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两极分化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0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在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世界经济的空间格局, 将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生变动: (一)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强 两极分化集中表现为南北不平衡发展加剧,穷国与富国收入差距的拉 大。1965~1990 年间,发达国家人均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提高了 2.3%,其 中法国由 2030 美元/人提高到 19400 美元/人,日本从 900 美元/人提高到 25430 美元/人,德国从 1930 美元/人提高到 22360 美元/人,美国从 3650 美 元提高到 21790 美元/人。而在同期,南亚次大陆只提高了 1.9%,中东和马 格里布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提高了 1.8%,拉美地区提高了 1.7%(其中有 7 个国 家是负增长);最差的是非洲(北非地区除外),25 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只提 高 0.2%,而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因而有 17 个国家人均收入 减少,其中尼日利亚人均值从 70 年代的 400 美元减少为 290 美元/人,乌干 达下降了 2.4%。 1960 年,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 20%)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国家(占世 界人口 20%)的 30 倍,到 1989 年,这一差距拉大到 60 倍。占世界人口 20% 的发达国家,占有世界 82.7%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 60%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世 界总收入的 5.6%。在发展中国家,约有 13 亿人口无法得到合格的饮用水,5 亿人口缺乏食物,7.86 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而发达国家却消耗了世界 70% 的能源、75%的金属、80%的木材、60%的食物。最不发达国家的个数,由 1981 年的 24 个增加为 42 个,不到 10 年几乎增加了 1 倍。 在穷国与富国极不相同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南北差距从总体上看将是 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大趋势》一书的作者认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世界各国各地区, 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任何落后的国家、地区,都有机会超越发展,从 而使世界经济分布走向均衡化。笔者认为这个论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不 排除少数落后国家、地区,能够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会,进入发达国家 的行列,但从总体上看,对落后国家来说,更多的是挑战,而缺乏机会。这 主要是由下列各因素决定的。 1.结构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现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有能力大力调整其产业结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发展中国家,在其落后的经济 技术基础上,很难与发达国家同步进行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落后国家 还只能从资源导向的结构模式,逐步向加工制造业的方向来调整其产业结 构。在这种高低层次很不同的结构变动导向中,落后国家即使是发展了加工 制造业,也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 在着工业化上的差距。发达国家早已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有些 还没有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有些正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个差距还未消除,现 在,发达国家已向经济信息化迈进。在劳动就业结构中,信息劳动者所占的 比重,美国已超过 60%,2000 年将达 80%;日本、欧共体已达 50%以上,发展 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只存 在着工业化的差距,还存在信息化的差距,这种双重差距,要消除就更为困 难。如果走双重差距一次消除的道路,即同时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这当然 是好事,但实施起来很困难。信息化是要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在工业化水平 还很低的条件下,要实现信息化就严重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双管 齐下,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多,这也是国力所难以承受的。 如果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那样又会丧失时间,影响信息化的后发 力量,陷入“滞后循环”而长期落后。 从趋势看,发达国家今后仍将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制造业转移到 落后国家,自己从事高精尖新产品的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落后国家 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的发展,但在世界市场上,落后国家制造业产品的 价格,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相比,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在竞争中 仍处于不平等地位。 2.要素因素 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产出所需的原料数量,进入 20 世纪以来,大 约每年下降 1.25%,这意味着,一个单位工业产品所需的原料量,现在不到 1900 年的 40%。世界新技术革命开展以来,这种下降趋势更快。如在日本, 1973~1984 年的 11 年中,工业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原料数量就下降了 40%。