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教学语言的通俗性操作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1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通俗明白、浅显易懂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 之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听懂、学会,熟练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暂听懂,而教师所使用的教 学语言,如果不能通俗明白、浅显易懂,讲话吞吞吐吐、刁钻晦涩、词不达 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是获得间接知识, 即主要不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 前人已经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认识成果。这样学生可以迅速地接受前人的知识 财富。但这种表现在教科书或其它教学参考书中的知识,是用书面语言来传 递知识信息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虽然彼此有密切 联系,但又各具特点,有一定差距。有些书面语言,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为 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艰深、死板的书面 语言变成浅显易懂的、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 师的教学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教师的有声语言作为物质形式的刺激物,它表达的意义只有被学生接受 才能真正构成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只有运用大众化的语言, 讲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平易近人,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解得 开、串得起来。中小学生年轻幼稚,知识经验不多,特别要求教师讲课要明 白晓畅。如果满口新名词、新概念和专门术语,或故作高深、晦涩难懂,势 必影响学生理解知识。教师讲课要注意用语的规范化,不生造名词术语,不 说半通不通的文白混杂的话,也不说吞吞吐吐的半截子话。从前有个秀才赶 集,遇到一个担柴的樵夫,就叫:葆薪者过来。”樵夫听得莫名其妙,但“过 来”两个字还是听懂了。秀者又问:“其价几何?”樵夫不解其意,只听懂 了一个“价”字,回答了。秀才嫌贵,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 请损之。”本来秀才想让卖柴的减价,却用了半文不白的词语,樵夫听不出 所以然,只好走了。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明白,精心设计通俗的语言或 一个恰当的比喻。湖南有一位特级物理教师教“液体和蒸发”时,使用晒衣 服的例子提问:“刚洗过的衣服要干得快,应晒在什么地方?”学生答:“晒 在太阳下面。”“是拧成一团干得快,还是展开干得快?”然后他梢加概括, 就把液体蒸发的条件(升高液体温度、增强液体表面空气对流)讲清楚了。 这样的讲述,学生不仅易于理解,而且经久不忘。“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 会生动,也会有色彩。”鲁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讲课就通俗易懂。一 次上海某大学举行“美的阶级性”的讲座,鲁迅先生从浙东农民娶媳妇不要 “杏眼柳腰”、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的“美人”,而要“腰圆臂装”、肤色 红润、健康的农村姑娘谈起,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农民、地主的政治 经济地位不同,导致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他告诫“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 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有真意,去粉饰, 少做作,无卖弄。”这是同样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记取的。
  本文标题:教学语言的通俗性操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71/1979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71/19792.html

    标签:教学语言通俗性操作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