图中只有古河道,还没有出现滑坡体,表示滑坡发生前的情况,可以推断时间是最早的;Ⅱ图中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并且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河面变宽,河流改道,古河道被废弃,可以推断时间较晚;Ⅰ图中,滑坡体部分被侵蚀,被拦蓄的河水下泄,蓄水减少,上游河段河面变窄,现代河道形成,可以推断时间最晚,所以,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Ⅲ、Ⅱ、Ⅰ,C项正确。
19.[考向 河谷地貌]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的侧蚀拓展           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
C.上游来水量加大           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Ⅱ阶段,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蓄水增多,所以河面变宽,B项正确。
20.[考向 河流侵蚀地貌]Ⅲ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  )
A.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           B.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
C.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           D.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位于河流的凹岸,是河流在凹岸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洪水期会被淹没,C项正确。

(共3题,共5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广西的地苏地下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图一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图二为地苏地下河地区喀斯特地貌。


(1)说明地苏地下河流域内天窗的分布特征。(4分)
(2)“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阐释其形成的具体过程。(4分)
(3)分析当地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4)为该地开发利用地下河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答案 (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2)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持续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
(3)地表崎岖(起伏不平),土壤易被侵蚀,可用耕地少;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季节性地表河),灌溉水源缺乏。
(4)利用天窗抽引水灌溉;利用地下河落差发电;利用天窗、地下河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天窗的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密集;均沿地下河分布。第(2)题,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第(3)题,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对水源的储存和土壤的影响进行分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土壤易被侵蚀,土层薄,土壤贫瘠,耕地面积少;由于地下裂隙多,地表水渗漏严重,灌溉水源缺乏。第(4)题,地下河合理利用可从“引”“扩”“提”“拦蓄”“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利用地下河及岩溶泉出露位置高,供水点位置较低的特点,修渠引水;“提”,在一些天窗、岩溶潭、落水洞或开凿竖井用动力提取地下水;“扩”,在地势平坦,出露于地表的泉水与深部管道有联系或泉水补给资源很充沛时,可在露头对泉水出口扩大或加深,以增大出水量;“拦蓄”在地下河或岩溶泉的出口处,选择适当位置利用有利地形条件拦蓄地下水,采用拦蓄地下水方法,同时也积蓄了地表水,在河谷中拦坝,通过引水渠,引至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利用水动力发电;“开发”,地下河中有众多的溶洞、天窗,可发展旅游业。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2.(2022·甘肃靖远高三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玛多县地处青藏高原,冻土广布,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末次冰盛期曾发生过大规模沙漠化,留下了大面积古风成沉积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玛多县出现明显的冻土退化。研究表明,冻土退化导致坡地变形滑动,形成了类似梯田的台坎。在玛多县,陡坎与风成沉积物的分布范围高度重合。陡坎形成之后,下垫面结构改变,鼠类猖獗,风沙活动增强。1994~2009年,玛多县沙地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环境专家表示,玛多县的风沙治理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图一示意玛多县冻融陡坎与流动沙丘分布,图二示意玛多县典型冻融陡坎的结构。

(1)分析冻土层对风沙活动的抑制作用。(6分)
(2)陡坎与古风成沉积物分布范围高度重合,试分析原因。(4分)
(3)说明陡坎形成之后风沙活动增强的原因。(6分)
(4)简述玛多县风沙治理需得到高度重视的理由。(4分)
答案 (1)多年冻土阻碍浅层水下渗,提高地表土层湿度,增强抗风沙侵蚀能力;有助于保持土壤墒情,利于地表植被生长,增大下垫面阻力;隔绝了古风成沙沉积物,本地地表沙源被埋藏;多年冻土使得地表松散物质较少,本地地表沙源少。
(2)高寒地区土壤发育条件较差,古风成沉积物风化,有利于形成较厚的土层;较厚的土层冻土退化后,才有足够的立面形成明显的陡坎。
(3)古风成沙沉积物在陡坎侧面裸露,可蚀物质增加;古风成沙遭风蚀作用,形成侧向凹槽,易导致上部土体坍塌,使地表形态破碎,风蚀作用加强;陡坎的形成为鼠类挖掘洞穴提供了方便,鼠类的挖掘加速陡坎坍塌,沙源增加。
(4)地处黄河源区,具有涵养水源等极高的生态价值;高寒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破坏后不易恢复;古风成沙埋藏规模大,易出现古沙出露、固定沙丘活化等现象。
解析 第(1)题,风沙活动的发生一是需要动力条件——大风,二是需要物质条件——沙源。冻土层的存在本身就使得地表松散物质较少,地表沙源较少。同时,冻土层分布区土壤冻结,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表土层湿度较大,抗风沙侵蚀能力较强。冻土层分布区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多,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的生长有利于增加地表摩擦力,减轻风力侵蚀作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古风成沙位于冻土层下部,冻土层的存在隔绝了古风成沙沉积物,使得本地沙源被埋藏,所以冻土层对风沙活动的抑制作用较强。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在末次冰盛期发生过大规模的沙漠化,留下了大面积的古风成沉积物,古风成沉积物受冻融作用风化形成较厚的土层,土层的厚度大,而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冻土退化后,坡地变形滑动,形成类似梯田的台坎,所以较厚的土层在冻土退化后有足够的立面,形成明显的陡坎,使得陡坎与古风成沉积物分布范围高度重合。第(3)题,陡坎形成后,陡坎下部古风成沙侧面出露,增加了风蚀的机会,可蚀的物质增加。侧面出露的古风成沙遭受风蚀作用,形成向内的凹槽,古风成沙上部为永冻层和季节性冻土层,其下部古风成沙侧向凹槽形成后,导致上部土体坍塌,地表形态破碎,风蚀作用加强。古风成沙所在区物质疏松,有利于鼠类挖掘洞穴,鼠类挖掘洞穴又进一步加剧了陡坎的不稳定性,引发其上部永冻层和季节性冻土层的坍塌,导致沙源增加。第(4)题,玛多县地处青藏高原黄河源区,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突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区域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其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会减弱,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区域在末次冰盛期发生大规模的沙漠化,留下大面积的古风成沉积物,古风成沉积物量很大,如果风沙问题得不到缓解,造成大量的古沙出露,会为该区域沙漠化提供大量的沙源,固定沙丘易向流动沙丘转变,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高度重视。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北黄海是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包围的半封闭海域,海底中部地势平坦,开口朝南,地势向南黄海倾斜。北黄海西部海域发育有泥质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流域治理的影响,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分布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区分布及洋流流向。

(1)说出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的主要来源。(4分)
(2)指出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4分)
(3)推测近年来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黄河以及流经两大半岛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
(2)泥质沉积物呈块状和带状分布;山东半岛北部海域较辽东半岛沿岸分布面积较广。
(3)北黄海海域泥质沉积物面积呈减小趋势。原因:黄河及流经两大半岛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修建水库,河流携带泥沙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北黄海水域水文发生变化,沿岸流减弱。
解析 第(1)题,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具有多源性,以山东沿岸流携带的陆源黄河沉积物为主,也受到辽东半岛河流沉积物的影响。因此其主要物源为来自渤海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入海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物分布:辽东半岛西部块状分布明显,辽东半岛东部、山东半岛带状分布明显;沉积物面积:山东半岛北部面积大,向海延伸明显。第(3)题,推测近年来北黄海西部海域泥质沉积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原因主要从泥沙来源、植被覆盖率、海水侵蚀方面分析。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同理两大半岛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也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因此沉积物来源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加强;沉积区面积呈减小趋势。
  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考点9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49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493.html

    标签: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