与 此相联系,原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大幅下降。在传统产品的总成本中, 原材料成本一般占 60%,在汽车制造业中也占到 40%,而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片 的生产成本中只占 1~3%。新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的发展,使单位成品的原 料用量及原料生产企业的能耗量都下降。传递同样数量的电话通讯电缆,用 铜制造,需耗铜材 1 吨,如用玻璃纤维来制造,则只需 50~100 磅。100 磅 玻璃纤维电缆所消耗的能源,只有 1 吨铜材电缆的 5%。不仅如此,在高科技 单位成品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很小,而知识成本(包括研究、发展、 试制)比重则很高。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加工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 12%, 知识成本则占 70%;药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不到 15%,而知识成本占 50%。这些变化,将给落后国家带来两个不利的后果:(1)发达国家减少了 对落后国家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即使原料初级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以输出 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落后国家,从中得到的好处也不会多,而且还存在着 因市场需要量的相对减少,而使生产萎缩的危险。更何况在国际交换方面, 世界市场商品价格完全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集团所控制,能主动维持对 落后国家进行不等价的交换;(2)落后国家,一般人多、劳动力便宜,这本 是一个优势,但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知识、信息是比劳动力更起作用的资 本,劳动力这个优势也将随之相对削弱。特别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而落后 国家却人才外流(非洲学有专长的人员 1/3 流失到欧洲国家),这更直接损 害了落后国家的科技根基。 3.资金因素 新技术革命对落后国家吸引国际直接投资也有不利之处。发达国家,一 方面增加国内的投资,以挽救其“夕阳工业”,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一方 面,提高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向投资,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减少。1981 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国外投资和贷款总额为 1310 亿美元,而到 1989 年减少 到 530 亿美元。不仅如此,甚至还出现发展中国家资金倒流的现象,即有些 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1989 年为 500 亿美元,1990 年达 600 亿美 元),而减少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向投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 断加重,债务总额 1982 年为 8310 亿美元,到 1990 年猛增到 13210 亿美元, 仅这一年光还本付息额即高达 1750 亿美元。资本外逃和支付利息,使穷国深 陷于更穷的困境。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而当前世界科研经费的 85% 集中于美、日、西欧等国,发展中国家还不到 5%。资金缺口,将严重制约其 高新技术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技术因素 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对新技术的保护。在真正的高新技术 领域内,发达国家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时,不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这类技 术。一些国家就公开表示,在转让高新技术中,要保持 5~10 年的差距,以 不影响本国的经济利益。即使有些可以转让,也往往是要价太高,发展中国 家买不起,或者是限制太多、太严而无法引进。这样,高新技术将越来越集 中在少数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却处于一种滞后循环,愈 来愈依赖发达国家。在未来世界经济模式中,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问题,将 是在技术上处于落后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 传统产业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差距。世界经济的空间格局,只 是在形式上有某些变化,但落后与先进这个本质上的差距还难以在短期内根 本改变。 5.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长期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而发展中国家多偏高。 从相对增长来看,发达国家人口年增长率将由 80 年代的 0.6%,下降到 90 年 代的 0.47%,下降幅度为 21.7%;发展中国家可能由 2.1%下降到 2%左右,这 样人口增长速度仍将比发达国家高 3.26 倍,相应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 总人口的比重,将由目前的 77%提高到 80%,发达国家的比重则由 23%下降到 20%。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反,90 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估计在 4%左 右,但经济增长的相当大部分将被年均 2%的人口增长率所抵消。发达国家即 使只保持 80 年代 2.8%的年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只能比发达 国家快 42.86%。因此,从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对比来看,90 年代,南北贫富 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 南北分化,与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同属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各 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当今世界上,占世界总人口 8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地区)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最不发达的几十个国家经济不断恶化,这不仅对 这些国家本身有影响,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并对世界的稳定构成潜在 的威胁。遏制南北两极分化的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在于改变 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当务之急是根据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最不发达 国家呼声较高的几个重大问题上达成一些妥协,并作出原则性的决定,主要 包括: (1)债务问题。已严重障碍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发 展步伐。90 年代应制定一项国际债务战略,通过减少本金和利率、延长偿还 期等办法减轻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应为债务国提供更多的优 惠资金,以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2)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要共同努力发展一个较为开放、 较为可信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实行免税待遇, 取消配额和最高限额。 (3)援助指标。80 年代援助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曾规定发达国家提 供的官方援助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0.15%,但实际上平均只达到 0.09%。90 年代,应将捐助国分类,分别提出要求。援助指标已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 0.20%的几个北欧国家继续逐步有所增加;达到规定的 0.15 指标的国家,争 取在 90 年代末达到 0.20%;还未达到指标的国家,今后 5 年内达到 0.15%的 指标。在援助问题上,要反对和抵制西方一些国家在外援上附加“民主”、 “人权”、私有化、市场经济等不合理条件,确认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 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 两极分化与世界经济中心的多极化,是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两种表现形 式。前者主要表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呈“马太效应”;后者主要表现 为超越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 1.大三极格局——三大板块或三大经济圈 进入 90 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加 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三极格局。目前全球已有 23 个区域性贸易集团,主 要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 8 个优 惠关税集团、中南美的 6 个区域性组织、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遍及世界 各个部分,参加国家计 119 个,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82%。 区域贸易集团形成的必要条件是:(1)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体 相等,产业结构类似;(2)成员国有关法律与贸易政策不互相矛盾;(3) 成员国的地理位置接近。 这些区域贸易集团大体可分为 4 种类型:(1)贸易优惠联合体。减少成 员国之间的进口关税;(2)自由贸易同盟。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关税壁垒, 但维持各国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关税壁垒;(3)关税联盟。拆除各成员国之间 的一切关税壁垒,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4)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 不仅建立关税联盟,也拆除劳务、资本及一切与贸易有关的壁垒。 同时,在区域贸易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经济圈的方向发展。经济圈 的特点是大区域经济的网络化。它以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或经济集团为 中心,对圈内其它国家的经济起辐射、推动作用。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西 欧、北美、西太平洋,正在形成三大经济圈的大三极格局。 (1)欧洲经济圈 西欧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 是经济一体化起步最早的区域。欧洲经济共同体,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成员 国由 6 个发展到现在的 12 个,并决定于 1993 年开始实行单一大市场,取消 内部边界控制,实行人员、劳务、资本和商品四大自由流通,使欧共体成为 一个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 3.28 亿的强大的经济实体。据预测, 单一大市场形成后,12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增长 4.5~5%,工业生产成本最 多可降低 7%,企业利润增长 1.8%,物价平均下降 5%,并至少创造 200 万个 就业机会①。欧共体以其强劲势头,吸引着其它欧洲国家。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7 国决定于 l993 年与欧共体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拥有 3.8 亿人口、世界最 大的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区。如再加上波、匈、捷 3 个东欧国家,就将形 成拥有 22 个国家、4.4 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 7 万多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 额高达 3.3 万多亿美元、世界首屈一指的大经济圈。这个经济圈成一个同心 圆:内环是欧共体 12 国,目标是建立统一市场,进而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 治联盟;中环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7 国,目标是与欧共体密切合作,形成欧 洲经济区;外环是东欧 3 国,目标是通过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国制度。 从总体上看,欧洲经济圈各国之间,经济水平差距相对较小,民族习惯 比较相近,但要完全一体化,也有许多关系需要调整:(1)大国间及大国与 小国之间关系的协调。两德统一,实力增强,德国谋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法 国力图避免地位下降,英国力图参加领导核心,小国则要求参予决策,这就 需要通过调整建立新的平衡;(2)要根据尊重民族特性、不干涉属于国家权 限内的事务、权力下放和决策更具有公开性等,补充修改《马斯特里赫条约》, 消除人们对欧洲联盟的恐惧心理;(3)改革欧洲货币体系;(4)调整政府 与人民之间认识上的分歧。欧共体各国政府,更多的是从战略上、宏观上看 问题,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能与美日抗衡、并在世界发挥更大作用的 欧洲,而人民则更多的是关心就业、工资、物价等现实利益。因此统一还是 充满矛盾和困难的。尽管如此,统一已达到不可逆转的阶段,一个较高层次 的经济圈的基本构架是可以确立的。 欧洲经济圈,一方面将向圈内公民、企业提供比外部更为优惠的政策、 待遇,以增加本身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为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将对圈外 国家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市场效 益,促使统一市场顺利地发挥作用,促使成员国在研究开发方面更紧密地合 作。内部企业之间的兼并、收买、联合的倾向也将日益明显,以追求“集团 效应”。这样对圈外企业来说,要想在这个大市场获得更多的机会,就必须 顺应统一市场的规则。 (2)美洲经济圈 建立美洲经济圈的第一步,是美、加、墨 3 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它包 括 3.6 亿人口、6 万亿美元产值、1.2 万多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是世界第 二大经济圈。1994 年这个统一市场形成后,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 美、加的资本和技术将大量流入,一方面,对美、加的出口将大幅增加,这 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增长率;对美国来说,对墨西哥的出口总值 将大大增长,墨西哥可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出口的增长, 也会增加就业机会;美国的银行、保险、证券业进入墨西哥,也有利于美国加强这些行业;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可加强对“欧洲贸易壁垒”的抗衡力量, 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对加拿大而言,自由贸易将扭转其制造业生产率下降 的趋势,增加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刺激经济的增长。当然,三国之间也有这 样那样的利益摩擦,但总的说是利大于弊。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外的排它性强。如规定享受免征关税待遇的汽车, 必须有 65%的零部件是在北美制造的;纺织品必须在北美完成纺纱、织布、 裁制 3 个过程才能免征关税;电脑产品中必须使用北美地区生产的主机板, 才能享受免征关税待遇。这些规定都比美国现行关税优惠的规定苛刻。因此,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类似产品的出口将受到一定影响。当然,一些圈外 国家,也正在利用协定生效前一段时期,积极进入美、加、墨 3 国,寻找立 足点,以便在协定生效后能享受免税待遇。 由于美国提出减免拉美国家债务,对拉美很具有吸引力。总的看,拉美 国家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持支持态度。委内瑞拉与阿根廷商定,1995 年建立 两国自由贸易区;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 3 国决定组成 3 国集团;阿 根廷、巴西等国决定在 1995 年前后建立“南美 5 国共同市场”。拉美经济一 体化的发展,将为美洲经济圈的建立创造便利条件。预测 90 年代中期前后, 将形成北美—中美自由贸易区;2000 年前后,形成北美—南美自由贸易区, 从而组成美洲经济圈。
  (3)亚太经济圈 近几十年来,亚太地区是世界发展最快和最有活力的地区。为了增强对 欧美贸易集团的抗衡力量,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要求在地区内进行协 调和合作。特别是日本,对于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最为 敏感,更积极主张在亚太地区实行经济合作。但由于亚太地区的人种、语言、 宗教、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生活方式多样,不同于欧、 美。因此,一般认为,只能以一种松散的经济共同体的形式出现。正由于此, 亚太经济圈的构想也多种多样: 一是日本提出的亚太经济圈。范围主要指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包括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体化合作组织。合作内容包括贸易、教育、文化 等广泛领域。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内部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也对欧美国家 开放。 二是日本提出的东亚经济圈。由日本、“四小龙”及东盟其它 5 国(泰 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共 10 国和地区组成。通过贸易、投资 和金融上的合作,由日本带头,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加强经济实力,同欧美 相抗衡。在圈内,东盟国家追赶“四小龙”,“四小龙”追赶日本,形成国 际雁行模式。 三是韩国提出的黄海经济圈。涉及中国及台湾省、香港、朝、韩。以中 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14 个沿海开放城市、5 个经济特区为目标。中国 围绕黄海的 5 省(辽、冀、鲁、苏、浙)3 市(京、津、沪)经济实力雄厚, 为黄海经济圈奠定了基础。韩国则集中力量,在西海岸建设沿海大工业区。 达到中韩在经贸上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是环日本海经济圈,或东北亚经济圈。涉及中国东北区、朝鲜、韩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蒙古。陆地面积 828 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 19%。人口 2.9 亿,占 10%。在这片区域建立跨国合作的经济圈具有有利条件 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东北亚地区是亚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韩在 80 年代年增长率高达 9%和 8.8%,日本是西方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80 年代为 3.9%,均高于美国和欧共体。(2)区域自然资源丰富而分布不均, 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人口密度高低不一,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俄罗斯的 西伯利亚、远东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稀少,劳力、技术短缺;中国东 北地区人口近 1 亿,劳动力富余,工业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一些;日、 韩自然资源贫乏,但经济实力雄厚,都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强生产要 素的交流,成为有关国家的共同愿望。(3)市场潜力巨大。东北亚地区国民 生产总值已达 3 万亿美元,占亚洲的 70%,区域内贸易总额超过 1000 亿美 元,是极具潜力的市场。(4)区位和交通条件好。中国的珲春,俄罗斯的哈 桑区,朝鲜的先锋郡,由图们江连在一起通向日本海。处在图们江三角洲上 的海港有:俄罗斯的波赛图港、扎鲁宾诺港,朝鲜的先锋港、罗津港,中国 还可在珲春市的防川建内河港,由此到海参遂可比大连近 990 海里,到日本 的新泻可比大连近 600 海里,而且这里铁、公路都便利,建立跨国联合开发 区十分有利。 东北亚经济圈的建设,以联合开发中、朝、俄 3 国交界的图们江三角洲 地区为先导。计划用 20 年时间投资 300 亿美元,兴建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合作 开发区。第一阶段,先在中国的珲春、朝鲜的罗津、俄罗斯的波谢特港建立 一个 1000 平方公里的小三角跨国经济特区;第二阶段将其面积扩大 10 倍达 10000 平方公里,形成从延吉到朝鲜清津和俄国海参遂的大三角跨国经济特 区,大规模建设基础工业、加工工业、轻工业、辅助工业和大型基础设施系 统。 从近期看,建立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类似欧洲经济圈的一体化组织是不可 能的,但以东南亚经济圈的建设起步,推进闽台港粤大中华经济圈的建设, 并加强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一个范围更大 的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可能的。 亚太经济圈当前的经济实力比西欧、北美略为逊色。国内国民生产总值 按现行汇率、价格计算约相当于西欧、北美的 66.7%和 57%;如按购买力平价 计算,则与西欧、北美大体相当。据世界银行资料,亚太地区近 30 年的经济 增长率为 6~8%,90 年代仍可保持 7%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基本上 10 年可翻 一番,到 2000 年总产值可能增加到 10 万亿美元,从而在下个世纪初,与西 欧、北美在经济实力上达到势均力敌、三足鼎立的程度,大三极格局基本形 成。这一三极格局是世界经济的主体,其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3/4, 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大体占国际贸易总额的 3/4。它们不仅是国际商品、劳务 市场的主体,也是国际金融市场主要的贷款人、借款人,即国际金融市场主 要的参加者。这一大三极格局,也就是未来世界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 2.多极化苗头初露 在大三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美、欧共体和日本。它们构成大三极中的小 三极,也是核心三极。它们对世界经济具有更大的影响力:(1)经济实力强 大。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近 2/3,其中美国和欧共体各占 1/4 左右, 日本占 1/6 左右;(2)世界最大的市场。吸纳了世界商品进口总额的 57%以 上,出口占世界总额的 58%以上,即吞吐着世界国际商品交易量的近 3/5;(3) 拥有世界最大、最多的商业银行、金融中心,包括最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 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4)拥有世 界最多的科技人才、最多的科技研究和发展费用以及最多的技术专利,在科 学技术的主要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控制了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在这 些组织中拥有决定大政方针的投票权。因此,这小三极的经济动向,对其它 国家、地区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小三极之间发展也不 平衡。小三极本身就是不平衡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是由美国主宰世界的单极时代,其经济实力 远远超过当时的苏联,西欧主要国家(如英、法、西德)大大低于美、苏, 日本又低于英、法、西德,这些国家当时都不是美国的对手。但从 60 年代后 半期开始,日本、西欧崛起。在经济增长率上,日本大大超过美国,欧共体 除个别年份外,也都超过美国;在金融实力上,日本后来居上,世界商业银 行排名前 9 位全是日本的,美国最大的银行仅居第 12 位。1989 年底,日本 净债权近 4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净债务超过 6000 亿 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在国际贸易上,1981 年以来,日本、原西德 一直保持巨额顺差,而美国则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从发展趋势看,小三极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不会改 变。日本虽然异军突起,咄咄逼人,但要主宰世界还力不从心;美国虽已失 去霸主地位,但还在发展,并未真正衰落,仍然是世界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国 家;欧共体以欧洲经济圈为后盾,正在重振雄风,不会丧失其一极的地位。 它们之间还将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和斗争,并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 空间格局。但小三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苗头也开始显露。 中国(包括回归的港、澳、台)是世界最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大国之一。 按照 8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发展的良好势头,可望于下个世纪前 10~20 年内 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当然,按人均值计还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 平)。据美国著名智囊机构综合长期策略委员会的预测,如果用“购买力对 等”方程式计算,将人民币折算成美元,1990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1.4 万 亿美元,美、日、前苏联分别为 4.5 万亿、2.3 万亿和 2.2 万亿美元。到 2010 年,中国将达 3.8 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上述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的折算系数明显偏高,90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折成美元的总额明显偏大。现在一般认为,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500~ 700 美元,按此计算,1990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5500 多亿元。按中国第三 步战略目标,2050 年前后可达到 2.2 万多亿美元,接近于日本 1990 年的水 平。也可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 前苏联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2.2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今后的发 展有两种可能:一是与东欧一起同西欧组成大欧洲经济圈;二是独联体单独 发展成为一极。 因此,到下世纪中叶,世界的小三极格局有可能发展为四极、五极。 三大极的格局也可能出现多极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 家、地区,现在经济已相当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些已达 1 万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已有别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再经过一二十年或四五十年的发展和 组合,可能形成几个与大三极并驾齐驱的经济圈。这包括欧佩克国家集团、 南亚大陆、拉美地区。从而大三极发展成为四极、五极或六极。总之,多极 化是一个大趋势。 地区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将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1) 在各经济集团、经济圈内,可促进专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2)实现规 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3)改变国际交易地位,优化贸易条件;(4)加 强国际竞争,提高经济效率;(5)生产要素易于流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些将促进圈内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各“圈”内经济的较快发展,也有利 于加大世界经济技术的交往,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相对稳定。多极化的发 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竞争,优胜劣汰,也将使世界生产体制走向合理 化。
  但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多极化的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
  (1)格局方面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得不 重新寻找自己在多极格局中的位置;
  (2)竞争方面的挑战。区域集团化趋势 的发展,将加剧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优胜劣汰的竞争;
  (3)壁垒方面的挑战。 区域集团化都有一定的排它性,这可能给被排斥在外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 消极影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被“赶出”真正积极参加国际经济技 术交流的危险。 多极化发展是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之一,它又将加剧两极分化的 发展。两极分化和多极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只 能在不断壮大自己经济的条件下,积极参预国际经济,特别是加强和深化南 南合作,以集体的力量来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以上是就世界范围来讲的。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新技术革命也将使国 内出现经济中心多样化的趋势。这是因为新技术革命,已开始向集聚论和规 模经济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企业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企 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多的利润和 更强的竞争能力。因此,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一直是布局合理化的一个重要 标志。但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一方面由于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 化,新的需求要求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技术突变的步伐大大加快,产 品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引起生产的多变性。在多变的环境中,是否具有高度 的灵活性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规模 愈大,组织层次愈多,信息反馈渠道也就愈长,常常造成决策缓慢;庞大的 技术装备系统,内部成龙配套,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 品转向、结构调整都很困难,应变能力差。和大规模相反,小企业具有“船 小好掉头”的灵活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便于根据信息反馈,更新设备、 调整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最近十几年中,在美国就业、市场、出口、 赢利方面,中小企业都比大企业好。最赚钱的汽车公司,已不再是大企业, 而是中等规模的汽车厂;最赚钱的钢铁公司,无论在美国、瑞典,还是日本, 也多是中小型特殊钢厂。因此,企业规模小型化,相应地,布点分散化,小 型高技术工业园的涌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包括像中国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 将引起经济中心多极化和区域经济网络的多层次化。
  本文标题:两极分化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217/150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217/15022.html

    标签:两极分化多极化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